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天国王朝》看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的影响

2016-05-14 09:14吴雁汶
人间 2016年5期
关键词:宗教耶路撒冷

吴雁汶

摘要:相对于国产电影而言,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并且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赞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深思。电影《天国王朝》中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巴里安、鲍德温四世、萨拉丁等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为了艺术表达效果电影并非完全按照历史叙述而是略作改变,尤其是主人公巴里安在刻画人物性格时采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通过接触《天国王朝》中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我发现十字军东征对当时西欧的政治、宗教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能通过单次的东征能够体现。本文并非是阐述历史,而是通过电影《天国王朝》中细微末节之处体现出的当时西欧政治、宗教的状况十字军东征来探究十字军东征后西欧政治、宗教的改变之处和《天国王朝》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天国王朝》;宗教;耶路撒冷

中图分类号:K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03-02

故事发生在1184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法兰克铁匠巴里安因为受失散多年的父亲召唤,也为了替自杀的妻子寻求救赎(在天主教教义中,自杀者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来到了三教圣城――耶路撒冷。其间,父亲亡故,他承袭了爵位和封地,并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十字军政治的漩涡:当时,身染麻风病的耶路撒冷王鲍德温四世与阿拉伯的传奇英雄——“战神”萨拉丁维持着脆弱的和平,期望把耶路撒冷建成宗教共存、民族和谐的家园,但是,以吕西尼昂(鲍德温四世的妹夫)和雷纳德为首的好战势力却通过袭击穆斯林的方式不断挑起争端,很快,战争终于变得不可避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哈廷之战”。 据史料记载: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获胜以后的穆斯林大军立即挥军直取已经失去防御能力的圣城耶路撒冷,欧洲人开始了大逃亡。这时,巴利安挺身而出,率领城中百姓抵御数十倍的敌人和战无不胜的萨拉丁,在挫败了穆斯林大军的屡次进攻之后,迫使萨拉丁签订了城下之盟,以让出圣城为代价,换取了城中几十万百姓的安全撤离和耶路撒冷城的完整。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围城之战”。(应该说明的是,电影中的情节框架是基本忠实于历史的,巴利安这个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哈廷之战和耶路撒冷围城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他的人物,如萨拉丁、鲍德温四世、吕西尼昂、雷纳德以及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巴里安的情人――鲍德温四世的妹妹西比拉等人也都是真实人物。)

人不可以不问一己良知,否则天国王朝将永远只是一个梦。

我想《天国王朝》的这部作品,在结束的那一刻,天国王朝的命运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那些历经千年不能平息的争端,我们应该不会再计较谁是大圣先知,谁是至圣先知,是谁出卖了耶稣,它让我们真正意义上值得反思的是何为天朝王国,何为真正的仁义之国。

一、从《天国王朝》中看当时西欧宗教和政治状况

(一)以基督教为主导的宗教信仰。

影片的开头我们就能看到,传教士和掘墓人正在埋葬主人公巴里安的妻子。与其说是埋葬其实只是简单的挖坑埋人,而且选择的地点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在天主教义中自杀的人充满了“罪”,他们不能被安葬在修道院的墓场中,只能埋在野外的路口。甚至还要砍掉死者的头颅。这一状况说明,在当时的西欧社会里,天主教精神已经渗透到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欧洲各阶层的宗教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的确,随着克吕尼运动的发展,西欧精神上的统一王国——罗马天主教的普世地位逐渐形成,在所有的皈依了天主教信仰的西欧国家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上帝的权威视为至高无上。因此很多人自愿进入修道院,把自己献给上帝。基督教会要求普通教徒象教士那样生活,甚至还明文规定除圣日外,每星期的一、三、五、日实行禁欲。10-11世纪,基督教会通过宗教信仰,通过它的宗教组织系统把当时那个分崩离析的西欧联结在一起,这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西欧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速了欧洲文化的认同过程,为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的确奠定了基础。

(二)东征时的政治背景。

1.受封建制度剥削严重的农民。通过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和台词,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下层民众贫困交加,为了一点点微末的利益许多农民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选择成为封建地主的雇佣兵,或者是参加十字军前往遥远的东方以谋求生路。这一切的原因都是随着西欧的封建制度确立后统治阶级针对农民所设的各种苛捐杂税,例如地租、人头税、市场税等。悲惨的处境导致了西欧农民不断的起义或者大批逃亡,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看不到希望的农民把寻求安慰解脱的希望转向了宗教,选择将生命奉献给“万能的主”,为“万能的主”驱逐异教徒。

