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共物品的私家园林:荣德生与无锡梅园

2016-05-23 02:48汪春劼
关东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梅园无锡

汪春劼

作为公共物品的私家园林:荣德生与无锡梅园

汪春劼

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被毛泽东誉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他一生中创立了四十多家企业,摘取了“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的桂冠。善于“聚财”的荣德生也善于“散财”,他热衷教育、交通等公益事业。本文仅以他所创建的无锡梅园为例,观察这位实业巨子在把私家园林变成公益物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精妙平衡,期望对当今那些拥有庞大资本的人们一点启示。

荣德生;无锡梅园;私家园林;公共物品

无锡梅园创建于1912年,在荣德生的多年经营下,建成了诵豳堂、香海、招鹤亭、留月村、小罗浮、豁然洞、念劬塔等数十处景点,荣德生还广收碑刻、湖石、奇花、名木,充实园内,到20年代后期,这所占地80多亩的园林开始成为江南著名的观光胜地,吸引着八方宾客。

一、作为私家园林的梅园

无锡梅园是荣家的私产,其规划、建设、管理都是荣家一手操办,荣德生非常喜欢这所园子,他常在此逗留,或思考企业的经营之道或观花赏景,放松身心。作为一处私家园林,梅园不仅是荣氏家族富甲一方的符号,也为荣氏家族

一些重大活动提供了便利。

(一)荣氏昆仲接待贵宾的平台

荣宗敬荣德生昆仲随着事业的发展,其交际面也越来越广,应酬也越来越多。为搞好各方面关系,积累人脉,荣氏兄弟常假梅园宴请宾朋。刚开始,梅园的嘉宾还仅是地方上的有影响的士绅与县级干部:

“昨日为星期日,荣君特备西餐,折柬邀宾,开一游园会,列席者为县知事杨畦韭君、税务所长蒋簋先君,邑中则薛南溟君、杨翰西君、华艺珊君、高映川君、孙北萱君、钱孙卿君、蒋仲怀君、蒋哲卿君、荣吉人君、荣鄂生君及本社记者楚孙氏,主宾凡十四人,于上午十一时分乘汽油船及人力车而往,由荣君导引,遍游一周,然后进膳,下午二时二十分钟始各尽欢而散”。*《梅园宴集小志》,《新无锡》1916—9—11(9)。

荣德生像

“梅园主人荣德生君,为联络感情、交流意旨起见,特于昨日午刻在该园设备午餐,宴请本邑政、绅、工、商、学、农、法、报各界及金石书画家等,茂新面粉厂前泊有汽船三艘,供遣送之役。来宾先后列席者有师兰亭、杨翰西、薛学潜、华艺珊、秦效鲁、唐保谦、蔡兼三、蒋遇春、侯保三、杨干卿、蒋仲怀、华叔琴、秦歧臣、吴观岱、孙荫午、蒋哲卿、尤雪臣、周含茹等三十余人。苏州名书家潘省庵先生挈其七岁之四公子一同来锡赴宴。午后一时,主人率来宾入座,越一小时半,席终,遂由主人荣君提议本月十日苏社诸公来锡之招待事宜,一致主张竭诚款待,俾尽地主之谊。至三点钟后,乃相率兴辞而散”。*《梅园春宴记》,《新无锡》1921—3—5(3)。

20年代初,荣氏的知名度上了一个台阶,常有省级干部光顾梅园。1921年3月,苏社社员在梅园举行第二届大会,上海、昆山、苏州、南京、镇江、丹阳、常州都派代表参加,出席者有韩紫石(前江苏省省长)、王丹揆(省水利局总裁)、钱强斋(省议会议长)、马士杰、张孝若、宋铭勋、王鸿文、汪以忠、陈葆初、李万里、欧阳予倩等一百六十余人。张謇、张詧、张一麐均派代表列席。这次会议上,苏社成员荣德生、荣鄂生、薛明剑极尽地主之谊,无锡一些名绅如石清麟、华绎之、杨仁山、周肇甫、荣宗锦、荣吉人、蒋叔方、顾述之等十七人成为苏社的新鲜血液。*《苏社第二届大会纪事》,《新无锡》1921—3—12(2)。

20年代末,摘得“面粉大王”桂冠的荣氏,更让中央政府领导一次次到无锡“指导工作”,荣氏所办的企业与园林常成为他们参观的对象。

1929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阎锡山,乘新年休假,来无锡参观游览。事先工商部长电告无锡县政府、商民协会转告荣德生、唐星海诸君妥为接待。3日中午阎总司令一行抵达无锡,即由荣德生等陪同,乘轮船至茂新第二面粉厂参观,当晚下榻于梅园太湖饭店二楼第五号房间。*《阎锡山总司令来锡考察实业》,《锡报》1929—1—4(2)。

