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白鹿原大学城”环境质量的可行性分析

2016-05-14 07:05徐作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

徐作梅

摘 要:白鹿原大学城目前是西安校园较为集中的大学城,且具有良好的农业采摘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旅游资源。像这些产业的集聚、联系与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作为支撑。但实际上白鹿原大学城周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目的是在提升白鹿原大学城周边村镇建设规划水平,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基础服务设施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实施办法,从而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白鹿原大学城;村镇环境;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大学城的建设。如今大学城正成为城镇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一种新的文化影响组织形态[1]。现在中国的大学城建设大多数都位于偏离市中心的郊区,例如广州大学城、厦门集美大学城、白鹿原大学城等。当然各地大学城在建设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大学城在规划建设中与周边城乡,村镇的结合问题,以及与当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方面。如何因地制宜的解决这些问题,是各地大学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西安白鹿原大学城周边村镇环境现状分析

西安白鹿原大学城位于西安市灞桥区东南方向,距市区直线距离13公里,海拔在600-780米,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为首,包括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思源学院,海棠学院等9所高校,在校生约8万人,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市民办高等院校聚集区。

居民生活环境缺乏规划意识,各自为主。白鹿原大学城中,高校之间大多由一些村庄连接。例如,连接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西安数字技术学院、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的张李村、栗家村、肖家村等。这些村子的规划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都是由居民根据个人需求自发建设,很多居民为了进行商业活动,在原有住宅的基础上私自加盖房屋,造成建筑风格迥异,生活街区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协调的美感。再加上在路旁村口随意倾倒生活垃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街区环境 。

商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没有形成特色规模。大学城配套服务区项目占地约150亩,主要位于西财行知学院门前、张李村区域,以及敏行路上的思源商业街,虽然其周边的服务设施包括酒店、餐饮、健身娱乐、银行、超市等商业设施。但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是居民和小贩自发形成的,基础设施陈旧、破败,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提升,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意识。这些小摊小贩的流动性比较强,没有形成特色商业规模。特别是思源商业街附近以及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门口小摊小贩私自占用街道进行买卖,极大程度上影响市容市貌和阻碍交通。

二、大学城村镇环境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大学城是人才和高科技汇集的地方,灞桥区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人才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创造条件促使白鹿原大学城与周边村镇进行联合,形成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白鹿原大学城现在主要分布着技术类院校,和一些综合性高校,这些院校在专业上各自存在优势。但通过对白鹿原大学城周边区域高校业态进行调研发现,各院校基本上呈现孤立状态,周边缺少常规的业态发展。通过对白鹿原大学城周边环境及村落布局,和商业特点进行调研、总结得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产业和周边村镇环境布局缺乏规划意识。造成院校之间相对孤立与封闭,没有达成产业合作共识及良好的合作环境。

白鹿原大学城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西汉三陵(汉文帝霸陵、薄太后陵、窦皇后陵)等省级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鲸鱼沟、樱桃谷、滑雪场、苔塬景观及千亩竹林等自然生态资源,还有民间节庆、手工艺品及特色饮食等民俗风情资源。另外,白鹿原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是著名文学作品《白鹿原》原型场景所在地,拥有陈忠实文学馆、白鹿书院、秦腔馆等文化活动场所[3]。2009年,灞桥区获全市首个综合性旅游区标志牌——“西安·灞桥白鹿原·鲸鱼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随着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和西汉三陵等文物挖掘工作的开展、鲸鱼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的开发,白鹿原旅游文化品牌形象会大幅提升。但通过灞桥区统计局及白鹿原管理委员会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近几年白鹿原大学城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并不是很理想。

虽然白鹿原大学城的旅游资源目前处于初期阶段,各项建设规划还不齐全,但白鹿原大学城周边的环境问题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比如通向大学城的两条重要通道水安路和弘知路,都年久失修且道路狭窄,每到樱桃采摘季节道路严重堵车且极易发生车祸。再加上服务设施跟不上大学城旅游景区的发展需求,缺乏像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现有的这些服务设施档次比较低,并且空间结构分布不均匀,综合接待能力不强。满足不了白鹿原大学城旅游资源的发展需求,具体基础设施如下表:

