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2016-05-14 00:13刘彦彦
延河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浮雕大学

刘彦彦

一城风景一城文化,长安古意别有一番雅韵。丹凤朝阳,鸣传西周王都之遗风;秦砖汉瓦,浸透壮丽雄都之神韵;终南形胜,潜藏幽人高士之隐迹;寻常巷陌,无觅骚人雅士之遗踪。这里可以在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中品味和感喟人类、社会、历史、精神薪火相传发展变化之伟大。在这座令人骄傲的城市中有一所令陕西人骄傲的学府,那就是,60年前从上海内迁于此的“西安交通大学”。曾经这座高等学府就像一座神秘而神圣的殿堂,令人仰之弥高,望而却步,大学的围墙仿佛将高冷晦涩的科学与温热的生活和情怀相阻隔,围墙内似乎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不苟言笑,行止古板怪异的科学怪人,人们虽然心怀敬畏但是却对他充满陌生和未知。如今一个甲子的轮回无疑使这座学府已经深深地与这座城市同弦共韵,踏入这座神秘的殿堂,解读满园风景,你会发现无处不浸润着帝都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科技文明相谐的智慧,徜徉其中扑面而来的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融通的情怀和气息。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门,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富有绚丽多彩的文化色彩,所谓“一门一世界”。一所大学的校门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审美,更能够反映其精神文化的积淀和内涵,可以说,校门是探索一所大学的起点和钥匙。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门独特而有创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门东西两侧巨型的古铜色浮雕,其名曰《慧识界》。浮雕层见叠出一些神秘而奇妙的抽象符号,这些符号象征着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三大研究领域中的各个学科,它们既代表着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思考的智慧的结晶,又代表了交大的理工特色。这些攒杂的碎片化的符号虽然构成抽象的视觉效果,却勾勒出西安交通大学的文化肌理,体现了交大“集大成,得智慧”融会贯通各学科畛域的“通才”教育理念,而这种充满艺术气息的表现形式又诠释了交大理工学科与人文艺术之“交”。明末大科学家、中西会通第一人徐光启曾说:“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但是由于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原因,真正意义上实施通识教育直到近十五年来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普及并被重视。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西安交通大学这蕴涵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大门却在1991年就建成并卓然不群地矗立着。白色大门之上那条流畅的白色圆弧,形成半圆的空间,仿佛张开宽阔的胸怀,迎接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莘莘学子,而东侧浮雕上那枚大大的指纹似乎在为西安交通大学引领全国的崇高卓越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点赞。如果驻足品味,你还会在这座看似充满后现代抽象艺术的大学校门中解读出赋有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讯息。你看那半圆的弧线在虚实之间,既取象于浩弥天穹无边无际、未知领域无穷无尽,又取象哲学中所谓“有容乃大”的哲理,“容”,房中幽谷,这“房”实乃人之心房,“胸怀若谷”非深厚的知识修养、高尚的品德、谦虚淡泊的人生态度所能涵养,看似简约的设计却蕴含不凡的大学精神。一个多世纪前,交通大学唐文治校长那句振聋发聩的“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悬若日月,为交大人照亮脚下的路,点亮心中的灯。

众所周知,西安交通大学并非陕西土生土长,而是中央为了大力开发祖国西北工业基地建设,花费1956年、1957年两年的时间,将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的主体迁到西安,历经西迁的艰难困苦,终于在1959年正式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因此“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是同根两属的关系。基于这样的渊源,这段历史是值得交大人缅怀而不能忘却的,因此,在交大校园中,分布着很多景观以纪念这段历史。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饮水思源”纪念碑,这是交大标志性建筑,目前在“一花五叶”的全国5所交通大学校园中都能目睹。西安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纪念碑显得特别的雅致和含蓄。纪念碑坐落于交大由北向南的中轴线之首,成为校园第一景。红赫色的碑体以一株参天雪松为背景,雪松下,一片蓝紫色的鸢尾在春天盛开着偌大而美丽的花朵,显得威严而华丽;在周围黄杨苍松翠叶的映衬下,纪念碑非常醒目地竖立在花瓣形的喷水池中,当周围晶莹剔透的水柱错落有致地喷洒时,发出清泠的嘤嘤之声,似乎在娓娓道来“上善若水”的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就要像水一样,“水”之德具有“和”的特质,与万物无争且能融合,“水”以谦卑之德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品质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仁义”的道德哲学,因此在古代哲学家、伦理学家那里,“水”被赋予了最有创造性的隐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安交通大学深谙此中之妙,常常在人文风景中纳入“水”的元素。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源,交通大学就是滋兰树蕙之源泉,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型、技术性的人才,也是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西安交通大学源自《论语》的16字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字字崇德,正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西安交通大学将中国传统文化熔铸于科学技术教育,体现的恰是百年教育传统的底蕴。

