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课本、紧扣生活、注重能力

2016-05-14 07:04尹秋燕
化学教与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优质整合能力

尹秋燕

摘要:2015年参加江苏省优质课的老师们通过精心准备,向大家展示了27节围绕课本、关注生活、突出能力培养的优质课。作为收获颇丰的听课者,笔者对几堂课略作评析,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创新成果。

关键词:优质;整合;生活;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00

2015年9月底,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的举办了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优质课主要是围绕《分子和原子》、《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三个课题展开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或沪教版。下面是我对优质课的一点认识。

通过对比这些优质课,我认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共性:

一、 重新整合的课题内容

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呈现先后顺序是专家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编排的。但作为独立的

个体,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内容重新安排的恰到好处。

1. 清晰的主线。陈彪老师通过电影《荒野求生》的几个片段将“水的净化”一节课完美的串联的起来:从走进野外寻找水源到贝尔·格里尔斯用布包内袋过滤河水,再到用柴草、木炭、衣服为原料制作生命吸管。

何春峰老师通过感受水之韵——感受水之忧——感悟水之惜,将“爱护水资源”这堂课贯穿了起来,使课堂充满了灵动的美感:通过生态之韵、生命、生活、生产之韵讲述了水用途之广;通过水的短缺之忧、分布、浪费、污染之忧讲述了可用淡水之少;通过意识之惜、方法、行动之惜讲述了爱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2. 贴近学生生活的呈现方式。陈健老师在讲“爱护水资源”课题时,不仅给出了世界、我国各地区的人均水量图,还添加了盐城阜宁县的春夏秋冬四季水量图。他通过顺口溜的方式讲述了自然界的水从清澈见底到深受污染,用采访的方式向人们真切的展示了老年人一代对水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书本不再空洞,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切的感受到我们爱护水资源是如此的迫切。

3. 细化和创新的演示实验。在课本“分子和原子”中品红的扩散实验图中,只有冷水实验图,很多老师们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对比实验,用冷水和热水同时完成对比实验,效果特别明显。使学生在这一瞬间知道了分子是运动的,以及运动速率和温度的关系。再比如酚酞溶液和浓氨水的实验中,倪槟老师用一根铝条固定好一条滴有3滴酚酞的滤纸条,将其放入伸入试管中,然后倒扣在浓氨水试剂瓶口,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滤纸条放于空气中,观察。王汉卿老师用滤纸上分别滴一滴浓氨水和酚酞,并用表面皿盖上一段时间然后打开观察的实验方法,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既节约环保也让学生亲自体会了得出实验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也许会终生难忘。陈彪老师在针筒中完成了木炭吸附气味和色素的实验,使科学充满了魔术般的神秘色彩。

二、花足功夫的课前准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这句话一点不假,那些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课都是

在课前花足功夫的。

1. 关注科技。如朱玉林老师的“水的净化”中十个探究之旅微电影:从明矾净水、豆浆豆渣分离、实验室过滤、观察自来水的生产等。微电影的引入,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内化。再如较多老师在“水的净化”课堂上引入了目前非常流行的几种污水测量仪——TDS溶解性固体测量仪以及浊度测量仪等。使得水到底能否饮用有了一个大致的数据量度。项芳老师有段时间是带着手机开着QQ上课的,一开始我不明白一个教师怎么可以这样?但后来我看着她穿梭在做着过滤实验的学生中间,一面指导一面拍照时我明白了。她通过手机和电脑联网的事实将学生易犯的错误在一瞬间呈现在的大家的面前。这无疑比一个视频、一张图片更具有说服力!