2.出身高贵的次子们组成的骑士团。主人公巴里安继承了养父的职业成为了一名卑微的铁匠,随着剧情的发展 他与自己的生父高弗雷相遇并选择和他的生父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参加“圣战”,在路上他们遇袭导致高弗雷重伤不治身亡,通过继承巴里安被册封为一名骑士并且获得了自己的封地。与巴里安同行的很多骑士都是西欧社会贵族的次子,但是西欧封建社会实行长子继承制,社会上存在一部分出身高贵但一无所有且无所事事的由次子等组成的骑士阶层,他们放荡游纵,不择手段想恢复高贵的生活,渴望获得土地、财富、农奴,乃至千方百计寻求依靠刀剑发财致富的地方;大封建主之间为了巩固和扩充自己的领地、实力,动辄大动干戈;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使封建主与骑士的欲望得到满足。因此,向富庶的东方世界进发,就极大地刺激了他们追求财富的愿望。

3.同行的传教士。在前往遥远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征途中,除了武装的骑士、佣兵,更不可缺乏的就是传教士。在一路上众人疲惫不堪之时传教士频频鼓励他们告诉他们“众人皆有罪只有去往圣城替主驱逐异端才能洗清自己的罪孽”,提醒巴里安“自杀者无法升入天堂只有你能替妻子寻求救赎”。看到这里我更加确定:十字军东征是一场打着宗教旗帜的侵略战争。为了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谋求教会的独立发展,天主教会发生了一场深层次的改革运动——克吕尼运动,改革派提出了调整教权与王权关系的要求,以教权高于一切的理论来改造和重建社会,限制世俗君主和大贵族染指罗马教会的事务。教皇乌尔班更是进行了煽动人心的演说鼓励教众前往耶路撒冷。

4.商人团体。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同样不乏商队的身影,商队雇佣了雇佣兵团作为保镖,用马和骆驼负载着满满的货物前往东方进行贸易。随着城市的不断星期和对外贸易的扩展,西欧上层社会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即使西欧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仍然无法满足需求。这时,东西方贸易的海上通道又阿拉伯商人控制,流入西欧的东方商品由于重重关卡已无利可图,因此对于西欧商人来说要获取高额利润只能同东方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而其前提就是控制地中海,打击或消灭阿拉伯人。因此十字军东征也是一场商业战争

二、《天国王朝》拍摄的现实价值

在“后911时代”,推出这样一部以十字军东征、基督教-伊斯兰教冲突为主题的电影,无疑是需要勇气的。如此敏感的题材,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各界的争议与批评。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所引发的风波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还好,这次是莱德利·斯科特,这位被好莱坞誉为“十字军之王”的大师级导演再一次用他那不容置疑的艺术水准和对史诗电影的高超掌控能力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天国王朝》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影视作品,每一次欣赏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观看她恢宏的画面都是一次震撼,影片的配乐和和声都非常恢宏,仿佛置身中世纪的广阔天地。自“911”和“伊拉克战争”之后,“民族与宗教的冲突”成为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对伊斯兰世界的妖魔化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基督教世界对伊斯兰世界的“讨伐”为主旨的“十字军东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布什就曾经在多次讲话中把当前美国在中东的武力介入称之为“新的十字军东征”。那么,斯科特是这样来诠释这段历史的呢? 斯科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更是直言不讳:“他们是想去通过侵略和掠夺去洗劫耶路撒冷这个装满财宝的宫殿。” 不过,简单地挞伐某一方显然不是影片的主旨。在揭示了“十字军东征”的侵掠本质后,斯科特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在这股横流之中,也不乏一些怀抱荣誉和信仰的高尚之士。如影片的主人公巴里安、巴里安之父艾贝林爵士、耶路撒冷军统帅提伯利亚斯、以及头戴银色面具的鲍德温四世,他们是忠贞的基督教徒,对于其他宗教的态度更为宽容、也更为明智,这些人是这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上的“开明人士”。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幕后策划战争的吕西尼昂和在第一线挑起争端的雷纳德等人。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与当今的现实是何等相似。

对于这部影视作品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的。于我而言,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

参考文献:

[1](英)诺曼·戴维斯.欧洲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2]张世君.外国文学史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贾尼克·杜兰.中世纪的地中海.2005(4).

[4]雍正江.十字军东征对中世纪战争及人文进程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6).

[5]张 岚.十字军东征动因浅析.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2).

[6]李晓光.谣言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人文论坛,2004(3).

[7]沈敏华,程栋.论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文化背景.社会科学,2001(12).

[8]刘化均.论基督教与欧洲认同.吉林大学,2012.

[9]陈文海.君主制时代法兰西国王及其国家的”宗教身份“问题.世界历史,2006(8).

[10]伍 娅. 试论英国的骑士制度 .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猜你喜欢
宗教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共风雨,共追求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