说到交通大学百年教育,不得不提到《校史》纪念柱。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南走,穿过灰砖墙红瓦坡顶具有五十年代中苏建筑风格的中心楼,映入眼帘的是腾飞塔广场。在这里,十根花岗岩的《校史》纪念柱东西对开,柱身没有任何繁复奢华的装饰,只是在每根石柱的中间围绕一块金黄色的金属,在上面用凹凸的文字镌刻着交通大学沧桑的历史变迁:从1896年创办南洋公学到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再到1956年西迁;从定名“西安交通大学”到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七所大学之一,再到“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九所大学之一;从三校联合使西安交通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到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愿景。虽然十根石柱浓缩了交通大学的百年发展史,但在文字的背后则蕴藏着无数用梦想和奋斗点燃的人生。站在《校史》前,你仿佛可以看见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无数筚路蓝缕、呕心沥血、艰苦创业的前辈,大踏步地、坚定不移地走过,远去的背影渐渐模糊,但走过的足迹清晰可辨。我们可以感受到激情和豪迈、勇敢和坚毅,感受到自信和执着、信仰和梦想。

在交通大学百年沧桑的历史中,有三位令人无限崇敬和缅怀的老人,他们无论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史,还是在交通大学发展史中都堪称丰功懿德。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如今他们的塑像坐落于东、西两个花园中。隐蔽在灌木丛中的东花园,与西花园遥相对应。东花园里环境清幽,草如茵,松如盖,小桥流水,旧亭瘦石,一派南方静谧温润的景致。人们喜欢在这里学习、思考和交流。这里,坐西朝东并排伫立着两尊铜像,那就是交通大学发展史中赫赫有名的两位校长:唐文治和叶恭绰。他们分别是清末进士和清末举人,受过传统的儒学教育,是著名的教育家、国学家。唐文治先生从1907年至1920年任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的校长;叶恭绰先生1921年任交通总长,他是“交通大学”的冠名者,因为秉持“交通救国论”,故此一上任就将交通部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四所学校:上海的南洋大学堂、唐山的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北京的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改组为一所学校 ——交通大学,并兼任校长。两位国学大师却一手办起了最具声望的理工科大学,他们将“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国学宗旨贯穿于科学技术教育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思想融入到教育思想中,秉持和弘扬“修齐治平”之道,倡导把国家、民族和个人联系起来,“造就领袖人才”,以期将学生“分播吾国,作为模范”。他们为交大奠定了文化精神的根基,培养出了蔡锷、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吴文俊、张光斗、江泽民等丰功伟绩的领袖人才。瞻仰两位校长的塑像,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唐文治》铜像生动细腻,以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唐文治校长博雅的风度:老人身着对襟盘扣长衫,须眉皓然,紧抿的双唇透露出威严,但眼神却充满安详慈和;《叶恭绰》像的作者是中国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他曾经领导并亲自创作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座正面的三块主题浮雕《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叶恭绰校长的塑像用疏朴有力的线条勾勒,身着西式礼服,神态肃穆庄重,眼神坚毅笃定,大师的鬼斧神工仿佛倾注了塑像震撼人心的力量,令观者油然而生恭敬和感动。

西花园屹立的则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奠基人、缔造者、西部开发的先驱者——彭康校长的塑像。1955年他率领交通大学西迁,出任西安交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68年,在“文革”中百折不屈最终被迫害致死。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面对西迁巨大的工程,他勇于担当、敢于探索;有魄力、有勇气;他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他在西迁过程中克尽心力、排难解惑、勇往直前,最终带领着浩浩荡荡的西迁队伍扎根在荒凉的黄土地,站在了西部开发的最前沿,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创立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伟大的西迁凝铸成交大精神的丰碑,“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抚今怀昔,彭康校长不朽的精神铸就了西安交通大学之校魂。金桂树下,他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专注的眼神凝视着前方,似乎在聆听着校园琅琅之声,注视着校园日新月异焕发的蓬勃生机。他在思考,他在守望,他在期待——这所他亲手缔造并为之献身的大学的明天和未来。

