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萨洋改造的最美“洋范儿”新农村

2016-05-24 14:46温来生
绿色中国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化村小园村民

文 温来生

美国人萨洋改造的最美“洋范儿”新农村

Americans Sa Yang Transform the Most Beautiful "Foreign Characteristics" New Countryside

文 温来生

北京怀柔慕田峪,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在国内鲜有人知晓。

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转经传的京郊小村,在异国海外却大名鼎鼎。欧洲人称它能和“法国最美丽村庄”伊瓦尔镇相媲美。难怪,英国著名纪录片导演SPEGT也慕名而来,并专门在这里拍了一部名为《中国最浪漫乡村》的短片。

然而,更让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这个“联合国村”的打造者竟是一位名叫萨洋的美国人。

走进慕田峪村,这里和传统的中国农村完全不一样:温馨的意大利玻璃制品小屋、精致的法国绿荫庭院、粗犷的芬兰大落地窗别墅……村民都说,这都是美国人萨洋到此定居并对村子里的空置房作了一系列改造之后带来的“惊喜”。目前,已有加拿大、丹麦和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30户外国人在这里“安家落户”,每年5万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村里游玩,成为京郊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洋范儿”最美乡村。

何至于此。

依托慕田峪“国际文化村”名号,萨洋开办的“洋范儿”民俗经济,更是独树一帜,成为京郊别无分店的所在,中国乡村游的国际品牌。

村里来了“洋村民”

在各种文化聚集的北京,外国人聚居区并不少见。

但在距离市区七八十公里远的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情况有点特别,这里的老外不仅长期租下村民的房子、土地,还进行旧屋改造,且刻意不改变房屋结构和外观,修旧如旧,残砖碎瓦也再次利用,并珍视当地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与村民友好相处。其中的代表人物萨洋,更是用一家西餐厅和一处乡村酒店进行“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边经营公司,一边实践环保理念,成为怀柔区甚至京郊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从村儿里过来还是挺方便的,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萨洋的普通话好得让人惊讶,还带着北京味十足的“儿化音”。他所说的“村儿里”就是北京怀柔区的慕田峪村,曾在2008年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现在,萨洋就生活在那里。

上世纪70年代末,萨洋在伯克利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他而言中国是一个神秘而奇特的国家。为了更了解中国,他打算学习中文,也正是在那段时间他与正在美国留学的唐

亮结识,两个人于1982年在美国注册结婚,成为一对令人羡慕的“国际夫妻”。

1996年的一天,萨洋陪朋友到慕田峪长城游玩,一个小贩朝他们走过来兜售T恤衫,T恤衫上印着“我登上了长城”。萨洋对小贩开玩笑说:“长城我来过好几次了,这件衣服我不想买,房子你卖不卖?”没想到小贩表示要“回村子里问问”。一个星期之后,萨洋找到了小贩的电话:“村子里有空房子,不能卖,但是可以长期出租。”

瓦厂酒店入口

拿到房子后,萨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间破旧的农舍改造成现代化的度假屋。萨洋说:“那间房子又脏又旧,但是我喜欢它的环境,还有个小院子,从家里就可以看到长城。”萨洋对整个房子进行了加固,打破房间原有的结构,新开了大面积的窗户,再添置了一些有设计感的家具,很快一个像样的度假屋就完成了。“前几年我们只是周末或者放假的时候才去住,后来就渐渐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那里了,于是我决定搬到村里定居。”

当时,萨洋任职的Chindex是一家涉及医院管理及医疗设备销售等诸多业务的世界500强企业,“Chindex的待遇很好,但是我想早点退休,过自己的生活。”于是,萨洋又一次说服了唐亮,两人于2005年正式搬到慕田峪村定居。

除了外国游客,慕田峪村的人并没有接触过其他老外,因此村民们都对萨洋的到来表示新奇,甚至经常有人在他家门口围观,看看这个新来的“外国村民”在做些什么。“一开始我不太习惯。以前在大城市生活的时候人与人的距离感很强,我连隔壁住的是谁都不知道,而搬到这里以后,基本上全村的人都认识我了。”

美国人萨洋,长城脚下的洋村民,让濒临死寂的古老村落有了新生,成为崭新的国际文化村

2006年的一天,慕田峪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廷把萨洋叫去“谈话”。萨洋告诉记者:“村主任告诉我,村里现在有个严重的问题,许多青壮年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就不回来了,村子面临着人口的流失,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全村的发展也是个问题。村长说:‘既然你是村子里的一员,你又有这个能力,就应该为村子做一些事情。’”

