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风水的人

2016-05-17 08:17本刊主笔文迪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兴农校长贵州

本刊主笔_文迪

造风水的人

本刊主笔_文迪

这正是文化中国的品质,如同苏东坡之于海南,韩愈之于潮州,王阳明之于贵阳。中国的贤良大臣、山村野夫,以及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在以自身的光热温暖世人。这样造福一方的人,民间也称之为造风水的人。

蒲邦顺 _

男,汉族,四川西充县人,74岁,中共党员,民进会员,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创始人,法定代表人、校长、校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贵阳市、贵州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007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专家”称号;2008年荣获“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称号;2010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12年感动贵阳教育十大人物;2014年贵州省尊师兴教先进个人;贵阳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他根据民办教育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使学校生存、发展的一套理念和方法,尤其是他关于关注和培养中等生成才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仅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还向社会输送了各类合格人才,实现了家庭盼子成才的愿望。经过23年的艰苦奋斗、苦心经营,使兴农中学由一个农家小院式的民办学校发展成为占地200多亩、自建校舍10万平方米,贵州省规模最大、办学条件较好、社会声誉较高的民办完全中学,被贵州省教育部门誉为全省民办学校的一面旗帜。

蒲邦顺校长的教育对象是:占学生大多数的“本人有潜力、父母有望子成才强烈愿望”,进不了重点中学、重点班,甚至被拒之学校门外的中等学生和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团的农村学生。教育目标是“使兴农中学成为贵州家喻户晓的名校,使兴农中学的教师成为贵州省被人羡慕的教师,使兴农中学的发展模式成为为贵州民办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的模式”。

兴农中学2016年高考喜报

兴农中学的奇迹

如果只是参观学校,记者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座中西合璧、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交融的民办中学,其当家人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贵阳市郊的兴农中学,校园依丘陵而起,学校最高处的山顶上是正在装修的奎星阁,一座八米八高的孔子像俯看着整个校园。这个高度的地标建筑卓然独立,已然成为白云区的一道文化风景。

参观完了学校,我们来到校史陈列室,这才见到了蒲邦顺校长。74岁的老人了,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是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蒲校长依然每天呆在校园里,陪记者的一个多小时里,共接了三个电话,具体到某位学生的学费减免。

在采访中,蒲校长一再说,不要宣传我个人,兴农中学能有今天,是学生家长养活了兴农中学,建设了兴农中学,他们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诚哉斯言。但更重要的是,兴农中学办校23年来,已经为社会给出了这样一个回报,尤其近五年来,兴农中学二本以上升学率平均达72%左右,其中一本升学率达25%左右,连年有考入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的学生,在同省所有示范性高中里,这个成绩也许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若以学生入校与出校成绩对比,若以生源与其它高中对比,兴农中学的这一份成绩就有了足够的说服力,就足以撼动人心,打动家长。

蒲校长的言语,像兴农中学校园墙体文化里的那些文字一样,没有引经据典的豪言壮词,却直指人心。他说,把一个县、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升学率当然高,高考成绩当然辉煌,这不是社会的需要,而是“政绩”的需要。让应该受到教育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国家的最大希望。最后引用一句习主席“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样的学生,必须精心加以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冷淡、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所谓的“差生”甚至问题学生,老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应该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正是广大的中等生和中等偏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其实有学习潜力,家长们望子成龙,这些孩子进不了重点中学,这个群体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太大了,如何让他们自食其力,真正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社会和谐、文明繁荣的保障。在某些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已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就是蒲邦顺校长提出的关于“个人成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中等生”战略,这无疑触及了中国当下教育的软肋。

兴农中学建校最初几年,在夹缝中求生存,现今留下的老照片记录了当时差强人意的学习环境,与今天的校园形成鲜明对比

“争公办学校之不争,补公办学校之薄弱”,在以“农”为核心的同时,蒲邦顺校长又提出一条“优差相帮,贫富相济”、实现学校内部良性循环的办学理念。即把学校的中等生和农村优秀贫困生两种资源充分整合,“优差相帮、贫富相济”既达到学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又解决办学所必需的资金,以支持学校的发展。

在办学之初,为了帮助广大的农村贫困生家长,兴农中学的学费甚至可以用白菜、干辣椒等实物折算。

蒲校长认为,让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生以他们优秀的品质、勤奋的学习精神,为中等生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这样的教育发展战略才能取得成功。在校园醒目的一面墙体上:“我们不能挽回你过去虚度的年华,但在兴农中学不会让你再虚度年华”,这一句口号,可以让每一位学子感受到鞭策的力量。