三、提升白鹿原大学城周边村镇环境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一)政府要具有整体统筹意识加强管理

白鹿原大学城村民各自为主,私自扩大宅基地,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加建改建的问题非常严重。这些地区环境与大学生校园形成一个整体,对学生在形成思维、培养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4]有些居民利用靠近大学校区的优势,在原有的宅基地基础上违规进行加建,私自开设家庭旅馆。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导致了街区建筑风格不统一,严重影响了整个街区风貌。并且在施工过程中经常燃放鞭炮,不仅极大程度上影响周边高校学生的上课,而且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西安城乡建设委员会及灞桥区政府应加强对这种违规建设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大管理力度。并且适当增加投资力度,增设定点垃圾回收点,由专人负责倾运管理,以解决居民乱倒垃圾,从而优化街区环境。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街区环境改造

白鹿原大学城现有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设施跟不上大学城旅游景区的发展,缺乏像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现有的这些服务设施档次比较低,并且空间结构分布不均匀,综合接待能力不强,满足不了白鹿原大学城旅游资源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及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白鹿原大学城的投资,加强对现有资源进行规划整合与提升。

首先,根据白鹿原大学城区域文化特点进行区域文化定位。秦汉时期,白鹿原地处京畿,为“上林苑”一部分,相传赵高指鹿为马故事中用的鹿,就是从白鹿原上捕获。白鹿原现有西汉三陵(汉文帝霸陵、薄太后陵、窦皇后陵)等省级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可以定位为汉文化。白鹿原大学城占地面积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市民办高等院校聚集区,面积较大可以对其进行分期改造。一期项目可以从弘知路与水安路交汇处,到西安数字学院与西安汽车科技学院中间,约3.5公里。主要包括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职业学院,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以及西安数字技术学院四所高校。重点改造村庄为张李村、栗家村和肖家村。

其次,确定一期范围后,规划形成“一轴、一街、两片区”(图2)的空间布局。以弘知路为规划中轴线,敏行路规划商业街,张李村、栗家村和肖家村形成两个基础服务片区。“一轴”即景观中轴线,贯穿整个街区,连接四所高校,一条商业街及两个片区。中轴线两边的建筑立面进行统一汉文化建筑立面改造,主要提供餐饮、住宿、旅游等基础服务。形成类似于袁家村这种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一街”即特色商业街,通过对道路两旁的建筑立面改造,及道路铺装打造成特色商业街区,满足游客及学生的购物需求。“两片区”主要针对道路两旁张李村、栗家村和肖家村的民宅统一进行汉文化风格的建筑立面改造,民居改造后可提供农家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

再次,加强公共环境设施建设,提升街区风貌。公共环境设施泛指设置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为环境所需的,并且具有一定艺术美感的人为建筑物。[5]原有弘知路道路年久失修,路况很差,每到樱桃采摘季节极容易堵车,因此加强对原有交通主干道进行修整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行道的提升改造。人行道及村间小道可选用灰色色透水砖镶嵌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地浮雕图案,如“白鹿”形象的地浮雕等。与之相互应有道路旁边边的垃圾桶、景观灯以及景观雕塑等都体现着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结语

白鹿原大学城具有良好的大学产业及旅游资源的优势,但因其周边村镇环境质问题,基础设施差,服务水平低,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严重影响了白鹿原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改善白鹿原大学城周边村镇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结合白鹿原的资源优势,及发展特点,在其现有街区建筑的基础上对其区域环境的改造提升,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方法。为提升白鹿原大学城环境质量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利于挖掘大学城周边村镇发展潜力,形成“同城化”效应,从而构建大学城和周边村镇协调发展的双赢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邱晓敏.我国大学城兴起与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3:14-18.

[2]李元青.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西部大学城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5):36-39.

[3]王小席.西安白鹿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何镜堂,蒋邢辉.论大学校园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发展[J].建筑创作,2004(11):32_35.

[5]杨凌,张明春.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
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分析
城市郊区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商业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港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