在村支书的支持下,萨洋开始了他的“拓荒”工程,提出打造“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的新农村建设理念。萨洋笑着介绍,这个“国际文化村”的概念最早始于慕田峪村。

这里距离长城最近,每年来此旅游的外国客人络绎不绝。其中,像美国人朱莉等一批痴迷长城文化的外籍人士,几乎每周都要来一次。久而久之,便萌生了在此长住的想法。而此时的慕田峪村也正在为留住游客而绞尽脑汁。

“以往村民只是靠卖纪念品、售农家饭挣点有限的外快。守着长城这么好的资源却留不下客人,心里着急啊。”村支书李连廷对记者说,外国客人想长住,一下子帮他们打开了思路。仅萨洋第一批新农村建设工程就包括二十几栋空置房的改造项目,规模逐渐扩大到了邻村北沟村,目前已经改造完毕并且投入运营的包括1个酒店、3家餐厅和11栋度假别墅。

对于可持续发展,萨洋夫妇有一套自己的理念,即可持续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萨洋对社会可持续的解释非常切合中国实际,“关键在于生活的公平,体现在给当地人提供工

作机会、安全、医疗保障和其他社会福利,涉及农村时,就是保证不让农村社会衰退消失。”只有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才是最终可持续的。

由此可见,萨洋是一个充分本地化了的美国人。

村里开了“洋餐馆”

如今,走进慕田峪长城脚下的“国际文化村”,不再是鸡犬相闻一派乡野情调,而是仿佛来到了异国他乡。

借助萨洋的“洋智力”,慕田峪村里的许多村民纷纷腾出老旧房屋,交由外国人租住,并对其进行改造:来自芬兰的搭起小木屋、安装上大落地窗,来自法国的则建起优雅别致的小庭院,喜欢意大利风情的就搞起玻璃制品小屋,给青砖灰瓦的旧居,在院中竖起现代的雕塑与古老的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则借鉴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精华,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等元素……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异域民俗接待院。

而随着改造的旧农居越来越多,“国际文化村”的“疆域”也就随之扩大,如今已涵盖慕田峪、辛营、北沟和田仙峪4村,面积达17.8平方公里。

站在慕田峪长城上向南俯瞰,苍劲的林木间,石板路蜿蜒,隐约可见。散落在小路周边的,正是那一栋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别墅、院落。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已有80多人,他们改建的30余处院落,涵盖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可以根据各自的风格、喜好,选择西欧、北美不同情调的院落租住。身处一村却能神游

几国,慕田峪脚下的小村落,由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村。

自打有了这些“洋民俗院”,慕田峪脚下的游客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更大的变化是,游客不再只游不住,在“洋民俗院”落脚成了他们登长城之外的另一大必选项目。怀柔的民俗旅游摆脱了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的窠臼,迎来质的飞跃。

“小园”是萨洋改造的3家洋餐厅之一。小园(School House Restaurant)的前身是一所小学,因为村里学生的逐渐减少而被迫关闭。尽管现在被改造成了一家西式餐厅,但是在设计上却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校舍的结构:旗杆依然矗立在原先的位置,每间教室内还是规规矩矩地排列着课桌椅,只不过黑板上现在写的是菜单,课桌椅用作餐桌,原先“×

年级×班”的门牌也换成了“办公室”、“会议室”、“食堂”等;院子里的石头圆桌、动物饮水槽的加入则更增添了一些天然气息。

萨洋介绍,小园以可持续发展为经营理念,用当地农民种植的食物烹饪,为客人提供的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将食物废料和园林垃圾用作肥料,避免使用化学清洗剂。小园的大部分员工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农妇,在获得了工作机会的同时还接受了语言和服务等各方面的专业培训。

除了从当地村民中招聘员工之外,小园也不乏一些“慕名而来”的外籍员工,法国青年Gregory就是其中之一。“我在网上看到了他们的招聘信息的,觉得这个地方很有意思就想来试试看。”Gregory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真的很惬意,平常我喜欢散步去长城,走15分钟就到了。”Gregory的工作内容是酒店和别墅的日常管理及住宿接待,他的工作服上印着一个中文名字:“国力”。

