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血竭品种新考

2016-05-26 19:40张卫张瑞贤李健赵海亮
中国中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血竭品种

张卫 张瑞贤 李健 赵海亮

[摘要]该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献的梳理指出早在南北朝时期将紫胶虫在紫矿树Butea monosperma中吸食营养后所分泌之物作为血竭使用,但唐代之后便不被使用。唐代起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的树脂被作为血竭使用,但在宋代编撰《本草图经》前后(公元1020年)便退出主流市场。后世药用血竭使用的2个品种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及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二者孰为血竭的法定药用品种,尚需更多的药理、毒理实验和临床实践观察进一步加以证实。

[关键词]本草考证;血竭;品种

[Abstract]Through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descriptions of dragon′s blood in traditional medical books, we pointed out that before Tang Dynasty, Butea monosperma was used as dragon′s blood;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y, Liquidambar formosana was used as dragon′s blood; in Commentaries on the illustrations of Song Dynasty, the author made a mistake by combined the descriptions of Butea monosperma with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prepared medicine of 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in dragon′s blood, and thus the oversea species D cochinchinensis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dragon′s blood source in homeland Until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aemonorops draco replaced D cochinchinensis to the main source of dragon′s blood

[Key words]herbal textual study; dragon′s blood; species

doi:10.4268/cjcmm20160731

血竭又被称为麒麟竭,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等症状。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1]。

历史上,作为中药所使用的血竭是外来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血竭品种丰富,主要有来自于4个科(棕榈科、百合科、豆科、大戟科)近20种植物[2]。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血竭的记载混乱,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谢宗万所著《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2]和熊大莉等所著《血竭原植物与正品血竭初考》[3]二文。然二文对于血竭品种的考证及品种的演变的认识均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澄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古代药用血竭的品种加以重新考证。

1血竭药物名称考

血竭之名最早见于北宋药物学专著《本草图经》[4],该书记载“骐驎竭,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虽然在《本草图经》之前的文献中并未查到血竭的记载,但该书中所说的血竭的另一名称“骐驎竭”却在文献中屡见不鲜。《雷公炮炙论》(隋末唐初)中也载有“骐驎竭凡使,勿用海母血,真似骐驎竭,只是味咸并腥气。其骐驎竭味微咸、甘,似栀子气是也”[5]。南朝时期方志《南越志》最早指出“骐驎蝎,是紫树之脂也。欲验真伪,但咀之不烂如蜡者,为上”[6]。即麒麟蝎为紫铆树之脂。而《广州记》(晋代)(《海药本草》转引)载:“紫,生南海山谷,其树紫赤色,是木中津液成也。治湿痒疮疥,宜入膏用。又可造胡燕脂,余滓则玉作家使也”[7]。从这些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之前药物麒麟竭来源为“紫树之脂”,主治湿痒疮疥,与血竭敛疮生肌,治疗“疮疡不敛”之功相似。因此,唐代之前血竭、麒麟竭和紫不分,均为“紫树之脂”。

从唐代起,文献中开始区分麒麟竭与紫(唐代后文献中或称作“紫金非”“紫铆”“紫矿”“紫麒麟竭”,实为一物)。《新修本草》“紫麒麟竭”药物条载:“紫色如胶,作赤麖皮及宝钿,用为假色,亦以胶宝物。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紫矿树名渴麖,麒麟竭树名渴留,喻如蜂造蜜,研取用之”[8]。说明医家已经开始分别紫与骐驎竭的不同来源,所谓“紫矿树名渴麖”而“麒麟竭树名渴留”,且在文献中,由“树之脂”被修订为“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新修本草》中对紫的修订很有可能与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记载本出同源,该书中载:“紫金非……真腊国使折冲都尉沙门施沙尼拔陀言,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金非”[9]。医书中对紫的修订应是受到当时来访中国的真腊国(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使者折冲都尉沙门施沙尼拔陀的影响,并参考该国“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之说进而修订。考《真腊风土记》载“紫梗生于一等树枝间,正如桑寄生之状,亦颇难得”[10]。紫梗即为紫,为真腊国土产。虽然,唐代文献试图将麒麟竭与紫分别为2种药物,但仍认为“二物大同小异”,因此,《新修本草》中仍将二物同条,列在“紫麒麟竭”药物项目下。在主治方面除治疗“金疮,生肉”外,较之前补充了“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等与活血定痛功效相关的治疗范畴。

宋代以后文献中则开始严格区分麒麟竭与紫,《开宝本草》中指出“紫、骐驎竭二物同条,功效全别”[11]。《本草图经》载:“骐驎竭,旧说与紫?大都相类,而别是一物,功力亦殊[4]。《交州地志》(《本草图经》转引)载:本州岁贡紫?,出于蚁壤。乃知与血竭虽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今医方亦罕用,惟染家所须耳[4]。至明代《本草纲目》则明确将二者分条,将紫从木部分条,单列入虫部药,并云:“但与紫相类,勿误认假成真。……骐驎竭是树脂,紫是虫造” [12]。

