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营养不良综合症治愈

2016-05-26 10:12蒋暑
大学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分馆

蒋暑

对全世界的大学生而言,泡图书馆几乎是日常功课,温暖舒适还有WiFi的图书馆简直是第二个家。但谁能想到,如今以“拼命读书,疯狂玩乐”为宣言的普林斯顿大学,从前也只做到了宣言的后半句,前半句因为图书馆太low而没法做到。书少、地儿小,还常遭火烤——这就是普林斯顿最早的图书馆的全部。不过,靠着几代人的努力,普林斯顿的图书馆从一个小小的阅览室,发展到现在多达15座的分馆,甚至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体系,堪称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逆袭记。

如果每天只能读书1小时

相信很多同学为了成堆的报告和论文而不得不整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时,一定也曾对图书馆有过曹植情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这些同学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如果图书馆每天只开放1小时,资料查不完的结果,只怕哭都来不及呢。这样的情况在今天或许已经难以想象,但对于19世纪以前的大学生而言,却曾是实实在在的困境。

普林斯顿大学的图书馆最早建于1750年,是位于拿莎堂(Nassau Hall)2楼的一间阅览室。那时普林斯顿大学还被叫做新泽西学院,阅览室里本来空无一物,就连第一位学生的课本都是从两位院长,乔纳森?迪克森和亚伦?伯尔的私人藏书中借来的。“书非借不可读也”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时任执政官比切尔捐赠了474本书之后才得到改善。那可真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就靠这400多本书,普林斯顿大学竟然还挤进殖民地大学里藏书Top10排行榜,位居第6。

拿莎堂是个历经岁月磨难的老字号。时值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拿莎堂分出一席之地供大陆议会使用,在身为宗主国的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之间尽力斡旋,抗住了独立战争的绵延炮火。几十年动乱过去,正以为能过上太平日子的时候,拿莎堂的自家后院却起了火灾。本就为数不多的藏书就此付诸一炬,这下可好,学生们干脆不用看书了。“疯狂玩乐”只怕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学校不会就这样轻易放过偷懒的学生们。好在普林斯顿有一帮土豪朋友,他们慷慨解囊,重建了图书馆。但仅仅是重建的话,对普林斯顿来说还是不够。正是1868年,詹姆斯?麦克考什(James McCosh)接替了校长职位。这位来自苏格兰的跑马汉子上任就烧了图书馆一把“火”:他认为,校图书馆“书籍严重不足,且每周只开放1小时”,导致学生们长期患有“学术性营养不良综合症”。于是麦克考什校长大手一挥,宣布扩充图书馆的容量,并且修订借阅规则。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图书馆开放时间的延长,除了星期天,每天都要向学生敞开大门;随后,普林斯顿大学还掀起了一股引起新书的风潮,一时间,读书成了学校里的新时尚,这才有了“拼命读书,疯狂玩乐”这句著名宣言的前半句。

书与馆俱进

新书越进越多,拿莎堂那间小小的阅览室自然就放不下了。麦克考什院长又做了一个英明决策,那就是在拿莎堂的旁边,再建一座以阅览和藏书为目的的新图书馆。而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是未来图书馆空间模型的格林大臣图书馆(The Chancellor Green Library)。格林大臣图书馆的长相在哪个时代都属于绝无仅有的一类:它是一栋八角形的庞然大物,傲然站在一个突起的平台上,内里则像是一只长了8只脚的章鱼,所有房间都从中央向8只脚的方向辐射式排列。这座颇有现代派风格的图书馆于1875年正式开放,为了实现麦克考什院长的开发理念,校方还特意雇佣了一位全职的专业图书馆馆员——弗雷德里克?温顿(Frederick Vinton)。不过,这位原祖级别的馆员可不如现在的同行轻松。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图书馆里超过14000本藏书的分类卡片,都是他一个人手写完成的!

