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6-05-25 07:48汪玉兵廖信林吴友群
关键词:路径选择创新发展

汪玉兵,廖信林,吴友群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蚌埠市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汪玉兵,廖信林,吴友群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摘要:通过回顾蚌埠在“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认为当前蚌埠市三次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强。“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三次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蚌埠市应当在创新中发展三次产业,即应当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促产业创新发展更具生命力和创新力,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升级、智能化提升和产业链终端拓展;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打造创新时代“智慧蚌埠”。

关键词:三次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选择

一蚌埠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780.2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108.4亿元,总量顺利跨上千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速12.0%,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21398元增长至2014年的34222元,年均增速11.6%。期间,三次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1]

1.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1)农业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2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82.1亿元,突破180亿关口,年均增长4.8%,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成为蚌埠市国民经济稳增长的新亮点;全市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 19%下降到 2014 年的 16.4%,下降了将近3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蚌埠市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调整至以第二、三产业为重,基本保持与安徽省相同的发展趋势,三次产业发展结构正在实现优化。2014年一产吸纳的劳动力占比为48.9%,比2010年44.8%高出了4.1%,从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重来看,仍以一产就业为主。①

图1 2010-2014年蚌埠市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2)农民增产增收,粮食实现“十一连丰”。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增速加快,从2010年的5564.9元提高到2014年的10511元,年均增长17.2%,连续7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75.5万吨,比2010年增长13%,实现了“十一连丰”;蔬菜年产量263.6万吨,肉类总产量32.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2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18%、16%、20%。2014年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685亿元,是2010年的3倍。

表1 2010年至2014年蚌埠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产量

2.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1)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总量持续进位。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第二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01亿元增至2014年的508.8亿元,2011至2014年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76%。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99.9亿元,同比增长12.8%,较2010年净增364.97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7.5%。从总量看,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在全省排位由第10位提升到第5位;[2]从增速看,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排位由第10位提升到第1位。截至2014年底,工业化率达到46%,较“十一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逐年提高到384.8%,居全省第2位。

图2 2010-2014年蚌埠市工业发展情况

(2)产业转型升级,第二产业仍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以工业为主,就产值占GDP的比重来看,第二产业呈现增长的态势,从2010 年的 47.2%增长到 2014 年的 51.6%,2012年突破50%,工业总产值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十二五”以来,我市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14年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16.7亿元,总量和增幅稳居全省前三,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35.8%;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4.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4.5%提高到2014年的18.5%。

3.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1)服务业总量规模加快壮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至2014年其生产总值分别为215.9、251、286.3、319.8和35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2%、10.8%、11.9%、9.5%和9.4%。2014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4.1亿元,较2010年215.9亿元增加了38.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4%。五年中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9%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速均达到或超过同时期省平均水平。从2010年到2014年蚌埠市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从2010年的23.57% 提高到2014年的34.13%,有力推动了蚌埠市的经济发展。

图3 2010-2014年蚌埠市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2)投资规模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前四年,蚌埠市累计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021.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2.66%,高于二产

投资8.13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蚌埠市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29.4亿元,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8.6%,较上年增长20%,高于同期二产业增速7个百分点。

图4 蚌埠市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比情况

“十二五”以来,蚌埠市在不断强化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发展需求潜力大的新业态,现代服务行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一批新的服务业经济增长点,逐步成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2014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5.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8%。

二蚌埠市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蚌埠市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与国内发达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整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1)产业结构不合理;(2)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3)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4)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强。[3]

1.产业结构不合理。

2014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32%,2010年至2014年年平均增速为10.40%。但就产值构成来看,蚌埠市仍没有摆脱“二三一”的现状,三次产业产值比值2014年为16.4:51.6:32.0,可以看出工业仍是蚌埠市主要经济增长点,但第三产业仍然落后于第二产业,未达到理想中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从长远发展看,第三产业决定了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未来一段时期,蚌埠市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发挥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

近几年来随着蚌埠市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体制不完善,这些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造成了蚌埠市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并且产能利用率低。当前,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经费投入上,蚌埠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较于合肥和芜湖都处于劣势。从工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上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此外,蚌埠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科研经费投入与其他产业相比,也有待提高。所以,为了发挥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蚌埠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带动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力度。

3.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十二五”期间的产业政策的分析,发现蚌埠市的技术创新主要是第二产业方面的创新,但第一产业存在着创新不足问题,而且第三产业较省内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缓慢,这些都造成了蚌埠市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出低级化。2013年蚌埠市每万人拥有专业科技人员达到了32.21人,比2010年的18.64人增长了将近一半,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和合肥、芜湖相比较,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研发人员的结构和质量在安徽省处于落后位置,大众创新的基础较为薄弱,创新人才缺乏;其次,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其中2014年蚌埠市的R&D经费为24.33亿元,相比较同期合肥的164.7亿元、芜湖的63.35亿元,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蚌埠市三次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此外,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都是蚌埠市技术创新的突出问题。

4.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强。

蚌埠市产业园区并不发达,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未能得以充分显现。虽然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但是其仍然没有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蚌埠市在以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为平台时,也没有有效跟进,没能够积极引进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培养出一批市场竞争和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此外,既有的产业园区如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物流园区、低碳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职业教育园区存在着聚集的密度和规模不够、技术含量低、企业间专业化关联较弱、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园区内制度不到位等问题。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在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仍将曲折波动,全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虽然蚌埠市三次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困难,但是蚌埠仍处在跨越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仍未改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趋利避害、奋勇争先,就能在新常态大背景下继续有效推进蚌埠产业创新发展。