2. 关注生活。如“爱护水资源”中解决缺水问题的五个小视频:通过韩国釜山的反渗透淡化海水模式,中国的各种废水处理方式,新疆的坎儿井节流防蒸发,以色列的滴灌模式,云南的小水窖收雨水。再如“水的净化”中各种生活过滤器的收集:渔网、捞面漏勺、茶壶、漏铲、淘米篓等。这些视频或者实物的呈现都让学生感知到了化学的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以生为主的课堂模式

相比较传统教学模式,我们的优质课更青睐于小组合作的授课模式。

1. 注重讨论。水为什么会受到污染?水费单给我们哪些启示?你知道浑浊的水中有哪些杂质?你有哪些方法净化浑浊的水?在孤僻的海岛上你如何得到淡水?若20年后你是阜宁县县长,你会为防治水污染做些什么?影响分子间间隔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 强调动手。如用所给的仪器或药品验证分子的三大特征:针筒、酒精、药棉、红墨水、水;用一个拇指试管分别盛装一半水一半酒精然后用拇指堵住,上下颠倒四次观察液体体积是否减少来证明分子间是否有间隔;男女分别用针筒抽取5毫升的空气和5毫升的水,然后堵住针头用力推活塞比较液体和气体间间隔的大小; 将压扁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探究温度对分子间间隔的影响;用圆片拼搭分子模型和化学反应模型;用量筒、秒表、一瓶水设计实验:水龙头一昼夜能漏掉多少水;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纯净水和过滤后得到的液体,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是否有剩余物来证明过滤后的水是否可能含有其他的杂质;从自然界、人体、生物、化学几个方面编制水循环图并进行说明。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分工和合作的团队意识,也使得一些难懂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3. 简练的板书。参与优质课评比的老师都制作并使用了精美的PPT,同时他们很多人的板书也独具匠心。有的老师使用了磁板书,事先准备好了板书的内容,然后做成条状或圆形,按照讲课的先后顺序,先后贴在黑板上,给课堂教学省下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不管是课本内容处理,课堂时间分配,还是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课堂教育理念,老师们都做到了尽善尽美。一方面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提升了科学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心底爱上了化学,爱上了生活。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上要求我们做到的。但是人无完人,还有很多问题等着大家去探讨。比如如何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回答,爱上质疑;如何让我们心目中的课堂在平日的课堂也能有效的广泛的展开。真正的让学生眼、脑、手全方位动起来。

虽然初中化学只有薄薄的两本书,而且几乎每年都一样。但是,要想上好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需要教师读透课本,收集课外资料,整合各种资源,然后再以最简洁易懂的方式传输给自己的学生。参加优质课的老师做到了有些老师只是敢想而不去做的事情。

这些优质课,给了我们这些年年战斗在初三一线的化学老师们一些启示。

首先要用心诠释化学课本,因为课本才是我们学习的核心。不管是新授课,习题讲评课还是实验课都要仅仅围绕课本。要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我们可以参照人教版和沪教版,分别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其次,老师们不能安于现状,捧着两本化学书,一年一年重复着几乎完全相同的教书匠的生活。就像每年的中考题都是崭新的,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是新鲜的、充满着活力的。我们可以将最新一年的各地中考卷拿来细细研读,看看考题是如何围绕课本每个章节的,是怎样关注到社会、环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作为老师,我们首先也要热爱生活、关注化学,去发现深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化学印记。如收集渔网、捞面漏勺、茶壶、淘米篓等展示给学生们看,用TDS溶解性固体测量仪以及浊度测量仪测自然界的水就是最好的例证。或许小小转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但我相信,转变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再次,我们要重视实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不应该是满堂灌,应该适度的慢下来,停一停,等一等。让学生们操作一下,让他们动脑思考一下,动嘴讨论一下。虽然实验课的混乱度会增加,但或许一堂实验课胜过你千百次的讲解。所以学生实验环节千万不能少。小组讨论的模式也可以多多应用到平时的课堂。虽然我们不是圆桌式课桌排列方式,但这不影响我们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讨论,在对有价值的问题的讨论中,我相信学生们的身心收获、知识收获远比教师一人的讲解多很多。

最后,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肯专研、爱生活、会等待的教育者吧!

猜你喜欢
优质整合能力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