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印之路

2016-05-16 03:45江敏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1期
关键词:字法西泠篆书

◆江敏(长沙)



我的学印之路

◆江敏(长沙)

书法篆刻家江敏

江敏,湖南浏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岳麓印社理事、浏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展全国第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百年西泠·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暨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百年西泠·乐石吉金”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中国(长沙)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缶庐风——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全国篆刻名家作品邀请展;荣获首届“万印楼奖”国际篆刻大赛暨篆刻名家邀请展三等奖、书法报30年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等。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对工致稳健而内含静穆的王福庵、陈巨来的印风情有独钟。近年来,我亦步亦趋,心摹手追,在创作上追求气定神闲、温润典雅的气韵。回顾自己的学印历程,有自己的付出,更多的是老师的教诲。

深入传统多临摹

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是我国篆刻史上的两座高峰,而后者更大程度上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与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一样,篆刻学习也要根植传统,尤其对于初学者,临摹一定数量的秦汉印章,对以后的创作大有裨益。我初涉篆刻的时候,在海上西泠名家周建国老师的指导下,勾摹、临刻了一百多方汉印里面比较经典的作品。当时老师给我的要求就是尽量精准,最好能够达到临刻和原作完全重合,因为只有刻得像、刻得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经典作品中的细节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现在想起来,那段经历对我篆刻创作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

严谨字法勤推敲

字法在篆刻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准确的选择篆字。这就要求篆刻作者对古文字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将所选择的篆字进行艺术化处理,也就是“印化”,以使自己创作的作品风格和谐统一。2012年,我有幸忝列著名篆刻家罗光磊老师门墙,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博学、严谨。我时常将自己的习作、印稿等送呈先生批改,遇到我没有处理好甚至是字法出现错误的地方,先生总是会翻出一大摞字典、印谱等资料,给我找出文字的源头、讲解其演变的过程,分析错误的原因,甚至某些字哪个前贤刻过,印文是什么内容、字是如何处理的,先生都如数家珍。有时,先生还会将他看到的好作品复印或者发图给我,叮嘱我认真学习、悉心揣摩。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养成了读印记印的习惯,并且在篆写印稿时,遇到不熟悉的字,一定会溯本求源,反复推敲。

印从书出慢创新

写好篆书是进行篆刻创作的基础,先生非常推崇赵熊老师的一句话“对书法,特别是对篆书重视与实践的程度,将决定篆刻家艺术行程的深度与长度”。几乎每次见到先生,他总会叮嘱我“要多写字”。通过对《峄山碑》《城隍庙碑》《王福庵说文部目》等与自己篆刻风格相吻合的篆书的临写,让我对篆刻作品中如何表现笔意、体现书写性有了自己的理解,线条的质感得到提升。细朱文印初看平稳工致,但并不等于平庸刻板,其细微变化,挪让穿插往往能造成无穷妙趣,创新是在深入传统、提高对篆书理解水平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刻意“创新”、无序吸收只会导致“奇怪生焉”。因此,如何进一步将细朱文印刻好、刻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努力的方向。

严格说来,我系统学习篆刻的时间并不长,自己对篆刻的理解也很浅薄,正是因为有了两位恩师的指导和教诲,才使得天资愚笨的我对钟情的篆刻艺术有了登堂窥奥的机会。古人云“技进乎道”,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生出气象万千,需要的更多的是“印外”的功夫,我将继续执着地追求!

行书岳阳楼记 书法 江敏

晏殊临江仙 篆书 江敏

书似灯如联 江敏

节临曶鼎铭文 书法 江敏

论语 篆刻 江敏

逝者如斯夫

游于艺

义以为上

友谅

敏事慎言

恭而安

友多闻

周洛飞瀑

象形汲水

围山花海

奎文书香

文华旗展

彩虹卧波

苍坊清莲

石霜听梵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 篆刻 江敏

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 篆刻 江敏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篆刻 江敏

猜你喜欢
字法西泠篆书
吴越名城·陌上花开
——西泠六子偕友8人书法艺术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内容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
“三字法”求解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
注音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