建图书馆的风气这就算是在普林斯顿开了花了。1897年,燧石图书馆(Firestone Library)建成并开放,还仅仅是刚好满足了现有藏书的需求,考虑到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书籍被引进,校方又在格林大臣图书馆的基础上增加了佩里图书馆(The Pyne Library)。然而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是。自从麦克考什校长大力引进新书以来,普林斯顿的藏书量逐年上升,到二战时期,已经高达120万册。1944年,时任校长哈罗德?多兹成立了“图书馆修建计划合作委员会”,召集了一大帮图书管理员、图书咨询院和年轻的建筑设计师,目标是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这就是完成于1948年的哈维和燧石纪念图书馆(The Harvey S. Firestone Memorial Library)。

哈维和燧石纪念图书馆沿着拿莎大街的下坡路修建,所以从南部进入图书馆的人们都会看到一个奇观,那就是明明进馆的时候是第一层,走两步就变成第三层了。实际上,这座图书馆一共有6层,几乎有一半都在地下。把书库建在底下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把身娇肉贵的图书从紫外线的魔掌中拯救了出来。和地下的混凝土结构不同,图书馆上面的3层都是由暗黄色的石灰石、片岩和花岗岩堆砌而成,风格低调沉稳,与近旁的大学教堂和麦科什大楼两厢对望,十分和谐。

与外部保守的建筑风格不同,图书馆内部的设计在当时堪称新颖。左侧入口旁有一个明亮的复式房间,其设计参照了国会图书馆的经验,使得这间位于低处的房间也有充足光线。右侧一间展厅,陈列了18世纪的新泽西学院建校以来的保存下来的珍贵书目。乘着电梯一路往下,就到了图书馆的地下书库,这里宽敞自由,如果能坐在一旁的阅览室里翻翻书发发呆,还能和珍本书籍们一起享受低紫外线环境的保护。

其实,哈维和燧石纪念图书馆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是二战后建成的第一所大型大学图书馆,更在于它为美国校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理念。图书馆里的设计有些像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紧挨着的实验室,学生们能够在获得学习资料之后,马上找到一片舒适的区域进行学习研究,而不再需要担心被过多的竞争者挤出图书馆了。随着这种开放理念的推广,也伴随着藏书量的不断增加,1971年,普林斯顿又为这所图书馆扩建了两层楼,馆内书架也跟着“长”到了50米,原来放着书籍、图片和微缩胶卷的地方也都被重新设计,一切都是为了腾出更大的空间,给同学们一个开放而舒适的阅读环境。

18个分身

如今的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身材”瘦小,知识贫瘠的化身了。它已经在15座建筑中拥有18个“分身”(分馆),所有开架阅览书架的总长度加起来虽然不能绕地球三圈,但是其70英里的长度也收纳了超过1千万的藏书,而这个藏书量,还在以每月1万卷册的速度增长。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的多家分馆专业不一,个性鲜明:前卫的建筑学院图书馆;稳重的档案馆;特立独行的艺术与考古学图书馆;秘的心理学图书馆;有生物图书馆、化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工程图书馆、数学物理图书馆、地理和地图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等等。作为大学核心的图书馆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纵然是多情也枉然。为此,普林斯顿特意为图书馆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借阅管理体系。所有的分馆都被囊括在这个系统里,可谓一通百通。

比如,在3个大型的闭架书库的管理上,虽然严格地不向读者开放,但只要在校园里的任何一所图书馆分馆里递交申请单,1到2个工作日就可以拿到相关的图书资料。如果本人不在校内也没关系,图书馆还有文献快递服务,可以直接传送文献的电子版本。电子信息的发展带来的这一切,与当年手写分类卡片的年代相比,俨然已是另一个世界了。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分馆
Haun Saussy, The Making of Barbarian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ltilingual Asia
莱夫谢茨及其对拓扑学的贡献
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启示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我在普林斯顿的一天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普林斯顿拿骚大楼
试探普林斯顿大学之办学特色
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
提高分馆服务效益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