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

2016-05-21 01:37林宝卿刘子立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声调

林宝卿 刘子立(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 厦门361005)



《雅俗通十五音》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

林宝卿刘子立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雅俗通十五音》初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是漳州东苑谢秀岚编辑的反映当时漳州方言的一本韵书。《雅》声母十五音,五十个字母分八音,八音的称说是: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下去声、下入声。在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是说“全韵与上上同”,实际上是七音(七个声调)。为了论证“下上”是否与“上上”同,本文一方面从五十个字母八音中的下去字逐字考证,得出的结论是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下上”归“下去”;另方面从早《雅》一百年左右代表福州方言的韵书《戚林八音》的浊上归阳去作为印证,说明罗常培先生、邵荣芬先生、李新魁先生的论述“浊上变去”此语音规律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是相吻合的。

关键词:《雅俗通十五音》;声调;浊上归下去(阳去)

2013年4月,我(林宝卿)接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项目《古代方言文献丛刊》主持人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的任务,校勘《雅俗通十五音》与《渡江书》(以下简称《雅》和《渡》)。两年多来,对《雅》的校勘收获非浅,以往虽写过《略谈增注雅俗通十五音》、[1]《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2]等论文,但研究角度不同。此次逐韵、逐字校勘,查字音反切、文白读、字义及其方言义、用字等问题,对《雅》有所新发现。刘子立博士通过帮忙查找资料,从中发现一些可资借鉴之处。今论证《雅》声调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的论点。

《雅》出版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东苑谢秀岚辑,文林堂藏版(另一说林文堂藏版),是朱墨套印,分为八卷,还有其他版本,本人采用的底本即此版本,高雄庆芳书局影印出版,一册八卷,朱墨双色套印。编者谢秀岚生平事迹尚无可考,据黄典诚教授的《漳州〈十五音〉述评》,[3]认为谢秀岚应是一个不在士林之中的落第秀才,平时读了不少书,对“小学”特别有兴趣,在等韵学上下过一番苦功,颇有独到之处。

一、《雅》非“下上与上上同”而是“浊上归下去”

《雅》十五音,即指十五个声母,其字母和音标构拟如下(以下皆用国际音标,“-h”表示送气,o 代表零声母):

《雅》五十个字母分八音,不难看出五十个字母指韵母,八音指声调。我们以卷一字母及其八音为例:

卷一:君坚金规嘉

君上平声君字韵君上上声滚字韵

君上去声棍字韵君上入声骨字韵

君下平声群字韵君下上声滚字韵(全韵与上上同)

君下去声郡字韵君下入声滑字韵

八音指上平声、上上声、上去声、上入声、下平声、下上声(全韵与上上同)、下去声、下入声,实际上是七音。它们分别是阴平1、阴上2、阴去3、阴入4、阳平5、阳上6、阳去7、阳入8(下面声调符号用数字表示)。《雅》五十个字母分八音中,每一卷每个字母的下上声都说明“全韵与上上同”,但事实如何?我们着重从韵书每个字母下去声(阳去)的字入手,逐字查检它们的反切,从中找出“浊上归下去”的字。何谓“浊上归去”?即反切上字是全浊声母(指《广韵》並、奉、定、从、邪、澄、崇、船、禅、群、匣等十一母的字),反切下字是上声字,被切字应读去声。

卷一字母:君坚金规嘉

君下去声郡字韵kun7(根据今漳州话拟音)

边pun7笨《集韵》部本·混(部:並母;“本”属混韵字)

地tun7遁《集韵》杜本·混(杜:定母;“本”属混韵字)

喜hun7混《集韵》户衮·混(户:匣母;“衮”属混韵字)

坚下去声健字韵kian7

边pian7辫、辩《集韵》婢典·铣(婢:並母;“典”属铣韵字)

求kian7件《集韵》巨展·狝(巨:群母;“展”属狝韵字)

时sian7善、僐、单、墠;《集韵》上演·狝(上:禅母;“演”属狝韵字)

喜hian7苋《集韵》胡典·铣(胡:匣母;“典”属狝韵字)

规下去声柜字韵kui7

求kui7跪《集韵》巨委·纸(巨:群母;“委”属纸韵字)

地tui7缒《集韵》驰伪·寘(驰:澄母;“伪”属寘韵字)

他thui7膇《集韵》驰伪·寘(又读tui7,驰:澄母;“伪”属寘韵字)

嘉:下去声下字韵k7

求kз7下《集韵》亥雅·马(亥:匣母;“雅”属马韵字文h7上~白k7真~(很低))

喜hз7厦《集韵》亥雅·马(亥:匣母;“雅”属马韵字文h7大~文7~门)

