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语文”:一种校本化的思考与建构

2016-05-18 17:46壮亚芬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校本化

壮亚芬

摘要: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依托苏派教学风格,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以南学的“清通简要”为要义,提出指向于“易”(教育本质)的语文教学回归,并以此形成“易语文”教学观、课程观、教育观,确立“易语文”的核心理念和结构体系。易语文遵循清简性、生长性、规律性三大原则,围绕“三材”(教材、学材、习材)开发,融合“主题式”教学菜单,高效实施“三会三能”教学目标,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与融会过程。

关键词:易语文;校本化;三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51-05

一、背景

2015年全国教育聚焦关键词“核心素养”,这意味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但随即迎来的便是课堂转型的挑战,“核心素养”成为了“课改”与“改课”的重要依据。伴随着一系列的教育“大讨论”,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也掀起了第二次校本化课程改革实践的浪潮。面对当下语文教学现状,学校依托苏派教学风格,围绕语文“指向于核心素养”的叩问,重新出发,重新建构,重新突破。以南学“清通简要”为要义,提出指向于“易”(教育本质)的语文教学回归,并以此形成“易语文”教学观、课程观、教育观,确立“易语文”的核心理念和结构体系,从而指导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二、概念界定

关于“易”,《易纬·乾凿度》指出:“《易》一名而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郑玄又将此三义概括为“易简(易)、变易、不易”。所谓“易简”,即“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只有简单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简单。所谓“变易”,即“变化”,万事万物皆在“变易”之中。而“不易”则是相对于“变易”而言的,它体现万事万物的另一面,即“恒常性”。所谓“恒常”,就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又有规律可循。易语文以“三义”为理论基础,追求“清简平易”(易简)的教学风格,“变化生长”(变易)的接受方式,“基于儿童”(不易)的规律探索,着力挖掘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模式。

易语文的提出,是对于当下语文教学纷繁复杂现状的回复。易语文追求一种“清简平易”(易简)的教学风格,强调语文课堂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清晰,教学过程与学习形式的简约,不苛于细,不耽于形。易语文力求以小见大,以易见微,主张运用儿童语言揭示儿童的世界,运用平实的教学实现自然的生成,这种生成是儿童易于接受的,能够接受的,而且接受的同时更多地留给儿童自主创造的空间。

易语文的提出,是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重新梳理与建构。现代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认为:孩子的发展潜能很大,他们有一个代名词,就叫做“可能性”。于语文教学而言,“可能性”即“变化”(变易),儿童每天都在变化生长,那语文的“教与学”应该也是变化生长的。围绕“变化”的过程,易语文在实现知识本身的变化同时,也注重变革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强调知识运用的自然过渡,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最核心的素养追求。

易语文的提出,是让语文教学真正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不易”的,是“恒常”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而这一切都指向于开展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对象——儿童。易语文的立足点是儿童,出发点是儿童,生长点还是儿童,围绕着儿童生命成长的发展规律,我们力求从文化的高度实现儿童的个性成长,从“自然”的状态实现儿童“而然”的生成。

三、培养目标

易语文教学主张是结合小学阶段儿童生命成长的需求、生活体验的方式、语言发展的规律、能力实现的层次等确立的语文教学核心关键词,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儿童成长与语文学习能力的基本内涵。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基石,确立“三会三能”的目标导向,即:

(一)会“聆听”能“表达”

易语文通过对文本教材和非文本教材的有效整合,从中提炼听力与口语交际训练题材,以“主题式”结合学生年段学习特点进行分类,确立相应的训练目标和评价方式,试图引导学生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语言的积累、语法的掌握、语义的理解、语用的实施等方面进行策略实施。

(二)会“积累”能“运用”

易语文学习以“积累”为基础,主要分为三大积累渠道,即文本积累,非文本积累和经验积累。而运用则是对积累的有效落实,主要体现为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支配,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高度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链接。学校依托易语文校本课程的研发,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指向于运用的积累”能力的培养。

(三)会“想象”能“创造”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的特质,易语文以呵护与培植儿童的好奇心为首要目标,在教学的尝试与课程的开发中,通过“童言无忌”、“想象作文”、“创造性阅读”、“戏剧工厂”等课程设置,引导学生用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此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其创造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打开发现世界、探索世界及未来创新世界的大门。

四、教学内容

易语文教学内容主体围绕“三材”(教材、学材、习材)开发,融合“主题式”教学菜单,高效实施“三会三能”教学目标,试图依托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语文学习与融会过程。

(一)教材的研读与整合

易语文以课标为准绳,以苏教版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以简易教学为依托,并利用其他版本教材,重组教材,系统设计可以直接实施的教学内容,设定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独有的教材体系和教学策略,精心选择并确定教材里精读课文和整合课文。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简易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使之成为教师集体备课的资源库,创新教学设计,简易课程架构,彰显清英语文教学易特色。endprint