2血竭药物品种考

21紫从上文血竭药物名称及其演变的略考可知我国唐代之前所说的血竭其来源为紫树。然当时的文献中未见对紫树植物形态的描述,但其后出文献《酉阳杂俎》中指出:“紫金非树……树长一丈,枝条郁茂,叶似橘,经冬而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对紫树形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宋《本草图经》的记载略有不同,指出紫“木高丈许,枝干繁郁,叶似橘柚,冬不凋落。三月花开,不结子”。以这些文献描述并结合历代紫药图,见图1。可以判断,血竭的该品种应为豆科的紫矿树Butea monosperma (Lamk) Kuntze。而在唐代之后,紫树不再作为药物血竭来源,而成为药物紫的来源。

唐代以前认为药物紫为紫树的树脂,这一错误的认识在后代本草著作中也逐渐得以修正。《酉阳杂俎》载:“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本草纲目》载:“紫出南番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本经逢原》也载:“紫乃麒麟竭树上蚁壤聚其脂液而成,与蜂酿蜜无异”[13]。文献中所记载的蚁、虱实际上为紫胶虫(《本草纲目》中称为紫梗虫)。该虫其性喜温暖,寄生在树木上,从寄主植物获取营养后分泌紫胶,凝固后即为紫矿。紫矿颜色深红,恰如血之干竭之色,从颜色和形态上看古人称之为血竭并不为过,见图2。古代也常用紫作为颜料使用,如《旧唐书》载骠国“其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丹彩,地以紫鑛”。唐人张彦远《名画记》云“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南海之蚁”[14]。

22枫香树前文所述,自唐代起,文献中开始记载血竭的另一来源品种,《新修本草》将其称为“渴留”树,但未有其植物形态的记载。《开宝本草》首次对这种“渴留”树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骐驎竭)叶如樱桃,三角,成竭从木中出,如松脂”。《本草图经》称血竭即是麒麟竭,其植物形态的描述与《开宝本草》类同。《滇本草》称骐驎竭“出元江高数丈,叶类樱桃,脂液流树中,凝红如血,为木血竭”指出了麒麟竭的原植物产地,其形态与《本草图经》所描述的植物形态也一致。谢宗万教授称该品种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但其叶类樱桃,与剑叶龙血树的“叶聚生在茎、分枝或小枝顶端,互相套迭,剑形”完全不同,显然并非此种。其他民国之前的文献如《诸番志》、《一统志》、《本草蒙筌》、《本草纲目》、《云南通志》、《本草原始》《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均与《本草图经》同。从文献中对其植物形态的描述并结合历代药图,该品种应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见图3。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图经》对血竭药材的描述是“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色”,其后所有本草著作的描述均如此类,但枫香树树脂为黄褐色,并非血色,见图4,5。这正是是谢宗万教授认为《本草图经》对血竭的描述为“不实之言”、“不实之图”的原因。但《开宝本草》对血竭药材的记载并非“赤作血色”而是“色黄而赤”,其颜色与枫香树树脂枫香脂的黄褐色是相似的。更加巧合的是《开宝本草》中没有枫香树的药物记载,而在与《本草图经》同时期的《嘉祐本草》中增补了枫香树药物条。由于《开宝本草》的编写年代早于《本草图经》与《嘉祐本草》,因此,有理由推断自唐代初期至宋代《本草图经》前的一段时间内所用的血竭来源为枫香树Lformosana的树脂,但嗣后,进口血竭从广州港口进入中国,取代枫香树树脂后被广泛使用,而枫香树脂从药物血竭中脱离成为单独的药物枫香脂。从而笔者认为《本草图经》所记载的麒麟竭药物条文正是既包含了枫香树植物形态特点的文字描述与绘图,又混入了当时进口血竭的药材形态的文字描述。