卷二字母:干公乖经观

干下去声Ο字韵(Ο字韵指没有求k声母与此韵拼成的字,下同。)

喜han7旱《集韵》下罕·旱(下:匣母;“罕”属旱韵字)

英an7限《集韵》下简·产(下:匣母;“简”属产韵字

文han7期~白an7~制)

字母 柳 边音标 l  p 求k去地颇kh  t  ph 他th曾入时ts  dz  s 英o门语出喜b  g  tsh  h

观下去声县字韵kuan7

颇phuan7伴《集韵》部满·缓(部:並母;“满”属缓韵字)

地tuan7篆《集韵》杜衮·狝(杜:定母;“衮”属狝韵字)缎、断《集韵》杜管·缓(杜:定母;“管”属缓韵字)

曾tsuan7撰《集韵》雏绾·潸(雏:崇母;“绾”属潸韵字)

喜huan7范·犯《集韵》父鋄·范(父:奉母;“鋄”属范韵字)饭《集韵》父远·阮(父:奉母;“远”属阮韵字)

卷三字母:沽娇稽恭高

沽下去声怙字韵k7

边p7部《集韵》伴老·姥(伴:並母;“老”属姥韵字)

地t7肚、杜《集韵》动五·姥(动:定母;“五”属姥韵字)

颇ph7薄《集韵》伴老·老(伴:並母;“老”属姥韵字)

善h7后、厚《集韵》胡口·厚(胡:匣母;“口”属后韵字)

户、沪《集韵》后五·姥(后:匣母;“五”属姥韵字)

稽下去声易字韵ke7(训读字)

地te7第《集韵》待礼·荠(待:定母;“礼”属荠韵字)

曾tse7坐《集韵》徂果·果(徂:从母;“果”属果韵字)

蟹he7蟹《集韵》下买·蟹(下:匣母;“买”属蟹韵字)

高下去声膏字韵ko7(膏:居号·号ko2训读ko7)

地to7舵《集韵》待可·哿(待:定母;“可”属哿韵字)

卷四字母:皆巾姜甘瓜

巾下去声近字韵kin7

求kin7近《集韵》巨谨·隐(巨:群母;“谨”属隐韵字)

地tin7阵《集韵》直忍·轸(直:定母;“忍”属轸韵字)

曾tsin7尽《集韵》在忍·轸(在:从母;“忍”属轸韵字)

时sin7肾《集韵》是忍·轸(是:禅母;“忍”属轸韵字)

甘下去声字韵kam7

英am7颔《集韵》户感·感(文ham7白am7。户:匣母;“感”属感韵字)

地tam7澹《集韵》杜览·敢(杜:定母;“览”属敢韵字)

瓜下去声Ο字韵(指求声母没跟此韵相拼的字。下同)

他thua7豸《集韵》丈尔·纸(丈:定母;“尔”属纸韵字)

卷五字母:江兼交迦桧

兼下去声字韵kiam7

去khiam7俭《集韵》巨险·琰(巨:群母;“险”属琰韵字)

曾tsiam7渐《集韵》疾染·琰(疾:从母;“染”属琰韵字)交下去声厚字韵kau7求kau7厚《集韵》胡口·厚(胡:匣母;“口”属厚韵字)迦下去声崎字韵kia7

时sia7社《集韵》常者·马(常:禅母;“者”属马韵字)

桧下去声趶字韵kue7(按韵书构拟,“趶”应读kue7~服,裾也。查检《集韵》和其他辞书是苦故切,又於故切,踞也,股也与胯同,没有kue7音和趶服,裾也之义)

颇phue7被《集韵》部靡·纸(部:並母,“靡”属纸韵字)

曾tsue7睡《集韵》树伪·寘(树:禅母;“伪”属寘韵字文sui7白tsue7。交~(睡觉))

卷六字母:监艍膠居丩

监下去声Ο字韵

艍下去声旧字韵ku7

边pu7妇《集韵》房九·有[房:奉母;九属有韵字。文hu7~女白pu7新~(媳妇)

求ku7舅《集韵》其九·有(其:群母;“九”属有韵字)

时su7士、仕《集韵》牀史·止(牀:崇母;“史”属止韵字)

似、姒、祀《集韵》象齿·止(象:邪母,“齿”属止韵字)居下去声具字韵ki7

求ki7妓、技、伎《集韵》巨绮·纸(巨·群母;“绮”属纸韵字)

去khi7柿《集韵》牀史·止(牀:崇母;“史”属止韵字)

地ti7雉《集韵》直几·旨(直:澄母;“几”属旨韵字)痔《集韵》丈里·止(丈:澄母;“里”属止韵字)

