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空心村”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2016-05-14 06:11朱宁洁张景瑜崔玉玲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成因特征

朱宁洁 张景瑜 崔玉玲

摘要: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2个村的调研,总结出“空心村”的两个特征:“人口空心化”与新建房屋沿着交通要道扩散。同时,“空心村”的形成与陈旧的村民观念、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空心村;特征;成因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28-02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截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

到56.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的收入逐渐提高,劳动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要素转移。与此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村庄粗放发展方式等影响,许多地区出现了“空心村”,表现为农户向村边或沿公路新建住宅,导致村庄用地不断向外扩张,村中心住宅长年空置村内人口密度下降、与村边新宅形成明显反差的一种新旧二元结构[1]。“空心村”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盘活耕地,破坏人居环境,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探索分析“空心村”的具体特征与成因,对“空心村”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空心村”从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围绕其形态结构、演化阶段、类型、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对“空心村”的定义解释也不尽相同,主要为以下三种:一是从聚落变迁的角度,刘彦随等人提出乡村空心化本质是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非农化引起“人走屋空”,新建住宅向外围扩展,导致原宅基地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不良演化过程[2];二是从人口结构的角度将“空心村”定义为村庄劳动力的空心化,即农村中剩余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且大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大批流向城市,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村庄[3];三是从城市化角度,薛力将其解释为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4]。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空心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聚落变迁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集合。

二、调研区域与数据来源

(二)调研区域概况

陆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端,全县行政区划11个镇、3个乡、154个

村、10个社区、3050个自然村、4529个村民小组、103个居民小组。该县是个农业县,以农业为主业,农业人口72.3万人,占陆川县总人口的86.5%,耕地面积40.42万亩,其中水田33.21万亩,坡地7.21万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2个村庄,鉴于当地村委的要求,以下简称A、B村。A、B村分别位于陆川县的中部、东南部,近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村内村庄呈现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尤其是在公路的两侧,许多村民占用自家耕地修建新房,村内旧房破败闲置,“空心化”明显。

(二)数据来源

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三种:①问卷调查。笔者于2015年4月20日—2015年4

月21日,针对A、B两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8份,有效率为85%。调研问卷从农户自身、农户家庭、村庄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主家庭的常住人口、农业收入比例等;所在村庄基础设施状况、空闲宅基地比例等;②访谈。笔者就村庄整体发展情况、外出务工情况、交通区位、经济水平、废弃宅基地比例等对调研村的部分村民进行访谈,以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③其他。借助互联网查阅与两村相关资料与数据。

三、空心村特征

(一)“人口空心化”明显

在笔者走访的2个村庄,有86%的村民家中都有外出广东、南宁等地务工的人员,并将外出打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城乡差距不断增大,这导致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家乡耕地,因此,一方面,年轻人的外出导致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儿童留守;另一方面,由于老人无力耕种、妇女兼顾照料长辈和晚辈的生活起居无暇耕种,所拥有的水田多为出租或是闲置,肥沃的土地就此荒废,村民乱用、占用耕地现象严重。农业收入远远低于非农业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人口空心化”的趋势。

(二)交通区位作用明显

在与村内干部访谈以及实地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靠近交通主干道的村子,其受访居民大多表示,村内道路不平坦、宽度小,不方便出行,其新房外扩具有明显的交通要道倾向性,往往沿着交通便利的道路或者公路两边而建,村庄空间形态出现外扩严重,中间空心的情况;在不临近交通主干道的村子中,部分村民是在临近村庄的自家耕地上建造新的房子,但是由于耕地的地理位置离村庄的距离太远,建造房屋成本较大,部分村民选择保留耕地,推倒旧的房屋建造新房,因此其村庄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外扩的情况并不明显。因此我们认为交通区位作用对空心村的形成作用明显。

四、空心村成因

正常状态下,村落的空间演化一般呈现向心性的集聚态势,而“空心村”问题却造成村落外延内空[5],恰恰背道而行。笔者通过本次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片面陈旧的村民观念

受访者大多为,受教育程度不高,其思想观念陈腐,表现在:其一,受传统

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年人认为老房子是祖宗留下来的“宝物”,拆不得,加之传统风水理念作用,更是倾向于到村庄外围或者交通便利的道路附近建设新房子;其二,随着经济收入不断的提高,新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大部分村民的首选,尤其是有两个以上的儿子的家庭,在成家立业的情况下,家庭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住房无法容纳,更是迫切地向外修建房屋,旧房子就留给老人住或者闲置,导致“一户多房”的现象;加之修建房屋周期长,房屋参差不齐;其三,对于《土地管理法》中规定的宅基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村民并不知晓,甚至把早年承包的耕地视为私有物,随意新建房屋。

(二)显著的城乡差异

本次调研的村庄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的特征,也就是劳动力外流的状况,对“空心村”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劳动力外流,城市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相较于城市,村庄内缺少休闲娱乐和公共设施,吸引力不足。与此同时,农户原有住房主要为土坯、砖瓦结构,显得破败不堪且不易容纳新人口;其二,农业收入低。村内大部分农户选择外出务工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劳动力就流向了城市;其三,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城市赚钱比耕地赚钱更多而且更快,同时又能增长见识,提升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福利条件比农村优厚,这些都导致了年轻人和部分中年人愿意留在城市。因此家庭经济结构的非农化就成为空心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

我国现有土地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村域空心化形成的深层次制度原因[6],主要体现在当前土地的流转机制欠缺。其一,流转信息缺失。在调查过程中,较多的农户反映即使想要将原有的耕地转出或者转入他人的耕地都无从获得信息,口耳相传的方式效率极其低下;其二,宅基地管理制度缺失。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为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对土地使用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这些政策法规对依法有偿回收宅基地提供了依据,但是是村委会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土地管理制度,因解决个人问题而实行宅基地流转更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指导和规范。这就导致了新的宅基地选址缺乏规划、对空置宅基地缺乏管理、土地产权不明确等现实问题,成为空心村重要成因之一。

(四)缺乏资金支持

在走访陆川县两村的同时,笔者还走访了玉林市茂林镇鹿塘村,该村属“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由于项目的资金支持,该村的风貌焕然一新,一改“空心村”的旧貌。住房统一规划设计、养老医疗等待遇标准等同城市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就地开展城镇化,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家就业,废旧的宅基地得到了整治,逐渐摆脱了“空心村”。而A、B两村在政策法规尚不完善,无项目支持的前提下,缺乏开展“空心村”整治的资金,更是难以缓解如今的现状。

五、结论与反思

通过笔者对玉林市陆川县2个村的调研,笔者发现该县的“空心村”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人口空心化”与沿着交通要道扩散。“空心村”的形成与片面陈旧的村民观念、显著的城乡差异、不完善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密切相关。

“空心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空心村”的整治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村庄的重新规划和旧房重建,而是要通过改善村民的生活方式,为其创造和提供新的就业途径。尤其针对欠发达的地区,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地区,许多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村落,但对青壮劳动力的吸引力弱,引入新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立足于村民意愿,成为新的“空心村”整治渠道。

参考文献:

[1]乔家君,刘嘉俊,谢淼.欠发达农区村域空心化特征及其微观机理[J].人文地理,2011,6(122):98-101.

[2]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

[3]赵康.“空心村”社会资本断裂及其构建对策[J].农村经济,2013(7):86-88.

[4]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J].城市规划,2001,25(6):8-13.

[5]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03):257-262.

[6]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21-22.

作者简介:

朱宁洁(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浙江丽水,学历本科,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张景瑜(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宝鸡,学历本科,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崔玉玲(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云南宣威,学历本科,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成因特征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抓特征解方程组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