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年说大圣戏系列之潇洒大气的北派悟空戏

2016-05-14 23:04严庆谷
上海戏剧 2016年5期
关键词:万春武生悟空

严庆谷

介绍了两个南方的悟空戏流派后,笔者再来谈谈北方的流派。北派悟空戏的演法与南派相比有很大不同,讲究规范严谨,注重人物气度,虽然少了一些花哨的噱头,但是人物的神韵就凸显出来了。表演上以武生的形体动作为基础,略微收小一些幅度,通过曲膝、端肩、缩脖等手段来表现悟空的各种形态。

北派悟空戏当属素有“武生泰斗”之称的杨小楼最具代表性,因其父杨月楼有“杨猴子”之称,所以他也就有了“小杨猴子”的诨名。父子俩都曾是升平署的内廷供奉,深得老佛爷慈禧的赏识。

杨小楼擅演《水帘洞》,年轻时跑码头,三天打炮戏,必贴此剧。听老先生讲,他人未上场,一声闷帘儿的“开山呐!”,就能赢得满堂的彩声。头场在高台的罗圈椅上有许多惊险的身段动作,彰显出威风凛凛的猴王风范。

其《安天会》授自张淇林,这是一出昆腔戏,相当难演。按照武生的路数,那时还有拿棍“起霸”的演法,不过现在的舞台上已经看不到了。杨小楼对待这出戏的态度非常严谨,先学了三个月,又练了三个月,还是觉得不够瓷实,最后请张淇林帮他排了三个月,才敢上台见观众。原来这出戏在业内有“唱死天王累死猴”的说法,即托塔李天王在派将时,要满宫满调地唱昆腔套曲,孙悟空则与天兵天将车轮大战,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据李洪春先生回忆,以前演《安天会》出场的天神人数要比现在多得多,既要诙谐地表演,又要火炽地武打,没有一定的功力,根本演不下来。难怪杨小楼不敢有丝毫懈怠。

杨小楼天生嗓音华美,一声叫板“呀!”,仿佛天籁之音,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在《安天会》中唱【醉花阴】【喜迁莺】等曲牌时,满宫满调,响遏行云,荡气回肠。虽然他的身材伟岸,但是扮演悟空时,身段轻盈灵巧,气度不凡。在武打时,他脚下的步法极快,如风驰电掣一般,与之配合的演员稍有差池,便会露出破绽。他还根据自己的脸型,创造出了“一口钟”的脸谱。

杨小楼还首倡了“猴学人”的艺术观点,追求形神兼备的境界。

继杨小楼之后,李万春和李少春二人的悟空戏也是各具特色。他们是革新派,在继承杨派的基础上,都发挥出了自己的艺术特长。

李万春的脸谱叫“倒栽桃”,形同倒置的桃子,红色的脸膛与白边衔接处,由内向外渐淡,过渡得非常柔和。他注重表演,善于刻画悟空的神态,很少翻腾。他对盔帽也做了一定的改良。通常《安天会》悟空戴草王盔登场,但他认为悟空在“花果山”的身份是大王,戴草王盔合适,可现在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要去天上桃园上任,身份变了,理应调整,就专门设计了改良猴纱帽。

李万春演“偷桃”时,吃真桃子(没有桃子的季节,以其他水果代替),先啃皮,并保持皮不断,然后从嘴里拿出一条完整的皮,这种演法很独特,颇受观众喜爱。

以前,北派只演《安天会》和《水帘洞》,而李万春则向南方学习,增添了《石猴出世》《五百年后孙悟空》以及《骷髅山猴王击尸魔》等剧目。

李少春的悟空戏集南北各家所长,他将“倒栽桃”的脸谱调整为“倒栽葫芦”,在两腮勾勒精美的细纹,增强了悟空的灵动感。面部肌肉一动,整张脸立刻会变得鲜活起来,确立了自己“美猴王”的风格。

在武打方面,李少春不断改良,有了许多新的突破,让观众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他主演的《智激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深受观众欢迎。

上世纪50年代,为了配合出国演出的需要,由著名剧作家翁偶虹执笔,将《安天会》改编成《大闹天宫》,打破了“唱死天王累死猴”的传统格局,强化了天宫的阴谋,反衬出悟空的机智勇敢,使全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有了全面提升。后来,该剧成为李少春的代表作。

我们知道李万春和李少春是郎舅关系,虽然是至亲,但在舞台上却各不相让,形成“二李争春”的局面。当李万春看到李少春排了《十八罗汉斗悟空》,不甘示弱立刻推出《十八罗汉收大鹏》作为回应。后来在上海贴演此剧时,让张翼鹏产生了误会,以为李万春要收自己这只“大鹏”。于是,即兴编排了一出《孙悟空棒打万年春》,表示公开对抗。在刊登的广告中,特意把“年”字缩小,乍一看好像“棒打万春”。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一段梨园趣谈。

最后,还要提一下北昆的一位老伶工郝振基,他的悟空戏追求本真的表演。据说,他身材瘦小,平日就饲养一只猴子,观察它的行动坐卧。因此,他的表演如同真猴一般活灵活现,尤其是演《安天会》中“偷桃”时的神态几近乱真,令人拍案叫绝。他也是勾“一口钟”的脸谱,扮相非常古朴,只可惜这一流派的演法已经失传了。

猜你喜欢
万春武生悟空
“帅”悟空来也
悟空戏八戒
缘来缘去
刀马旦
刀马旦
末路
刀马旦
刀马旦
万春林弈林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