时si7是《集韵》上纸·纸(上:禅母;“纸”属纸韵字)恃、氏《集韵》士止·止(士:牀母;“止”属止韵字)绪、序、叙、屿《集韵》象吕·语(象:邪母;“吕”属语韵字)

丩下去声旧字韵kiu7

求kiu7舅、臼、咎《集韵》巨九·有(巨:群母;“九”属有韵字)

地tiu7纣《集韵》丈九·有(丈:澄母;“九”属有韵字)

卷七字母:更裈茄栀薑驚官钢伽閒

更下去声Ο字韵

曾tsз~7静《集韵》疾郢·静(疾:从母;“郢”属静韵字)

裈下去声Ο字韵

边pu~i7饭《集韵》父远·阮(父:奉母;“远”属阮韵字)

薑下去声謽字韵ki~7

求ki~7謽、彊《集韵》巨两·养(巨:群母;“两”属养韵字)

地ti~7丈《集韵》雉两·养(雉:澄母;“两”属养韵字)

出tshi~7象《集韵》似两·养(似:邪母;“两”属养韵字)

驚下去声件字韵ki~a7

求ki~a7件《集韵》巨展·狝(巨:群母;“展”属狝韵字)

楗《集韵》巨偃·阮(巨:群母;“偃”属阮韵字)

官下去声汗字韵ku~a7

英ua~7旱《集韵》下罕·旱(文han7~灾白ua~7苦~(天旱)。下:匣母;“罕”属旱韵字)换《集韵》胡玩·换(文huan7白ua~7。胡:匣母;“玩”属换韵字)

地tu~a7段《集韵》徒玩·换(徒:定母;“玩”属换韵字)

钢下去声Ο字韵

伽下去声Ο字韵

曾tse7坐《集韵》徂果·果(徂:从母;“果”属果韵字)

卷八字母:姑姆光閂糜嘄箴爻扛牛

卷八字母字数少,下去声几乎全韵俱空韵。

从上面实例看出《雅》时代已是“下上读为下去”,即浊上变阳去,而非“下上与上上同”。邵荣芬先生在《汉语语音史讲话》一书中指出:“‘浊上变去’开始得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经不止一个方言有这种现象。那时有个李涪的在他所作的《刊误》一书里,批评《切韵》把一些去声字错误地归为上声字,比如‘舅、辩、浩’等,而这些字正好是全浊声母的字。可见在李涪那时的语言里,浊上都已经变为去声,他因为不了解《切韵》的语音都是古音,他的语言是音变的结果,因而就站在自己的语音立场上去批评《切韵》。”[4]罗常培教授在《汉语音韵学专论》里指出《韵镜·序例》所以要给出“改切作去声”的解释就是因为宋时语音里全浊上声字已变作去声。[5]邵荣芬先生又说:“浊上变去估计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国大多数方言,因为南宋以下,各种反映当时语音情况的材料,都显示了浊上变去的事实。”[6]李新魁先生在《中古音》此书提到“到了南宋之时,张麟之在《韵镜》卷首上所写的‘上声去声字’,‘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原来是变为去声了。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浊上变去’的现象。”[7]普通话去声只有一个,可说“浊上变去”,而漳州方言有阴去、阳去之分,所以应明确指出“浊上变阳去”。

二、以《戚林八音》印证《雅》“浊上变阳去”

黄典诚先生在《漳州十五音述评》指出《雅》并不是谢秀岚一人的创新,他是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8]罗常培先生在《厦门音系》一书里提到“当时流传在福建境内影响较广的三部地方韵书《戚林八音》、《汇音妙语》、《雅俗通十五音》时说,后两部韵书,都是从《戚林八音》(以下简称《戚》)展转演生出来的,并说,这三部韵书,虽然所据方言不同,而根本的性质并没有两样。从声调分类看,就叫做八音;从声母的分类看,就叫做十五音,那不过是定名的观点不同罢了。”[9](当时罗先生还没看到《渡江书》所以没提到这本韵书)这也说明了《戚》为福建方言韵书的编写开了先河。