下文方框内容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篇课文《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诺贝尔》为例,本单元以人物群体“百折不挠”的精神作为主线:《天火之谜》介绍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以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揭开了“雷暴”的神秘面纱;《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述了清代史学家谈迁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在逆境中两度撰写《国榷》,可谓感人至甚;《诺贝尔》记叙了热爱科学事业的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历程和其心怀人类发展的无私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天火之谜》作为精读课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先学案”、“导学案”、“探究案”这三大板块,使学生充分体会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后两篇课文依照精读课范例,教师以同样的模式进行略读教学,学生学而有法,法而可循,循而有效。

(二)学材的开发与研究

“学材”,即在尊重教材编写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而开发的配套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教材进行有效科学的“再加工”,变“教材”为“学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外拓展的广泛性。

上文方框内容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天火之谜》为例,教师拓展“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李时珍、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名人事迹介绍,并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体现人物坚强不屈精神的书籍推荐阅读。综上所述,一系列体现这一主题的相关资料都可以加以整合运用,作为学材供学生阅读学习,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提供丰厚的知识背景(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

(三)习材的编制与使用

习材的编制应该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实施,主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和习材的拓展,以满足学生的知识生长而制定,通过套餐式的编制方式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助推,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统整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探究中学会探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

下文方框内容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和《诺贝尔》为例,展示如下。

五、实施策略

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接受情况,科学、灵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添加和删除调整,引导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自由对话。教师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与学效果。

(一)“四学”模式实现课堂动态生成

所谓“四学”即“自学”、“对学”、“组学”、“群学”.教师以此“四学”模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困惑、合作探究、形成策略、学会质疑。

1.自学,就是自己单独学习。易语文讲究平实简易,遵循“学生会的不教”原则。通过自学的方式,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相关问题的梳理和解答,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2.对学,就是同桌相互学习。有了自学的基础,同桌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促进对自学成果的检测,同时,同桌之间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等学习方式,让学习更有兴致。

3.组学,就是多人小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模式,形成思维碰撞。

4.群学,就是全班共同学习。群学更侧重的是交流与分享,通过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激发他人的思考,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统整完善静态环节实施

1.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阅读与表达为抓手,培育学生厚实的人文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课内阅读整合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课外阅读做到共读与自主阅读相结合。学校上好阅读指导课、作文指导课,并通过阅读大冲关等活动推荐,期末结合“语言证”进行考核。

2.开展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三)课时课长设置确立实施保障

1.时间的有效调配。学校摒弃传统课堂的40分钟制度,对于单课的时长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60分钟的联课和40分钟的基础课。所谓联课,不光指文本解读,还包含课前5分钟“领袖演讲”与课后15分钟的当堂练习或习字。而40分钟的基础课,则侧重落实易读文教学、群文略读教学等。有效的时间调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捷。

2.课时的灵活安排。由于对于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单元主题教学变成了“一精多略”,“多略”所腾出来的课时,将用来开展课外阅读、写作等拓展训练,基于文本而又拓宽学习渠道与学习内容,为提升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而奠基。

六、教学原则

(一)清简性原则

“小语姓小”,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组织教学。围绕易语文“清简平易”(易简)的教学风格,我们主张教学过程的清晰与学习形式的简约,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从而真正适合儿童,贴近儿童,契合儿童语文素养发展,情感熏陶,思想启迪的价值需要。

(二)生长性原则

儿童即可能。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次考察,儿童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拥有其丰富的情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因为这样的“可能性”,造就了儿童生命的“唯一性”和儿童个性的“多元性”,而这又都指向儿童个体的自然“生长”与“变化”,这一过程遵从儿童自身的生长性。

(三)规律性原则

易语文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导既是静态的常量,又是动态的变量,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反映。但面对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易语文又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它需要师生长期的不懈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其内在的基本规律,需要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以便形成规范、具体、科学的实施依据。

七、教学评价

易语文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变“单一”为“多元”,重点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四维关注,让评价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立体建构。当然,在对学生认知能力变化的跟踪记录中,我们也以动态的评测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一套质量指南

质量指南从条件系统、发展系统、过程系统、实效系统、创新系统等多个维度,以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生学科学习的年段特征,重视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创新力、实践力、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素质评定,注重习惯养成、态度形成、价值塑成的过程性评定。

(二)一张学习导单

基于学科主体多元化的视角,围绕学科学习的自由度和规范性特点,易语文将“项目化”和“导学式”两种语文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知识生长性、策略多元性进行全方位评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推动学校课程和学生课程的双向融合。“学习导单”旨在将教师“语文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知识生长过程”。

(三)一段闯关旅程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易语文改变以往以文本为主的考核测验,通过“闯关游戏”的方式让评价变得生动。闯关活动弥补了传统书面考试的不足,结合儿童成长的多元智能,对学生听、说、读、写、绘、手工、临场思辨等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考察,让评价方式更立体。

(四)一本成长护照

每位学生每学期将拥有一本“成长护照”。“护照”即“个人身份证明”和“通行签署手续”,依托班级、家庭、社区三维签证手续,纪录学生在校、在家、社会实践的学习全过程。而且,以一周、一月、一学期为时间节点,每个年级设立不同的通关主题,实施覆盖性过程评价,从而全面记录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情况,为学生的整体素养发展提供参照和依据。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化
深研学生实情精选教学内容
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校本化”使用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初中数学学案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英语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