23剑叶龙血树通过相对全面地查阅古典文献,并未发现任何一条文献描述与剑叶龙血树这一血竭的药用品种的植物形态相吻合,亦即,剑叶龙血树在历史医药典籍中并无记载。但让人不解的是《开宝本草》中血竭为“色黄而赤”,到了《本草图经》却变为了“赤如血色”。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极有可能是药用血竭的品种发生了变化。前文已作分析,《本草图经》中对血竭植物形态的描述并非真实,而是转引了枫香树植物形态。因此,只能从该段文字所记载的药物的产地寻找线索。《本草图经》云血竭“今出南蕃诸国及广州”,蕃作藩篱之义,南蕃诸国应指中国南疆诸国。其后的本草著作诸如《海药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原始》、《本草求真》、《本草述勾元》等亦是如此记录,但笔者认为这些资料不足为据。因为历史上广州从来都不是任何一个血竭品种的产地。《本草图经》为官修本草,是“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物,用唐永徽故事,专命太常博士苏颂撰述成此书”,因此苏颂在编撰该书时并不会去作实地考察的工作,血竭资料由南疆诸国及广州贡献,南疆诸国濒临南海诸岛,而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血竭从海上丝路输送到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广州及南番诸国这些药物集散地极有可能在苏颂笔下摇身一变就成了药物的产地(上述其他文献中对血竭药物产地的记载均是抄袭《本草图经》)。但这也恰恰说明了血竭新的品种极有可能是通过“海上丝路”从广州这个通商口岸流入中国的。《诸番志》(南宋1225年)(《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转引)载:血竭亦出大食国,其树略与没药同,但叶差大耳,采取亦如之。《一统志》(明代)(《本草纲目》转引)载:血竭树略如没药树,其肌赤色。采法亦于树下掘坎,斧伐其树,脂流于坎,旬日取之。多出大食诸国 [12]。《本草乘雅半偈》骐驎竭药物条载:“骐驎竭生西胡、大食诸国,今广州亦有[15]。这3条文献均为北宋《本草图经》之后所著,已不同于北宋之前的血竭产于“真腊国”而是出自“大食国”(今属于阿拉伯国家地区),这个大食国极有可能是血竭另一品种的产地。据谢宗万的考证,这种出于大食国的血竭就是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的血竭,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较多,血竭的进口自不待言,而且至今从南也门进口的血竭,就是来源于龙血树属植物[2]。血竭药材便于海运,可以通过广州港进入中国,但其原植物剑叶龙血树却难以运输,因此,编撰本草书籍的笔者虽可以较为精准的运用文字描述这个血竭品种的药材形态特点,却很难看到这种药材的原植物,从而缺乏对该植物形态的文字描述,进而产生了前文中所述以枫香树代替剑叶龙血树进行植物形态描述的张冠李戴现象,成为千古疑团。建国后我国开始挖掘国内的血竭品种,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省南部孟连县发现了国产血竭,为海南龙血树D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与阿拉伯地区所产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化学成分非常近似[16],后亦作为药用血竭的一个品种来源。

24黄藤属植物在民国时期的文献中出现了药用血竭的另一品种。陈仁山《药物出产辨》载:“血竭,产自荷兰州府,山石叻运来。系用沙藤熬成也”。其中沙藤一词明确说明了这种血竭的藤本属性,与之前所使用的乔本植物(紫矿树、枫香树、剑叶龙血树)已有显著的区别。这个品种在1934年陈存仁编著的《中药学大辞典》中亦有记载,应为棕榈科黄藤属植物。黄藤属中约有10多种植物,其果实均能分泌出红褐色树脂,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著《中药志》时,通过考场药物市场,确定了该血竭的品种。《中药志》载:“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果实渗出的树脂。市售品均系进口……主产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马来西亚等地,销世界各地”。《中药志》中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果实渗出的树脂这一结论其后被药典1963年版所采纳,成为官方血竭的药用品种,并沿用至今。

3小结与讨论

综上,古代所使用的血竭相关品种主要有4种。最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作为中药使用紫胶虫在紫矿树B monosperma中吸食营养后所分泌之物,但唐代之后便不被使用。唐代起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Lformosana的树脂被作为血竭使用,但在宋代编撰《本草图经》前后(公元1020年)便退出主流市场,但其植物形态被混入其后市售另一种“赤如血色”的血竭品种,这种由国外进口的血竭品种很有可能为百合科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而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云南省南部孟连县发现了国产血竭,为海南龙血树D cambodiana,与阿拉伯地区所产的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化学成分非常近似。民国时期,一种产自荷兰棕榈科麒麟竭D draco进入中国市场,后成为现代药用血竭的主流品种。

古代药用血竭的这4个品种中,紫矿B monosperma与枫香树Lformosana先后均从血竭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药物,不应再作为药用血竭的品种使用。后2个品种中剑叶龙血树D cochinchinensis药用历史较长,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在中国应用较晚近,但却为市售血竭中主流,二者均为药用血竭的品种。目前2015年版药典将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 draco作为法定药用品种,其依据主要为编写《中药志》的市场调查,却忽略了药物应用的历史传承性。哪一种应该作为血竭的法定药用品种,亦或二者均可,除必要的文献梳理考证工作外,尚需更多的药理、毒理实验及临床实践的观察进一步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 2015:142

[2]谢宗万 血竭基原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1989,12(7):40

[3]熊大莉,叶光正 血竭原植物与正品血竭初考[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30

[4]苏颖,赵宏岩 《本草图经》研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7

[5]雷敩雷公炮炙论 [M] 王兴法辑校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88:75

[6]骆伟《南越志》辑录[J] 广东史志,2000(3):43

[7]海药本草[M]辑校本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9

[8]苏敬 新修本草[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8

[9]段成式酉阳杂俎[M] 方南生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1:178

[10]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校注[M] 夏鼐校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1:142

[11]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1

[12]李时珍本草纲目[M] 钱超尘,温长璐,赵怀舟等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241

[13]张璐 本经逢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8

[14]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38

[15]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M] 冷方南,王齐南校点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44

[16]云南省热带植物研究所资源组、化学组、南药组 国产血竭的发现[J] 热带植物研究,1972(1):1

[责任编辑吕冬梅]

猜你喜欢
血竭品种
品种选育彩版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品种选育彩版
血竭三七接骨膏超微粉碎工艺的优化及其粉体学性质
《那年花开月正圆》火了这味中药
《那年花开月正圆》火了这味中药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
正交试验优化麒麟血竭中血竭素的超声提取工艺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