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关注的几个“点”

2016-05-26 20:38黄红梅
考试周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兴趣点切入点数学教学

黄红梅

摘 要: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主导者的老师,可以通过抓住兴趣点、找准切入点、巧借错误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兴趣点 切入点 错误点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的角色定位集中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其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关注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有效互动的数学学习共同体。尽管每堂课有每堂课的既定目标,也有各自的重心所在,但整体来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重点抓住几个“点”下工夫。

一、抓住“兴趣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基础,是推动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时,在课前与学生聊起了QQ等级的话题: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有QQ号?(多数学生举手)谁愿意说说你的QQ等级是什么?学生听到这个问题都很兴奋,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有的说我有一个月亮两颗星星……当学生说得差不多时,老师继续问: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得到月亮和太阳的?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四颗星换一个月亮,四个月亮换一个太阳。老师接着追问:如果一个同学的QQ等级是一个太阳和一颗星星,相当于几颗星星?学生想了一下说出17颗。老师继续追问: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学生很快地说出:因为一个太阳能换四个月亮,一个月亮又能换四颗星星,所以4×4+1=17颗星。

本案例中老师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匠心设计了精巧的课前谈话。既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又激活了学生已有替换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还没有学习新课,就已经有了“替换”的心向,接下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自主探索学习自然是思维活跃,思想通畅。毫无疑问,要找对学生的兴趣点,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也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动机,让学生真正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才真正算得上是有效的,是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

二、找准“切入点”

有效的教学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还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老师为了摸清学生对面积到底知道多少,在课的开始就直截了当地与学生聊起了面积:听说过面积吗?(听说过)说说看。“我家的房子有120平方米”,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爸爸妈妈经常说买房子要多少千元一平方”,第二个学生接着说。“玻璃打破了,配玻璃按玻璃的面积大小付钱”,第三个学生说。老师追问: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面积这么丰富,这么有意思,在我们的教室里能找到面积吗?一个学生指了指黑板说:“黑板上有面积。”“你指的是黑板上的“面积”这两个字吗?”老师指了指板书问。学生忙着说“不是”。“你指的是这条边吗?”老师指着黑板的一条边到接着问。学生急了说不是,然后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摸了摸整块黑板说:“黑板这么大,就是黑板的面积。”“你们能找到比黑板面积大的物体吗?”老师一说完,学生就纷纷举起了小手。在接下来的找一找中老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找到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后,老师及时小结:像黑板、投影幕布、课桌面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

本案例中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寻找知识的最佳“切入点”,由生活中的“面积”进而到数学中的“面积”顺理成章,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面积”的理解,由零散、到系统、再深入。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表象,逐步理解面积概念。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探究的品质和素养,这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三、巧借“错误点”

巧用学生的“错误”,往往能使课堂有效生成。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拉一拉、推一推,并大胆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学生一边使这个框架不断地变大、变小,一边在积极思考着,相互商量着。终于,一个学生兴奋地走上讲台,他用一个框架边演示边说:“我把平行四边形稍稍一推就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这时,老师并没有做即时评价或全盘否定,而是以让学生说说猜测的根据。学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把平行四边形稍稍一推就成了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这两条相邻边的乘积。”课堂上有学生附和着,也有学生露出疑惑的眼神。很显然,学生的猜测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负迁移影响。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急中生智,一声不吭,继续请学生演示,只见这个学生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邻边几乎挨近时,教师故意提高嗓门问:“现在面积还是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或窃窃私语。这时有个学生说:“我发现图形越来越‘矮,面积越来越小。”老师抓住“矮”字,让学生说说这过程中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最后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相邻的两条边乘积无关,与它的高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用割补法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本案例中学生错得自然,面对这个真实的错误,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顺水推舟,抓住有价值的错误资源,进一步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比较,引导学生质疑辩难,讨论分析,使纠错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思考,更深度理解知识的过程,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与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一定是孩子们,课堂更会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局面。

猜你喜欢
兴趣点切入点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