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与实践

2016-05-21 16:40刘海霞
计算机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职业素养

刘海霞

摘 要: 以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为例,设计了由模块考核、职业素养考核、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组成的课程考核方案并进行实施。该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类似课程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计算机操作基础; 模块考核; 形成性评价;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05-92-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urse of computer operation found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 evaluation scheme consisted of the module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literacy assessment, skills competition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is designed and practiced. The scheme achieves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it has reference value to the similar courses.

Key words: computer operation foundation; module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fessional literacy

0 引言

课程考核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如何判断能力有没有提升,主要依靠目前高职教育所倡导的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完成。具体到某一门课程,需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计具体的考核方案。

1 计算机操作基础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计算机操作基础是一门强调技能性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其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入门课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起点课程。本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是面向各行各业的信息处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提高学生对于公共事务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①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②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能熟练进行资源管理;能够利用网络检索信息、进行技术交流及商务活动;掌握编辑文档和技术资料的方法;掌握表格的制作,数据的分析、处理和统计;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起点,分解出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根据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根据职业岗位的信息化需求,按照内容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的逻辑规律,将教学内容归纳为6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WPS文字、WPS表格和WPS演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和实例教学为主,每次课2学时,学习一个实例,注重学生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 考核评价方案的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强调突出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融入其中。考核评价同样从能力、知识和素质三方面考虑,三方面协调发展。在具体的考核方案的设计中,注重形成性评价、突出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分标准化,反馈及时化,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1 注重形成性评价,实行过程考核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应以形成性的观察为主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性评价可以不断指导学生、激励学生,校正其学习方向和方法。

2.2 考核内容多元化

突出能力的考核,创设贴近实际的工作情境,考核题目更多地体现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多一些开放性的命题,这样才能更多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考核形式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考核成绩的构成可以是课堂参与、作业、作品、考试(笔试、机试,期中、期末)、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2.4 评分标准化

不论采用何种考核形式,在教学之初都应向学生详细说明本门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如成绩构成、评分标准、所占比例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按照考核方案执行。

2.5 反馈及时化

考核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强调过程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改进教学。

3 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考核评价设计思路,需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以模块任务形式进行,本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由:模块考核、职业素养考核、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证书四部分组成。其中模块考核分为五个模块,占总成绩的80%,分别是: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为考核的第一个模块,占10%;WPS文字模块,占25%;WPS表格模块,占15%;WPS演示模块,占20%;中英文录入模块,占10%。职业素养考核占20%。此外,每学年举办三次校内技能大赛,分别是图文混排、PPT制作大赛和中英文录入速度测试,如果某一学期举办技能大赛,则技能大赛的成绩记为该模块的考核成绩。每一学期末组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期末统计总评成绩,总成绩70分以上合格。

3.1 模块考核

本课程取消期末考试,实行模块化考核,学一个模块,考一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实行上机考试,都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和评分标准。在考核过程中,突出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操作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个重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3.2 职业素养考核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考核也主要从这三方面考虑。职业意识所要求的核心内容如:公平正直、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信负责、团结协作等。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其中综合能力普遍关注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本课程中,主要通过考勤、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协作等方面来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按时上下课可培养学生守时的意识;保持机房整洁、爱护机房设施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正确开关机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课堂提问,小组合作,按时保质完成课堂作业等培养学生的沟通、互助、协作、诚信、主动学习、语言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而且考核评价进行量化,制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课堂表现、小组合作都有具体的评分细则等。

3.3 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可以充分展示职业教育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得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本课程每学年举办不同主题的校内技能大赛,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六个模块展开,如学习完WPS文字模块举办图文混排技能大赛;学习完WPS演示模块举办PPT制作大赛,中英文录入速度测试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代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每次技能大赛都有详细的比赛方案,如大赛主题、参赛对象、内容要求、评分标准、奖励等。优秀的大赛作品将在校园网上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另外,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技能大赛,如全国大学生计算机PPT设计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瑞普PPT设计大赛、全球微软办公软件核心技能大赛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增强做事的执行力。提高学生“E时代”的职业竞争力。

3.4 职业资格证书

每学期末组织职业资格证书取证考试,如计算机操作员(高级)职业资格证,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考试,成绩合格颁发全国通用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双证书的要求,实现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4 考核方案的具体实施

本院经过两学年的教学及考核改革实践,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职业素养考核,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学习习惯,职业意识逐渐形成,职业知识不断丰富,职业能力有所提高。模块考核题目灵活,形式多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技能大赛中,学生的操作技能、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掌握了一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知识,计算机通用知识和技能,更多的熟悉实际岗位中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及知识的要求。

实施新的考核方案以后,本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紧张有序,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素养有所提升,能够较好的满足实际工作中对于计算机操作技能及知识的需要,充分体现了能力本位的高职育人观念,实现考核评价的功能,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该考核方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评分标准需进一步合理化。各模块的考核评分标准、职业素养考核的评分标准、技能大赛的考核评分标准还需进一步修改、完善,此更加客观、公正、合理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判。其次,评价的主体需多元化。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学生只是在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中有所参与,其参与度不够。评价者可以由任课教师、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学院领导、企业人员等组成,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明确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改进,促进学习。

5 结束语

能力本位、过程考核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用形成性评价作为高职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能力培养、知识技能学习的客观规律,这是目前高教界对教育教学评价形成的共识。具体到某一门课程,如何增强过程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监控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建立一个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评分标准化、反馈及时化的多维度的综合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仍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我院对计算机操作基础实行模块化教学,注重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信息素养的培养,采用了与教学相适宜的过程考核评价方案,将职业素养考核融入其中,突出能力考核,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希望该考核评价方案对高职相关课程有借鉴意义,并有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周黎明.从考试到考评——全程考核方案设计及应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219-220

[2] 陈棣沭,韩婧.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2:91-96

[3] 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93

[4] 李红,李华.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职教论坛,2012.5:27-28,31

[5] 莫兵,佟施.高职专业课程作品考核教学模式的规范化探讨[J].广西教育,2014.5:101-103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价职业素养
形成性评价在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教育国际化视阈下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之职业素养培育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中药分析综合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实践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