1930年3月2日,国府卫生部部长刘瑞恒等一行四人,由南京乘特快列车抵锡,县长孙祖基及荣德生、蔡兼三等在车站欢迎。出站后,即乘荣德生君预备的汽车,同赴梅园。刘部长等既抵梅园,即由园主荣德生君导往各处游览。刘部长对于湖山风景极为称赞,并与欢迎诸君在诵豳堂后摄一影,以留纪念。午刻由梅园主人为东道主,即就园内湖光山色之堂欢宴刘部长等。席间,孙县长起立致欢迎辞。*《卫生部刘瑞恒部长莅锡纪》,《锡报》1930—3—3(2)。

1936年4月17日,国民党中央委员兼中宣部长刘芦隐,暨中常会主席胡汉民氏之代表程天固,偕中委许崇智等,因慕锡地山明水秀,风景幽胜,特乘此春光明媚,联袂来锡游览,同来者尚有前任本邑公安局长邓祖禹等。刘部长等一行莅锡后,迳雇小汽车驶赴梅园,下榻于太湖饭店,刘程同寓第五号房间。由梅园主人荣德生招待,雇小汽车驶城,参观申新纺织厂。*《中宣部长刘芦隐偕胡汉民代表程天固莅锡游览》,《锡报》1936—4—17(2)。

1937年2月24日,国民党中央委员、驻美大使王正廷及中英委员、现任青岛市长沈鸿烈等抵锡。午后一时许,由邑绅杨翰西、荣德生等陪同,分乘汽车,赴梅园探梅。*《驻美大使王正廷莅锡赏梅》,《新无锡》1937—2—25(2)。

1937年4月20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从苏州来锡,至梅园,在诵豳堂休憩,与欢迎人员在堂前合摄一影,旋由荣德生引导在园内游览,冯氏对太湖名胜,赞不绝口,并对荣德生氏开创无锡风景区之伟绩,大加赞美。*《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昨自苏莅锡》,《锡报》1937—4—21(2)。

1947年3月6日,孙中山长子、国民党副主席孙科莅临无锡,荣德生陪其游览梅园及湖滨风景。

1948年3月8日,经济部长陈启天,挈同眷属,暨该部次长刘泗英等一行多人,由京乘车来锡,消度周末。无锡徐县长,参政员薛明剑等,特陪同陈氏,游览蠡园、鼋头渚、梅园等名胜。中午并由申新三厂暨戚墅堰电厂,于梅园诵豳堂,设宴招待。

荣德生(左二)和李宗仁(右二)

1948年9月13日下午五时许,国民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夫妇,游览梅园,园主荣德生早在园中迎候,李氏伉俪,曾在园内景色佳丽之处,留影多帧,并在梅园管理处,小坐品茗,与荣德生畅谈无锡工业情形,至六时始离梅园。*《李副总统伉俪莅锡 轻车简从遨游湖山》,《锡报》1948—9—14(2)。

梅园大放异彩是在国民政府时期(1937—1945抗战八年除外),显贵们频频光顾这所私家园林,这里既有“园以人贵”的效应,也有园为主人加分的效果,可以说,园主与梅园相得益彰。

(二)荣氏家庭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

荣氏兄弟发达后,家丁兴旺,亲朋众多,其重大宴请一般都在荣巷家中举办。1932年9月初,荣德生的长兄荣宗敬先生暨其德配陈夫人六旬双庆,因贺客太多,庆典在梅园举行。

前来给荣氏祝寿的除了亲朋好友、生意相关者外,还有不少是有头有脸的政商要人。如全国商联会主席林康候、海军司令杨树庄、上海市商会主席王晓籁、巨商火柴大王刘鸿生、实业部司长穆藕初、永安公司纺织厂主郭乐、上海中国银行经理张公权暨上海闻人杜月笙、张啸林、季云卿、荣纳根等等,还特邀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电影明星阮玲玉、王人美、林楚楚来捧场,时从外地赶到无锡祝寿的宾客不下四千人。“本地民众平日景仰先生之名,传闻此番荣寿热闹情形,亦莫不争先恐后,以一睹为快,开原道上与梅园之盛况,殆为无锡空前未有”。*《万人空巷祝荣寿》,《人报》1932—9—9(2)。