两座花园之间各有一条百米长的夹道,就是西安交大著名的樱花道。一路向南,两边中无杂树,三月,青翠繁枝鸣禽喈喈,待到“东风夜放花千树”就会吸引如织的游人慕名赏樱。樱花的花期很短,一场春雨就宣告了它将逝的美丽。据说日本人开始赏樱花的最佳时机就是开始凋谢的时候,这是他们的民族性格决定的审美情趣,他们在樱花的残落中慰藉为追求生命中灿烂的瞬间而忍受的孤独和牺牲的生命。这种悲怆而冷静的审美心态显然不适合中国“温柔敦厚”的民族精神传统。“纷飞红雨欲漫天”固然合自然之道,但也令人有些惆怅失落,花开花落总关情,曼妙的风光为这所以理工闻名的大学点缀了浪漫优雅的人文气息。

走出樱花道,又汇聚到中轴线上,矗立在面前的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的图书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南北两端是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北面仍然保留着1960年初建时的苏联风格,南面则是1991年扩建的新馆“钱学森图书馆”。大学里的图书馆是学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新旧两馆南北两存融为一体,体现了西安交通大学“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传承精神。拾阶而上步入北面的老图书馆,是一间高敞的前厅,厅的东西两面墙壁上悬挂着两块巨大的青铜浮雕,东面的《一统华夏》雕刻的是秦帝国崛起的沉重而辉煌的历史。秦王在悲壮而惨烈的战争中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天下,开创了一个伟大而强盛的王国。但是整幅浮雕,展现的不是充满硝烟和血腥的战场,而是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战队。浮雕的四周排列着整齐的弓弩兵阵、长兵器队列、战车队列、骑兵队列和短兵器队列,正中放大比例的骑兵仪仗威风凛凛,象征着崛起的大国形象,最上端左右两边分别雄踞着秦王朝的两大标志性建筑——逶迤闳壮的万里长城和“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整个雕塑只留出右下角一隅展示激烈的战场,但是可以想象出画面之外千军万马奔腾厮杀,兵强将勇“为君死”的壮烈沙场,而腥风血雨被摒除在浮雕之外,整幅画面凸显出的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统一”。合则强孤则弱,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追求“和合之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整幅雕塑统一而富有变化,令人震撼。

