“共生教学”模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性建构

2016-05-14 06:36胡倩媛
化学教与学 2016年5期

胡倩媛

摘要:“共生教学”模型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型。透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况,笔者细致阐述教师运用“共生教学”模型展开“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环节,精心备课和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运用“共生教学”模型,教师和学生都得以成长。

关键词:共生教学;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0

“共生教学”模型是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的教学模型。它主要包含四个环节: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运用“共生教学”模型,教师授课时间缩短,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机会增多、课后作业少而有针对性。实现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师生都有收获。

“共生教学”模型的课堂要求教师课前研究所授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富含挑战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思维活跃,组间合作和组际合作恰当配合;要求课堂氛围民主而和谐,师生交流顺畅;要求评价机制全面,既有师生评价,又有生生互评和小组互评。

但是,学生到了初中,大多已经习惯了教师讲授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时候都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教师利用“共生教学”模型将传统的听课模式转变成“让学课堂”、“展学课堂”、“层学课堂”和“乐学课堂”。

一、目标导学——知识框架的初感

新课导入应遵循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讲究目的性和针对性、相关性和简明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师的导课要精练,直击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情境或者问题等。

[课堂链接]

投影展示水污染严重性的图片及污水处理厂净水的合格指标,直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1)了解自来水厂净水的各个步骤;(2) 了解活性炭的吸附作用;(3) 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危害及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4)了解蒸馏操作的要点。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并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有一个大概了解。

[教学片断评析]

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白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目标的设置符合《课程标准》及《南京市课程标准的解析和实施建议》,拉近了学生与中考考点的距离。

学习目标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直接导入法、温故知新法、实验导入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等。这个环节一般控制在5分钟之内,先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整体了解,并和“反馈提升”环节中提炼本节课的知识框架相呼应。

二、自主研学——奠定框架的基石

自主研学环节,教师熟悉授课对象的最近发展区和学习能力,选择难度适中的学习板块,做到: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内化的知识教师不赘述。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过程应限定时间和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自学。此时,教师设置的引导性的提问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直击本节课或者本知识板块的重难点;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和思考的内驱力;要有科学性,引导学生严密和有条理的思考,具有逻辑性;要有启发性,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灵活自如的延伸;要有层次性,做到化繁为简,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要有全员性,要求全体学生自学时独立完成相应的思考题,切忌懒惰或等着抄答案的行为。

[课堂链接]

自学教材“过滤操作”板块,思考学案上的问题:(1)过滤操作的要点有哪些? (2)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3)如果滤液仍浑浊,怎么办?(4)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哪些混合物?(5)过滤后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吗?

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勾画教材中的关键词,试着自己提炼过滤操作的要点。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并给出一些指导建议。3分钟后,学生们争着回答,教师将学生的总结记在黑板上并督促学生做好笔记。接着,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演示过滤操作,其他同学试着“找茬”。

[教学片断评析]

过滤操作知识难度不大,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自学。此处的“留白”实际上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内化认知。总结完过滤操作的要点后,教师没有采用分小组实验,一来可以省去大量的实验时间,二来可以让学生将操作要点运用好。上台演示实验的同学希望展示自己的化学功底,实验操作很谨慎;在座的同学希努力找出台上同学实验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实验观察很仔细。

自主研学环节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教师的个别指导,显得很充实。本环节一般可以在一节课中多次使用,使用次数取决于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数量,教师可以酌情把握。一般来说,本环节控制在10分钟左右。实施此环节时,教师要注意设置的思考题的导向性,还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的控制。本环节极好地体现出“让学课堂”和“乐学课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主动解决学案上的学习任务并从中寻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合作解惑——解决困惑的锦囊

合作解惑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活动的重点主要是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性实验、讨论实验结论的严密性等。此环节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又要维持好讨论的秩序,构建师生分担共享的民主型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参与讨论时,组内的“生教生”和组际的“组帮组”都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必要时候给予合适的引导。

[课堂链接]

教师请学生思考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及如果得到浑浊的滤液该怎么办,给学生2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并在小组间巡视,指点各小组小黑板上反馈的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收集各小组的结果并发起全班大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接着,教师将过滤操作板块的知识点进行了升华:请同学们从给定的例子中寻找可以用过滤操作分离的混合物,再概括过滤操作适用于分离的混合物的类型。教师给了学生3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并在小组间巡视,指点各小组小黑板上反馈的结果。讨论结束后,教师收集各小组的结果并再一次发起全班大讨论,得出结论后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教学片断评析]

此部分内容比较有难度了,并且上升到一个较抽象概念的要点提炼层面了。此部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集思广益且可以带动整个小组成员一起思考。各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以防“有论无果”且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此部分的内容方面,教师借鉴了《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将学习目标中的第一条适当延伸,并用提炼要点和当堂训练的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提升。

合作解惑环节既有组内学生的互助,又有组际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个别指导,讨论和理解显得很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或者结论性的内容可以用此环节展开。一般来说,本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实施此环节时,教师要注意对课堂氛围的调控,可以采取表情示意、手势示意和提问示意等方法,创设和谐民主且严谨有序的课堂氛围。本环节完美地体现出“展学课堂”和“层学课堂”,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既展示了自己的思路,又与别的同学有了思维的碰撞,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框架,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并享受于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四、反馈提升——检验成果的武器

反馈提升环节主要通过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当堂反馈习题的形式展开。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可以请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也可以找出本节课中有关联性的知识点,请学生做分析比较;还可以请学生说说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总结的内容绘制到思维导图中,杜绝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当堂反馈的习题最好呈现在纸质材料上,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实现教师对学生本节课掌握程度的把握。习题需要精选,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题量适中,难度有梯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的题目还有不同。教师应抓紧课堂时间,评讲习题,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链接]

教师请三位学生对照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三位同学畅所欲言,分别构建了自己对于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紧接着,教师跟进了当堂训练:在学案上设置了6道选择题和2道填空题,题目有针对性且有梯度。7分钟后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作了详细地点评并适当进行了延伸。

[教学片断评析]

本节课的学生反馈不仅体现在习题的正确率上,还体现在学生自己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当学生寻找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就很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多位同学一起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当堂训练的练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这么做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学困生找到自信;中等生得到进步;学优生遇到挑战。当堂训练的展示形式要多样,教师既将练习题设置在了学案上,又反映在了课件上。这么做可以使各种行为模式的学生都有收获——视觉型的学生依据手头的学案和展示的课件努力思考,清晰的文字和多彩的课件触动了灵感;听觉型的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仔细辨析,简练的语言和多元的概括触动了灵感;感觉型的学生依据实验的演示和要点的记录细心构建,精彩的实验和完善的记录触动了灵感。

对于一节课的总结要具有及时性、概括性、结构性、获得性和紧凑性,不需要面面俱到。当堂反馈的习题尽量选择代表性强的中考题或者联考题。教师除了关注反馈练习中的效度和容量,还要做好知识和层次性的分析。题目难度的设置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感觉本节课自己有收获。一般来说,本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本环节的设置也是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上实现的反馈才是内化知识框架的表征。

运用“共生教学”模型,教师明显感受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能力提升了、运用能力提升了。通过教研组开展的听课、评课、反复研讨和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等活动,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找到了合适的策略,教学变得越来越轻松,教学业绩越来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学习效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后雄.化学教学“问题链”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