寿庆礼堂设在诵豳堂上,中置极大之寿桃一枚,四壁遍悬王晓籁、孔祥熙、马相伯、张寿镛、宋子良、黄炎培、蔡培、顾祝同、何玉书、李济深、虞洽卿等赠送之寿幢对联,尚有各界赠送之银盾金鼎、金银爵、玉如意各种古玩等,亦一一陈列于礼堂中,不下二百余件。

(三)荣氏子弟的求学处

1927年春,时局的变化,公益工商中学停办,是年秋荣德生在梅园留月村设读书处,分初级、高级二组,学制各为二年,教授中学课程,主要课程设有国文、英文、数学、国术、修身和专题讲座等。第一年招收学生二十余人,吃住都在园中。后来学生逐渐增加,校舍不敷使用,乃于1929年在豁然洞旁建造经畬堂新校舍,并把读书处正式命名为“豁然洞读书处”。

20世纪30年代初,荣德生与豁然洞读书处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六人为荣德生,第三排左起第四人为荣毅仁。

对于豁然洞读书处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办学方式,荣德生曾和原公益工商中学校长钱基厚进行过讨论。他们对继科举与书院停办后而兴起的学校教育都不满意,认为其“皆人才教育,而非公民教育”,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忽视了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承担培养学生和谐人性与个性,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在新旧对比中,他们感觉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家塾教育有诸多可取之处。

为此,他们决定豁然洞读书处采取以家塾组织、学校教科,而参书院精神的办学方式,这是荣德生等人想要将中国古代书院的某些传统精神重新融入到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尝试。在“参书院精神”的办学理念下,所形成的具体的办学特色,一是在办学宗旨上,注重人格训练;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以国文为主,强调学生学习原典;三是在教学方法上,于课堂讲授之外,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读书、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刘桂秋:《以家塾组织,参书院精神》,《纪念荣德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05页。四是在师生关系上,小班教学、因材施教、朝夕相处,密切接触。

读书处强调精,其规模甚小,其办了将近十年,只培养了近百名学生,学生中大多是荣氏家族子弟或亲戚,荣德生的三儿荣伊仁(一心)、荣毅仁、五儿研仁和外孙蒋元基(新一)、丁宜生等,都是在此完成中学课程后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的。

时间证明,读书处的办学成绩要优于纯粹的学校教育。荣德生本人对此有过总结:“人才为先,一切得人则兴。……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然人才之兴,……皆教育之得法与不得其法耳!余历年所办学校,以工商中学得人为盛,次则梅园读书专修班早就亦多。工商毕业生都能学得实用技术,今日各工厂、各企业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者不少,尤以纺织界为最多。豁然洞人才大多精研学理,品德优良,从事社会事业或自创企业,颇不乏崭然露头角者,虽非纯粹技术,亦能有裨实用”。*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12页。

二、作为公共物品的梅园

如果梅园仅是一所私家园林,那它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没有多少差异,无非是有钱人享乐的室外场所。但梅园除了承担私家园林的角色外,它还兼具了公共物品的角色。

(一)私家园林向社会的免费开放

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早期帝王贵族们的奢侈品,到供富裕阶层享乐的室外居所,最终成为普通人享受自然的公共场所。

王朝时代,只有极少的达官贵人才能拥有私家园林,如无锡著名的寄畅园,历经明清四百多年,普通人根本无缘一睹这座花园的尊容。无锡的邻居苏州聚集了许多官僚与富豪,他们建造了不少极有影响的园林,但其门槛很高,老百姓进不去。以后在洋枪洋炮的作用下,上海等地有了租界,也有了外国人带来的新鲜事物——公园,据说其门口还常挂着侮辱告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1906年,无锡的士绅办了一件大事,利用市中心的一块闲地,建立了城中公园,这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公园,被赞颂为“华夏第一园”。城中公园初创阶段,面积不大,其设施也很有限,但毕竟让老百姓有了一块休闲的公共场所,意义不菲。

1912年荣氏昆仲创建的梅园,从建设到管理所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是私人承担,但他们却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不收一分钱门票,荣氏兄弟非同一般的胸襟让人惊叹。除有重大活动(如1932年9月初,荣宗敬夫妻60大寿,闭园三天,事前通过报纸广而告知),梅园自1912年创建到1955年公私合营时“归公”,这43年间,无偿地笑迎天下客。荣家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梅园,实是一公共物品,为民众们赏梅游园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场所。作家郁达夫1928年在梅园里的太湖饭店住了一宿,他用优美的文笔咏叹无锡的景色,并为荣氏的无私行为而喟叹:“我在此地要感谢荣氏的竟能把我的空想去实现而造成这一个梅园,我更要感谢他们造成之后而能把它开放,并且非但把它开放,而又能在梅园里割出一席地来租给人家,去开设一个接待来游者的公共膳宿之场。”*郁达夫:《感伤的行旅》,《郁达夫精典作品选》,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256页。