北沟村的“瓦厂”小院,现今在互联网上已拥有很高的人气。它的前身是一家琉璃厂,因经营不善而废弃。经过萨洋等外籍人士的设计改造,曾经破败不堪的工厂成为了一家艺术气息浓郁的乡村酒店。

瓦厂有四分的酷,三分的自然,及三分的艺术。“酷”是因为它的前身为一座废弃的烧砖厂,被改建成酒店后依然保留了七八个原始的烧砖窑洞,作为会议室或是用餐区。“自然”来自于它的地理位置,在16间精致的客房中,几乎大部分区域都采用开放式设计,从客房的阳台上能望见大片的栗子树林,不论客人躺在卧室床上,坐在客厅里,甚至是在淋浴房、厕所都能透过巨大的玻璃窗看到户外景致,如果天气好,还能眺见慕田峪的某一段长城。有趣的是,因为设计如此“透明”,酒店为客人提供了眼罩,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至于“艺术”,则体现在那些琉璃制品上,萨洋回购了最初砖厂的许多琉璃废品,将五彩晶莹的琉璃片铺满走廊,或是拼成房间号装饰在墙面上。更多的琉璃废品则通过粘贴重组,被设计成一些抽象艺术品,展示在房舍前后的草坪上,这大概也是瓦厂意在提倡环保和废物利用吧。

从此,“小园”、“瓦厂”声名鹊起,很快被国内外游客追捧。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在村子里开餐馆时,萨洋遥指远处大山——山上慕田峪长城蜿蜒起伏,在苍茫林海中若隐若现,“我喜欢这里的长城,喜欢这里的环境。”

来自比利时的游客杰里斯说,住进这里就像回到家了一样。壁炉、大落地窗、油画……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他登上二楼的玻璃房,中央区域有一个下沉式壁炉,壁炉四周的台阶上随意摆放着几张坐垫。他舒坦地坐下来,面向窗外,看到的正是好似近在咫尺的慕田峪长城。

被这份宾至如归的惬意吸引来的远不止杰里斯,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波兰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还有更多的国内游客慕名来住异域风俗的别墅,体验这份走进一个村落、领略12国风情的浪漫与新奇。

慢慢的,来村里租房居住的外国人多了起来,盘活了村民闲置的房屋,也带来环境改变和不一样的文化。村里各家各户“农家乐”的招牌、菜单都是中英文对照。村里添了绿化,亮了路灯,建了公园,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不少村民成为餐厅、酒店的员工。外国人在村里居住,也和村民成为朋友。这些“洋民俗”各具本国特色,让游客进一村即可感受多国风情。民俗游的中西合璧,让怀柔乡村游彻底摆脱了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的窠臼,“土洋”共赢正在进行时。

客人在萨洋的餐馆里等待用餐

一户老外居然能带动一条沟的环境改造。受其影响,周边镇乡民俗户也纷纷效仿改造房屋。有的搭起芬兰小木屋,有的安上大落地窗,有的搞起意大利风情玻璃制品店,在院中竖起现代雕塑与古老长城遥相呼应,屋内加入欧式壁炉、吊灯、油画……这样一来,原本破旧的老屋摇身一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异域民俗院。

“现在来我家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几乎占到了接待量的一半儿,成沓儿的Money手拿把攥。” 为吸引更多国际“驴友”,慕田峪村民俗户李海民专门请萨洋帮忙“升级”,全新拾掇了自家小院,从设计到装潢处处体现质朴、原野、简约的国际乡村游审美情趣,整个模样不亚于瓦厂和小园。

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洋”为中用正在生发更大潜能。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本土民俗户也纷纷向国际标准看齐。菜单中英文对照、饭菜既有农家饭,也有汉堡包、酒水除了牛栏山二锅头,还有法国特酿等洋酒……

小园西餐厅,萨洋在接待客人

特意带着儿子前来小园餐厅游玩的刘志民说:“去过京郊不少地方,这样的游玩比起千篇一律的乡村游吸引人多了。” 如今,所有民俗户房前屋后堆放的麦秸秆、柴禾等都不见了,而是纷纷效仿老外,在自家门口建公园、植绿地、栽花草,打造独具怀柔特色的国际乡村酒店。现在,慕田峪村内一公里公路可视范围均布满了大片大片的花园和绿地,随处可见栖息玩耍的游客。