蒲校长说,这些孩子长期不受重视,学习成绩差有不同的原因。有个人、家庭、学校、老师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基础的差异,我们应该向他们提供弥补差异的机会,一旦老师们尊重、关爱、鼓励他们,他们就好起来了。

这正是兴农中学教育理念的核心:“爱”。蒲校长说:“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师爱是教师之魂”。但爱是“润物细无声”,这是记者在短短几天里看不见、无法提炼的,我们只能听说。据校办的吕丹老师介绍,曾经有一位单亲妈妈,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到学校来给校长老师们跪下谢恩,因为孩子出息了,她终于有心思考虑个人问题了。

还有清镇的一位家长,带着中考只有310分和280分的双胞胎来到兴农中学,预科班收下这两兄弟,让他的父亲泪流满面。“到哪个学校,招生老师都没有正眼看过我们一眼呀。”两个孩子后来都考到了武汉,一个二本,一个三本。蒲校长后来说,我们改变了这两兄弟的命运,了却了这位父亲的一块心病,我们尽到了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我们是了不起的。如果这样想,这样看,我们在教育他们的时候,多费点心血,多费点口舌,多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以爱唤醒良知

只有以爱的实际行为,才能让中等生纠正不好的行为习惯,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并树立信心。同样,在五百年前的贵州,王阳明先生为了激励诸生向学,写有《教示龙场诸生》,提出必须遵循的四条准则:“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但是,纠正习惯还需要学生的自觉,需要内在良知的唤醒。因为,兴农中学并不是“著名”的衡水中学,也不是饱受争议的毛坦厂中学。兴农的校园里,亭台楼榭,桂花飘香,这里不是军事化管理的考试工厂。在学校最为醒目的一面墙体上,蒲校长和他的团队们以朴素的智慧、以直观的方式,用孝亲为核心:“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并以一幅幅父老乡亲饱含深爱的画面,直指学生的良知。

是的,在中国文明里,爱不是无中生有,爱是有本源的,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能爱自己的亲人,才更能去关爱他们。对学生来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对老师们而言,则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正是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本质。采访结束后,蒲校长送给我们一本书,《知行,行知——兴农中学成长之路》。书中最后一篇文章为《兴农中学之所以有今天……》,在这篇文章里,蒲校长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之路,由一个居无定所的人到“2010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同时还写到了自己的家人,有出身书香官宦之家的岳父岳母的支持,以及其妻子的包容大度,正是通过这样一篇文章,记者才明白,兴农中学所言“爱的教育”,从来不是一句虚言。

在与蒲校长午餐闲聊时,记者问起兴农中学的教师团队,对这些来自四川、湖北、湖南等五湖四海的教师们,蒲校长说,他已经给近一百对新人当了主婚人。

当然,兴农中学的成就,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督学张凤鸣等一行两次考察兴农中学,称赞该校为“民办教育之星”。教育部巡视员瞿延东视察兴农中学时认为“兴农中学的经验,对贵州乃至全国农村贫困地区都有借鉴作用”。2003年12月,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体改办、省教育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兴农中学进行了专题调研后认为“兴农中学为我省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人才;为我省引进了一批骨干教师;为我省节约了每年近四百万的教育经费;为我省解决就业困难作出了一定贡献。”

兴农中学建校以来,蒲邦顺为100多对教师担当了主婚人,图为领着孩子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年轻老师

纠正习惯需要学生的自觉,需要内在良知的唤醒,在兴农中学,唤醒孩子们良知的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爱

可以说,兴农中学是中国西部民办教育的一个亮点,实不为过。

在《史记》里,司马迁把云贵川三省称为西南夷。至少明朝以前,贵阳相对于华夏中原,依然是文教欠发达地区。直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并讲学于省城,贵州省的文教事业才别开生面,成就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文人。

这正是文化中国的品质,如同苏东坡之于海南,韩愈之于潮州,王阳明之于贵阳。中国的贤良大臣、山村野夫,以及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仍在以自身的光热温暖世人。这样造福一方的人,民间也称之为造风水的人。

作为媒体,我们坚信那些底层的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有着自觉,正是他们的努力,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良知和力量,让我们在西南边陲又一次见证了文明的示范。

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的蒲校长也在校园书写了这一示范,这就是《骍龙堂题记》:“古往今来,许多中外名校、文人雅士,将学习修身之地以堂名之,如清华之清华堂……”骍龙,意为黄红色的骏马,典出《诗经·鲁颂》:“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猜你喜欢
兴农校长贵州
年度十佳虾苗出炉!恭喜海兴农、海茂、正大、源正龙、粤海、恒兴、新荣腾、搏翱等苗企上榜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质量兴农战略背景下农业协会重要性研究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广西农业工作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