梅园不仅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园林,还被园主定位于一个扩大视野增长见识的植物园与博物馆,荣氏时常搞来奇花异草、稀世珍宝,让游人一开眼界。如1918年11月,园主人征集到名种菊花千余盆、二百多个品种,摆放于梅园,举行菊花会,供游人观赏,此后,秋末赏菊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战爆发。1920年11月,荣德生以三千大洋从北京购得汉白玉佛像十尊,这些玉佛“大如三岁婴孩,系前清大内之物,为高宗(乾隆)所爱玩”,其在梅园展出,令游人称奇。1926年,梅园牡丹竟在秋天花开二度,其娇艳硕大,呈紫黑色,且具有异香,观者络绎不绝,莫不称为奇事。为了方便大家观赏,荣德生特将该花移置盆中,供在诵豳堂上。

由于没有门禁,梅园的管理也面临一些难题,每年都有不守规矩的游人攀折花木,对此荣氏除惋惜——“此种公共道德,不知何时才能提高程度,普遍改进”外并没有采取任何限制游人进园的举措。一些小摊小贩到梅园摆摊设点,影响园容,“楠木厅前,几类一小集市,虽觉不甚雅观”,可荣德生想到的却是——“附近贫民得藉以营生,亦可喜也”。*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第182页。梅园主人虽富甲天下,却一生未改其平民情怀,实属可贵与不易。

1994年10月16日,荣毅仁与家人在梅园天心台前合影留念。

(二)各种会议的会场与参观点

梅园主人荣氏兄弟以其在全国的威望与人气,加之其热情大方,一些人便借助这个有利资源,在梅园中举办会议。

本邑纺织厂联合会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工商会法》及《工商同业公会组织法》联合江苏各县纺织同业,组织江苏内地纺织厂同业公会,1930年2月9日在无锡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有无锡、崇明、太仓、武进、海门、南通、江阴、常熟、启东九县十四厂,代表二十四人。会议选举申新三厂等九个厂为执行委员。荣德生代表申新三厂参加会议,并定于十日午刻在梅园诵豳堂设筵,宴请各厂到会代表,藉以联络感情,并引导各代表遨游湖山名胜,聊尽地主之谊。*《江苏内地纺织厂同业公会成立记》,《新无锡》1930—2—10(3)。

中国纺织学会第二届年会1932年6月20日在无锡召开,出席者一百四十人。会场设于梅园念劬塔下船厅,会议休息时,梅园主人荣德生氏设宴招待。会毕,代表们宿于园内太湖饭店。*《中国纺织学会第二届年会在锡举行》,《新无锡》1932—6—20(3)。

念劬塔,梅园标志性建筑。1930年,荣氏兄弟为纪念母亲石氏八十冥寿,而建造此塔。

1935年3月3日,江苏省立小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昨日在梅园召开第一次常会,到会者有镇师附小校长沈善之、苏州实验小学校长施仁夫、上海实验小学校长盛朗西、南京实验小学代理校长陈一斋、锡师附小校长潘仁等五人,会后游览梅园、小箕山、宝界桥、鼋头渚、蠡园等名胜。*《省立小学理事会在梅园开第一次常会》,《新无锡》1935—3—4(2)。

梅园除承担小型会议外,还是在无锡举办的众多会议的参观点。1930年9月21日,无锡商会等团体承办中国经济学社年会,马寅初、潘序伦、王云五等众多经济学界的大牌汇聚无锡,在本地绅商领袖的陪同下,他们乘坐大大小小船只16艘,抵镇山湾,各社员登岸后,即步行至梅园,由该园主人荣德生引导各社员至诵豳堂啜茗,旋即登天心台小罗浮,折而至太湖饭店,再直上登新建之念劬塔,午餐毕,由荣德生分赠各社员以《人道须知》,薛明剑亦分赠《无锡杂志》。

企业中建立项目信息管理模块,首先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前期应该对项目管理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调查,确定开发的目标,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分类。对分类后的信息进行数据模块的构建,数据模块之间与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一些设备相连接,这些设备能够将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输入输出,并完成相关的运行工作,提高了数据信息的使用率,同时也节省了成本,最终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三)公益二校的所在地