“有时家里来了叽里呱啦说外语的洋客人,我就会根据跑到萨洋那里讨教两招,什么鸡肉汉堡、意大利时蔬面、咖喱牛肉饭,一准让客人满意。”村民李凤树感触最深的是,“萨洋从不保留!”。若是“小园”来了中国客,想吃地道的农家饭,萨洋也会把邻居大嫂请来露儿一手。“王大嫂炸元宵”就是这样上了小园西餐厅的菜单。

“过去村民见面打招呼,张嘴就‘哎’‘嗨’‘嘿’的,人家外国人见了我们一水儿的‘你好’。受他们影响,现在村民见面也说‘你好’了!”小园餐厅服务员魏立华说,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学到很多西式礼仪知识,英语水平噌噌地提高,现在已能娴熟的和外国人对话了。

村里有了“洋智囊”

一位外国老人,在退休之后利用自己对中国建筑的理解,在中国的农村,建立了自己的乡村度假旅馆,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使之发展成为“慕田峪国际文化村”。

在怀柔慕田峪“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建设中,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的萨洋,一再强调自己是设计师而非建筑师。按他理解,设计师除了设计建筑之外,还要设计一种生活方式。他设计改造之后的农舍,保留原始外表,而建筑内部则完全现代化了。

他将中国建筑中的抬梁式结构保留外露并加固,将墙面的石头肌理暴露;室内打破原有房间划分,不同使用功能分而不隔,空间更加流畅流畅;采用Led照明设备,不仅使室内光线更加柔和,更可以在天气转冷的时候兼做加温之用;采用地暖方式,并铺设暗色石板,不仅与石头墙面呼应,更使设备对房间内部装饰的破坏降到最低。

萨洋长期生活于中国和美国,对建筑自有中西合璧的理解。他在几乎所有的改造中,都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元素,有的是屋顶,有的甚至是整面墙,透过这些玻璃无一例外,都可以观赏到远山的一片葱绿和山顶蜿蜒起伏的长城。还有壁炉的运用,在中国式的房子中,享受西方的生活方一个案例的成功是具有辐射效应的。

萨洋的改造现在已经得到了村民认可,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请他改造房子。现在他已经改造了30多座,其中一些被固定租户租用,他只负责客户不在时候的管理工作。另外一部分房子则是作为乡村度假旅馆,吸引到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住宿。我们采访期间便有一个外国旅游团在此度假。

萨洋的努力也被周边村民看在眼里。萨洋一直和村民和睦相处,他现在的团队中就有当地村民,他的房子改造过程中,都是雇佣当地村民、使用当地材料。现在有村民已经开始模仿他的改造方式,改造自己的房子开设家庭旅馆。

“自从我搬过来之后,经常有朋友到我们这儿做客,时间长了他们也想在这里租房子,而我就自然成了他们的设计师。”萨洋说。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就业,很多村民攒够了钱

就到城里去买房子,他们走了房子还在,所以不少农舍都空着。萨洋夫妇帮助许多朋友“牵线搭桥”,和村民签订了长期租借合同,将农舍改造成度假别墅。

由于每间农舍的结构、面积均不相同,又要考虑到租赁者不同的品味,萨洋花了很多心思来改造。11栋已经改造完毕的别墅都保留了中国传统农舍的原样风貌,并且统统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设计方案。古木的房梁、石造的墙壁,无一不保留了村子固有的建筑风格;而家具、电器等又十分现代化;部分别墅里还采用了西式壁炉。别墅的房间设计了大的开窗,因此入住者总能找到一个角度面对长城,夜晚降临的时候还能看见满天星幕。用一位租客的话形容:“我从未觉得离自然这样近。”

萨洋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得意作品之一,名为“亭子”的别墅(每栋别墅都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很明显可以看出别墅内新与旧的和谐共处,新盖出来的部分是一个两层的尖顶小楼,外墙采用大面积玻璃及钢结构,但内部则使用了大量古旧地砖及石块。有趣的是,在二楼的玻璃房中,中央区域做了一个下沉式壁炉,壁炉四周的台阶上则随意摆放着几张坐垫,作为背景的是窗外慕田峪长城所铺就的真实画面。从这间现代化的玻璃房走出来,仅一院之隔,却完全是另一副景象,这间当然是农户留下来的原始建筑,它的“高龄”是不容置疑的,当那扇木门伴着吱呀声被打开,我们分明看到了房梁上那些被火烧过后留下的炭黑,刹那间,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朝代。