三蚌埠市“十三五”时期三次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1.推动传统产业中高端发展,建设现代2.5代园区。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动加工制造由物质产品生产向物质产品与信息、服务融合发展转变,推动产业发展由以主要依赖制造环节向同时依赖制造、研发和营销三个环节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实施中华食品产业园、新和纱业天然纤维纱、百特新材料等项目,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运用市场竞争淘汰、企业兼并重组、产能转移等多种方式消化过剩产能。[7]坚持以持续的应用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坚持以优化管理控制成本和提升品牌、服务附加值为抓手,最终实现由单纯的生产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为目标的产业价值链升级。[8]

在园区建设启动过程中,政府要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的规模,避免出现一些国内外一味追求大规模而引起的不合理教训,同时蚌埠市政府要能够准确定位园区的发展目标。政府对于园区后期规模的扩展,结合蚌埠市发展的需要,科学把握用地量,对园区内的各项功能进行高度的整合,实现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蚌埠市在建立产业园区的过程中,应逐步采取将园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建设模式,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内部自循环系统,以自身的特点迅速吸引人气,使得园区前期的风险降至最低。在这基础之上,政府应致力于建设现代先进的2.5代产业园区。也就是说,在园区与城区融为一体的建设模式基础上,集合第三代高科技研发园区高端研发、中试和展示的主体功能,以此来进一步满足蚌埠市核心技术产品生产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化需求。[9]

2.狠抓生产过程中三大环节,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工业在转型发展、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普遍受到传统发展模式、宏观政策调整和环境容量压力的制约。因此,蚌埠市应以皖江示范区为机遇,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精细发展为转型路径。[10]

在生产过程的资源开发环节,蚌埠三次产业应当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十三五”时期,蚌埠市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面临着进一步枯竭的局面,只有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资源回收效率,同时加强与省内外资源比较丰富地区之间的合作,建立与六安、铜陵、淮北、淮南等合作的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减少蚌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在资源消耗环节上,蚌埠市三次产业应当大力提高资源产出率。积极推进相关产业节能减排降碳技术改造,并大力推进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蚌埠市三次产业应当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强制性要求企业开展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实现“零排放”,消除大气 、土壤和水污染安全隐患。

3.聚力突破先进制造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蚌埠市应当利用其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有吸引力的土地、税收、能源电力优惠政策,加强园区配套,设置专业的招商团队,定期跟踪目标企业产能扩张计划,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采取多样化的城市营销与宣传手段、制作精美的招商材料在高新区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提供完善的软硬件配套,作为产业承接的主要载体。通过土地、财税、能源电力等具有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环保装备、建筑工程机械、金属铸锻等领先企业。

此外,蚌埠市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培养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机器人关键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支持量子通信、3D打印等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围绕新型显示、机器人、通用航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语音技术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4.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壮大。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流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服务业改革创新。在新兴服务业等领域,促进分散化生产与个性化消费高效对接。以规模化、高端化为导向,坚持服务业提升与制造业配套互动,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兴业态。利用蚌埠市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未来蚌埠市应整合优化物流资源和物流网络,加快推进徽商物流园、迅捷物流等项目建设,促进物流产业集聚,形成西部工业物流、淮上农资商贸物流、沫河口加工仓储物流等物流集聚区,打造以西南物流带和东北部沿河淮河物流带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带。通过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逐步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改变当前蚌埠市的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态势。

四结论

本文回顾了“十二五”期间蚌埠市三次产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分析了蚌埠市三次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认为“十三五”期间,蚌埠应当积极把握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加快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促产业创新发展更具生命力和创新力,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升级、智能化提升和产业链终端拓展;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高端商贸、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新兴业态,打造创新时代“智慧蚌埠”。

注释

①本文中关于蚌埠市的三次产业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蚌埠市统计年鉴》,关于安徽省的三次产业的数据均来自历年的《安徽省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市长白金明.政府工作报告[N]. 蚌埠日报,2014-01-16(A01).

[2]郑惠强.释放信息消费巨大潜力[N]. 文汇报,2014-03-26(005).

[3]邓向东.推进娄底市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J]. 宏观经济管理,2015(02):89-91.

[4]高红冰.中国为何会出现“互联网+”热潮[J]. 商周刊,2015(9):20-21.

[5]张兆安.实施“互联网+”战略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04):24+28.

[6]本报记者吴昊. 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要有新作为[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5-04-02(005).

[7]本报记者顾楷. 决战工业再启程[N]. 蚌埠日报,2015-01-20(A03).

[8]鲍亮亮. 打造“强支撑” 跑出“加速度”[N].安徽日报,2015-08-16(001).

[9]储东涛. 精心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0-36.

[10]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路径——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2(12):114-119.

Class No.:F061.5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Path Selec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Bengbu

Wang Yubing, Liao Xinlin, Wu Youq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It is argued that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overcapacity,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what have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 in Bengb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 Plan , in order to further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ertiary industry , economy in Bengbu should be driven by the innovative .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urged more vitality and creativity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To promote upgrad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chain terminal expansion ,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high-end commercial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to create a new “Wisdom Bengbu".

Key words:tertiary industrie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5-0068-5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408085QG144);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AHSKY2015D52);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K2015A217);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编号:gxyqZD201609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编号:AHSKQ2014D39)。

作者简介:汪玉兵,在读硕士,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廖信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政政策、R&D政策、经济增长。

吴友群,在读博士,副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政府债务、居民消费。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创新发展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