西面的《文通魂汇》则是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特征的叙事性构图的浮雕。驻足而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尽收尺幅之间,令人拍案叫绝。放眼望去,一个硕大的圆坛占据了浮雕的三分之二,圆坛的中间站立着儒家述而不作的孔子、道家乘牛西去的老子和对佛教东传做出巨大贡献的白马驮经的蔡愔,三个历史人物可谓中国儒释道文化的先驱。环绕三圣的则是彰显人类原始信仰时期精神文化生活的艺术符号:有神话中的仓颉造字,有代表新石器时期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仰韶文化的人面蜥蜴纹和鹳鱼石斧纹,有契刻文字的龟甲,有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有殷商时期三星堆的纵目神面具,有原始氏族的部落图腾,还有代表原始宗教的傩戏的各种狞厉骇怖能驱鬼辟邪的面具,这些远古的人类文化符号迥异于交大北校门浮雕上的那些代表科学技术的符号,它们充满了神秘玄幻的宗教色彩和厚重古朴的人文情怀。在圆坛的最上南北两端分别雕刻了日、月和中国神话中创造人类与文化的女娲、伏羲。圆坛四周则雕塑了代表四方守护神的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显然浮雕的构图取象的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浮雕其余三分之一的地方则雕刻了孔子周游列国、庄子梦蝶、老子出关、汉明帝梦金人、许慎理字等文化典故,而贯通浮雕上下的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艺术符号展示中国文字与古代传播媒介的变迁史。一块浮雕几乎将博大精深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囊括其间,浮雕的最下端两个现代青年携手仰观,仿佛打开了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传统与现代被巧妙地融合。整版浮雕慧心巧思,精雕细镂,其恢弘浑雅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进入图书馆前厅,展现着两幅充满中国人文关怀的浮雕,空间设计寓意深长。面壁思境,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人的使命,也是大学精神和文化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老图书馆的南面是扩建的“钱学森图书馆”,为纪念交大校友“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而建,新旧两馆通过连廊衔接首尾贯通,仿佛象征着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变迁。“钱学森图书馆”的整体外观端庄稳重,远远望去,像照亮人生的火炬,像通往成功的阶梯,像飞上蓝天的羽翼,像驶向辽阔海洋的一艘船。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这里有先进的文献资源平台、丰富的典藏、多样的文化生活。学子们漫步书林遨游学海,深深沉醉其间。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馆内平静安宁,馆外则花树闹春独有胜景。与现代风格的“钱学森图书馆”毗邻的是表现古代科技智慧的“四大发明广场”。“四大发明”的雕塑分置于广场的四隅:“火药”将瞬间凝固成永恒;“造纸”柔韧似水云跹然;“印刷”五十四石垒字阵;“司南”铸勺投地柄指南。这是用简约的现代智慧诠释古代智慧,是对原始创新的二次创新,兴寄如此超迈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大学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人才的培养是长期规划的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最艰巨的任务是对道德品行的提升和人格魅力的修炼。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青年提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大期望,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推己及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无疑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期望。广场上树立的《百年树人》碑就是西安交通大学育人的宗旨,而这块碑的造型与长江三峡的截流石完全一样,都是正四面体。正四面体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它的稳定性最好,将其倾泻到截流口,能很快落下找到与地接触面最大的地方,防止被激流冲走。西安交通大学之所以选择这个造型镌刻“百年树人”,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最简单,科学与哲学同理,伟大的创新也往往如此。

走出下沉式的“四大发明广场”,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南北中轴线上的地标式建筑——教学主楼。这座庞大的教学楼集行政、教学、科研于一体,四座教学楼环绕着中心主楼,凸显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在这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里,师者传道、启发和塑造着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和文化的自信;学者闻道,收获着智慧、思想和勇气。未来他们也许成为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也许是平凡普通的知识分子,虽然社会角色不同,但交大精神的洗礼让他们拥有共同的信仰和信念,交大独育的气质和风度让他们赢来欣赏和尊敬。这里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制高点,正所谓:据乎其高而致乎其远。忆往昔,峥嵘岁月,沧海桑田几变迁;看今朝,未来已来,燃烧激情致青春!

从校园之北一路向南呈上坡之势,这里留下很多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这里曾是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的风水宝地,曾是唐代长安古城道政坊与常乐坊所居之旧地,漫步于此随处可觅历史的遗迹。这里有“胭脂坡”,据专家考证,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青楼女子居住的地方。唐代的青楼文化就是一部才子佳人的情史,那时青楼里的女子实乃文苑之英华,才子与佳人无论才情还是气质都相得益彰,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可想而知,在这片小塬高坡上曾经上演过多少携手遊遍芳丛的爱情故事。这里有“东亭”,翰林院学士白居易来到长安城就寄身于此,当时这里是检校尚书右仆射关播的旧居,白居易见寓所残竹殄瘁,于是亲手理竹养竹,并随兴写下《养竹记》记于东亭之壁。这里是白居易《琵琶行》中“家在虾蟆陵下住”的天涯沦落琵琶女的居址。这里是唐代赵景公寺的遗址,吴道子曾在这里留下翰墨丹青。这里曾经是唐长安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东市,是当年白居易吟咏“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的地方。这里占尽古风遗韵,这里的风景就像百读不厌的藏书宝卷。

道不完的风景,数不尽的风光,交大厚积薄发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宽广包容、厚重笃定的风度,交融圆通、浑然自成的能量。我们不知不觉地被熏陶被濡染,不知不觉地将它深深烙印在心底,不知不觉地散发出交大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气质和精神。“交通”载道,这大学之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今天的交大终将是历史记忆中一道隽永的风景。

猜你喜欢
西安交通大学浮雕大学
浮雕圆圈
至善
西安交大名师殷大钧先生“笃行不怠赤诚向党”生平简述
出错的浮雕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在高档数控机床科研领域获重大进展
张心湜院士受聘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获第18届国际核工程大会举办权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