梅园除了专供荣氏子弟求学的豁然洞读书处外,还附设一所面向社会招生的小学——公益二校。

1905年科举废,学校兴,荣氏兄弟就捐资在家乡荣巷办起了公益第一小学,其后如同开连锁店一样,他们在家乡开设了四所公益初小,四所竞化女校。公益二校创于1913年,原是利用梅园附近的徐巷上关帝殿旧址,后因徐氏族人反对,荣德生便在梅园内特建校舍十间作新校园,1916年2月23日举行了开学典礼。荣德生与开原乡学董蒋仲怀都到场演说,鼓励学生勤奋问学。

时公益二校为初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总计在一百人左右,只招男生,学校管理松紧有度,严肃活泼,颇受好评,荣德生也参与他们的重大活动。如1921年6月18日该校邀请十多所学校的师生与相关教育界人士等千人来校参观展览,校董荣德生,经理荣鄂生、荣少章亲自接待。展览分文艺馆、美术馆、表册馆、理想教育室四处。文艺馆陈列缀、算、书法、尺牍等平时成绩,以书法及白话文法练习为特色。美术馆陈列手工、图画成绩;其中梅园模型、成绩塔沙盘,让人叹为观止;表册馆有关于社会、学校方面的调查表。理想教育室之布置,极合个性教育、自然教育。

(四)江南大学的临时住所

荣德生刚过而立之年就开始了捐资助学活动,其后他赞助办了十多所小学与中学,总计花费几十万元,捐款兴学数量之多,其在无锡首屈一指。1947年,年过七旬的荣德生决定在家乡办一所大学,他花巨资购地、建房、添置设备、聘请名师。

小学、中学、大学都曾在梅园存在过,一个私家园林同教育的所有阶段都有关联,这也是梅园非凡之处。书声朗朗,曾是梅园持续几十载的一大风景。

三、伟大的企业家懂得公私的平衡

企业家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把资本、劳动力、管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一百多年来,中国这片大地上也出现了无以计数的企业家,但像荣德生这样够得上伟大的企业家并不多。伟大的企业家需要具备两点:

(一)既会“聚财”也会“散财”

无锡近代六大工业资本集团资本增长表(单位:万元)*转引自王赓唐:《知半斋续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的题词

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20世纪前期,无锡就出现了六大工业资本集团,它们中间杨氏、薛氏都有强大的官僚背景,周氏则是买办出身,荣氏起点很低,但“聚财”最快的同时“散财”最多。现在这六大家族企业只有荣氏与唐氏(最著名的代表是曾任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还屹立不倒。历史与社会对六大家族中评价最高的还是荣德生。“邑人荣德生君,为我国实业界巨子,手创事业如面粉、纺织等厂遍设国内,其生平尤热心公益事业,创学校,辟公路,建桥梁,造福地方,阖邑称颂。”*《荣德生称觞速写》,《人报》1934—3—2(3)。“无锡之有二荣,实为无锡之荣,亦为国人之福”。*《无锡工商大集》,上海:上海印书馆,1948年,第3页。二荣指荣德生荣宗敬昆仲。荣德生生前,地方出版物上就对其好评如潮。

(二)既追求个人利益又谋求公私平衡

企业家追求利润,追求财富的快速积累,无可厚非,但企业家在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也需要谋求公私的平衡。梅园完全是一所私家园林,为建设与管理它,荣德生昆仲花费了不少心血,消耗了大量财富,这个园子是荣家大富大贵的一个标志,也有助于他们在此接待宾朋,广播人脉,但荣德生非凡之处就在于,这所私家园林自始至终对社会都是免费开放,如此一来,荣德生要承担更多的管理成本,但园主却认为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游园赏景,娱悦身心,并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非常值得,“近日来园游览者,日必数千人,颇多不惜远道而来者,前人不知利用风景园林,可以吸引游资,振兴商市,欧西如瑞士,即用此法,每年收入可观”。*荣德生:《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第195页。

回首梅园在其作为私家园林的四十余年间所承担的多功能角色,我们仍为园主的胸襟而感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已涌现出一批拥有巨大资本的新阶层,他们也应从荣德生这位伟大的企业家身上,学会“聚财”与“散财”的精妙平衡。

汪春劼(1965-),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无锡 214122)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梅园无锡
无锡一棉
梅园春色渐显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无锡公交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卜算子·游武汉东湖梅园
远方
梅园即景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