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县农林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

2016-05-23 22:20拉巴仓决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十三五畜牧业

拉巴仓决

摘 要: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南木林县作为农牧结合大县和农村人口大县,重视和发展畜牧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央、自治区和日喀则市加快 “十三五”期畜牧业发展的指导下,将在本文中结合南木林县农牧发展现状,谈谈个人在南木林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策方面的不成熟意见和观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十三五”;产业化发展;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71-2

0 引言

随着产业化结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全面推广,产业化的农牧业发展逐渐体现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作为西部地区以农牧业为主的人口大县,南木林县近年来在中央政府以及地区各级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推广农牧产业化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南木林县的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对南木林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对南木林县的经济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1 现状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木林县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这得益于党在农村牧区贯彻落实了土地、牲畜和草场的“三个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畜牧业的生产力。畜牧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南木林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自然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南木林县畜牧业发展。

1.1 受传统经营管理的制约,畜牧业贡献率低

南木林县属于半农半牧业县,各类牲畜存栏40多万头(只),人均拥有牲畜5.2头(只)。2014年全县牧业收入为3233.65万元,仅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1%,占第一产业总收入的48%。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南木林县支柱产业的畜牧业经济,对本县经济总量和农牧民增收贡献率较低。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受传统畜牧业经营管理的制约。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南木林县畜牧业仍然延续着靠天养畜为主的经营方式。靠天饲养的牲畜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困境中,导致了牲畜生长发育缓慢、饲养周期长、生产季节强、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老大难问题。二是分散小规模的农牧民家庭传统畜牧业经营为主。主要表现为两种经营形式:首先是专业性的养畜家庭。主要是南木林县三个牧业乡。其次是副业性的养畜家庭。主要是南木林县农区和半农半牧业乡镇。家庭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具有产权清晰、易于管理,群众普遍接受的优点。但是专业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程度低,普遍处在“六畜俱全”的小规模经营格局中,难以形成优势产业。

1.2 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畜牧业发展潜力滞后

积极发展养殖业,是南木林县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由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所决定。畜牧业经济主要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将植物产品中的养料,通过畜禽生理机能的消化吸收,转化为畜产品。由此可见,草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南木林县区域面积小,人与地、人与畜、草与畜三种矛盾突出。南木林县理论草场面积为790.59万亩,一个绵羊单位草场面积为10亩。草场的超载和饲草料的不足是南木林县农村牧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而开发性种草的荒地资源条件较差,增草潜力不足。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经济总量是非常困难的。

1.3 受其他因素的制约,畜牧业效益不高

随着党在农村牧区贯彻执行惠牧强牧政策,南木林县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群众养畜增收的积极性高涨。但是将党的富民政策和国家的扶持政策真正变为群众的利益,还必须解决群众自身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一是突出存在饲养管理粗放的问题。在农区实施养猪养鸡是一件群众乐意接受,并能发挥出效益的好事。但是,群众把养猪养鸡作为可养可不养的事,饲喂单调、管理简单、饲养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二是良种良法水平低。在南木林县主要农区实施了黄牛改良项目后,其黄改受胎率和犊牛成活率明显提高,项目区多数农户家里有荷斯坦和西门塔尔的后代,由于改良后代与当地牛群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使改良牛的优势难以表现。

2 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南木林县传统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作大作强畜牧产业,促进南木林县畜牧业跨越发展。

2.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南木林县的基础性产业。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传统经营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要实现南木林县畜牧业的大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探索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营战略调整的思想和路子。实施变“耕地”为 “草地”,变“农民”为“牧民”的结构调整工程。对南木林县半农半牧业乡村的耕地和农区低产田农地实施“农田还草”的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一是大面积种植适应当地生长的优良牧草,进一步丰富牧草品种和营养价值。二是进行“以草定畜”增加农户牲畜饲养头数。三是积极推广畜种改良技术,培育既能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又能高产稳产的牦牛、黄牛、绵羊、山羊等优良牲畜品种。四是推广短、平、快的牲畜饲养管理技术,做大牲畜短期育肥项目,做强牲畜四季出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经济总量,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也是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调整的有效选择。

2.2 实施区域性畜牧业经济带

南木林县区域性畜牧业经济带应形成三大类型:一是高寒纯牧经济带。包括芒热、拉布普、仁堆三个纯牧业乡,形成以发展牦牛业为主的黑色畜牧业产区。二是河谷养殖经济带。包括普当、甲措、热当、索金、达孜、达那、奴玛七个半农半牧业乡,形成以发展绵山羊为主的白色畜牧业产区。三是温带舍饲经济带。包括南木林、秋木、多角、卡孜、艾玛、茶尔、土布加七个农业乡镇,形成以奶牛、家禽、养猪为主的绿色畜牧业产区。

2.3 实施专业化养殖工程

加大对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力度,形成畜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是实现现代畜牧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畜牧业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创建具有南木林特色的畜牧业经济运行机制和畜牧业优势产品。大力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的畜牧专业技能、会经营的,口食和饲草料供给能保证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养牛、养羊、养鸡、养猪专业户和重点户。在逐步解决群众“小而全”的粗放经营管理观念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群众向“小而专”、“大而专”、“联而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建立健全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机制体制。

3 讨论与建议

根据南木林县的经济结构来看,农牧业经济在其中占有的比例较低,这与南木林县人口众多的基本情况不符,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居民对膳食结构的需要。而由于南木林县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其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区域的限制,这对南木林县而言极为不利。所以南木林县必须要将传统的农牧业作为重点经济建设项目,在保障居民基础生活的前提下,利用天然的农牧业优势推进其产业化发展,从而提升区域内整体经济的发展。其中需要当地政府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以各种优惠政策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地区经济建设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斯琴塔娜.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1(07):72-74.

[2] 张红.采取积极有效措施 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内

蒙古自治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之探索[J].中国城市经济,2012(02):84.

[3] 李爱民.西藏山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4] 索朗央拉.西藏农业产业结构与特色农业产业化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产业化发展十三五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