《戚》是一部福州方言韵书,它是由两部同类的韵书合订而成的。一部是《八音字义便览》(又称《八音便览》)题戚继光撰(实际上编者是蔡士泮,可能是因戚将军16世纪60年代平倭转战四五年,威名显赫,故以戚继光之名),另一部是《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清康熙间林文英撰,文英字碧山,侯官人,康熙戊辰(1688)进士(此书汇辑者署名“闽中藤山陈他也人士”,李如龙教授认为陈他可能是在他手下做过事的下层文吏)。乾隆十四年(1749)福州人晋安汇集两书合称为《戚林八音》。[10]《戚》比反映泉州音的《汇音妙语》早半个多世纪,比反映漳州音《雅》早一个世纪。下列是这几部韵书的今音声调:[11]从上面声调表看出各部韵书都是七个调,表面上看泉州八个调,但第三声上去和第七声下去可能就是一个调(今去声不分阴阳),不过从《汇》韵书看,作者黄谦对第三声和第七声所属字排列的混乱现象可看出黄谦也无法区分第三声与第七声的不同;《雅》上面已论证下上(浊上)归下去(浊去);《戚》七个声调,李如龙教授认为《戚》声调八类,也就是所谓八音:平上去入各分清浊,实际上所举例字清上、浊上都是同字,在正文字音编排中第六音(浊上)也是空圈。可见名为八音,实际七音,和现在福州话的七个声调也是一致的。[12]因《戚》比《雅》早一个世纪,可以从《戚》韵书中看出“浊上归阳去”的语音事实。如:

调类书名4.上入声(阴入)《戚》 44机 31纪 213记 23吉《汇》 33方 544访 31放 4福《雅》 44君 53滚 21棍 32骨1.上平声(阴平)2.上上声(阴上)3.上去声(阴去)5.下平声(阳平)53其24皇13群6.下上声(阳上)8.下入声(阳入)242忌 5及22奉 31凤 23伏22郡 21滑7.下去声(阳去)

三、余论

《雅》韵书除“浊上归阳去”外,还能根据反切规则改音,即反切下字是浊上变去的字,反切上字不是全浊声母,被切字改为上声。如:

殕:《集》斐父·麌文hu2白phu2生~(发霉)。

吼:《集》许后·厚文h2怒~白hau2大声~(大声笑)。

斧:《集》匪父·麌文hu2~正白pu2~头。

子:《集》祖似·止文tsu2~女白tsi2龙眼~(龙眼核)。

使:《集》爽士·止文su2大~白sai2差~教(支使;使唤)。

《雅》收了一些《康熙字典》的偏僻字,难字,这些字据反切应浊上归下去的,《雅》却排在上上声,其中有个别是常用字,应浊上归下去的,也排在上上声。这是否是当时的读音,《康熙字典》的读音[14],还是《雅》作者不了解“浊上变阳去”而产生的错误呢?下面举数例说明。

注释:

[1]林宝卿:《略谈〈增注雅俗通十五音〉》《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

[2]林宝卿:《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漳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8]黄典诚:《漳州〈十五音〉述评》,收入《黄典诚语言学论文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页。

[5]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第102页。

[6]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7]李新魁:《中古音》,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64页。

[9]罗常培:《厦门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10]李如龙、王新魁:《戚林八音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11]林宝卿:《闽南方言三种地方韵书比较》《漳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李如龙、王新魁:《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李如龙、梁玉璋等:《福建方言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其中“很”《康熙字典》说为“痕”上声,“愤”说为“墳”上声是错误的。王力教授的《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校正了不少错误。

〔责任编辑吴文文〕

“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is called as“Zhuo Shang Gui Xia Qu”not“Xia Shang same with Shang Shang”

Lin Baoqing Liu Zili

Abstract:First edition of“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as a rhyming dictionary of Zhang Zhou dialect at that time of Xie Xiulan of Dong Yuan, Zhang Zhou originates from 23th of Jia Qing year of Qing dynasty (1818).“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reveals that initial consonant with fifteen tones and fifty alphabets divides eight tones like Shang Ping tone, Shang Shang tone, Shang Qu tone, Shang Ru tone, Xia Ping tone, Xia Shang tone, Xia Qu tone, Xia Ru tone. Xia Shang tone of each alphabet is called“rhythm same with Shang Shang tone”, actually that is seven sounds (seven tones). For demonstrating that whether“Xia Shang”and“Shang Shang”are same or no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word by word from eight sounds of fifty alphabets to make a conclusion of that“Xia Shang”is not same with“Shang Shang”but “Xia Shang”returns to“Xia Qu”. From rhyming dictionary“Qi Lin Ba Yin”represented Fu Zhou“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dialect before around 100 years, the discussion of Luo Changpei, Shao Rongfen and Li Xinkui are revealed that voice rules of voiced rising tone are wide spread over nationwide same with almost dialects in Song dynasty.

Key words:Ya Su Tong fifteen initial consonant,Tone,Zhuo Shang Gui Xia Qu (Yang Qu)

作者简介:林宝卿(1939~),女,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子立(1983~),男,福建厦门人,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猜你喜欢
声调
声调范畴感知和声调复杂度对音乐音高感知的跨领域影响*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类一样改变声调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狮石始室
小小帽子作用大
拼音宝宝扛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