平时别墅主人不在的时候,萨洋和唐亮会帮朋友们把别墅出租给游客,外国友人及游客的交替入住使慕田峪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文化村。为了更好地发展,村里相应

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路修得更宽了,卫生状况更好了,建设了村级图书信息室和文体活动室,还多了许多艺术雕塑。

“我希望让全村人的生活都得到改善。”萨洋正说着,一位老农骑着三轮车过来,和他亲热地打招呼。萨洋告诉记者,这位老农带领着一批工人,承包了小园的清洁工作,他的儿子则是小园和瓦厂的工程师。

长城国际文化村是当地政府依托慕田峪景区周边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域文化、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具有长城文化、板栗文化、国际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示范新区。建设范围包括田仙峪、北沟、辛营、慕田峪四个村。目前,入住长城国际文化村的国际友人达80多名,涉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欧式居所32处。

客人在萨洋的餐厅院子里拍照留念

瓦厂客房门前用琉璃瓦碎片铺成的门廊

当萨洋对小学旧房改造的时候,发现当地乡村人口在大量流向大城市,在和村民的交谈中,他逐渐明晰了对当地环境和村民有利的想法,他要留住村民。而与此同时,更多的中国人对此只是在网上抱怨。

萨洋将帮助当地人就业当作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是可持续理念的一部分。

在查阅萨洋的可持续报告时,记者发现种植项目里出现“李凤全”的名字,他负责种菜。李凤全是慕田峪村民,当初萨洋在长城上与他结识。2012年可持续报告卡还专门列举了近3年来企业雇佣当地人的比例,最高时达86%,其中还分列了女性比例和管理者比例。

同时,萨洋还将环保规定和具体操作列入日常培训中,包括回收利用、堆肥等。在餐厅和瓦厂,记者看到了很多当地的年轻员工。萨洋的社会责任并不是空谈。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企业入驻后驱逐了当地人。而萨洋的想法是,“不会驱逐当地居民,而是力求做一个好邻居。”他们夫妇认为,小规模开发比大工程更能给村民带来机会,大工程总是习惯把原住民赶出去,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变成陌生人。

为了记住历史,萨洋夫妇为慕田峪村的历史和人物出了小册子,还让女儿配上插画,里面有村长、教师和赤脚医生的故事。

萨洋夫妇显然给当地人带来很大影响,小园餐厅、瓦厂酒店像一根可持续发展的标杆,让慕田峪村民一下“拔高”了水准。唐亮笑着说起一些小事,比如有些村民习惯随地吐

痰、赤膊示人,但来小园餐厅时,会主动约束自己;改造村民的老房子时,他们前后都开了窗户,还装了顶窗,以加大采光,开始村民们不接受,因为传统房子只开前窗。现在接受了,还觉得挺好。

而事实上,萨洋经营着环保餐厅,但并没有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他靠的是自己,盈利很重要,但不是他的惟一目的。萨洋的目标是有一天能获得环保酒店的五星认证。他认为可持续性理念已经和公司融为一体,这是一项竞争优势,因为在中国,这类公司还很少。做生意挣钱,还能挣干净舒服的钱,他感觉很棒,他用“好事”来形容。

当问到困难时,萨洋说,“目前没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政府给我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我最惊讶的事情,就是有很多官员支持我,我不能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其实这些官员心里也很有环保方面的想法,我尊敬他们。我不是说所有事情都特别好,但不要总是强调坏的地方。”

萨洋每天不到4点就起床,欣赏完风景,工作一会儿,7点吃早饭——往往是前一天的剩菜剩饭,“没关系,热一下就好,还是有营养的,不然就浪费了。”接着工作,锻炼身体,不吃午饭,小睡一会,下午6点回家,7点晚饭,偶尔看会电视,10点左右睡觉。

做一个有规律的人,是萨洋坚持的原则,因为他已经成了京郊新农村里的一名“新农民”。

(责编:张志国)

猜你喜欢
文化村小园村民
作 品:乡村旅游风景绘画
——小园台榭听蝉鸣
吴闻章
河北三地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孙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宁死不屈的小英雄汤小园
我省又增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文化村的治理悖论:文化传统与现实行为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