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作陶

2016-05-27 19:20
云南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陶器农耕考古

在一次采访考古发现时,我们几个记者无不沉醉于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和金银玉器。我问了考古学家一个问题:“在这次考古中,您认为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什么?”这位专家毫不犹豫地说:“陶器!”这一回答与我的想象大相庭径。确实,在当今社会中,文物几乎都成了有价证券,远古人类那些粗制土陶似乎值不了几个钱。但在考古学家的眼中,陶器才是代表了数千年前文明的成就,通过陶器才能断代,才能判定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

大约2万年前,人类从狩猎与采集进入农耕时代,《周书》中记载:“神农耕而作陶。”2005年,中美联合课题组在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掘中,对于玉蟾岩的断代,在美国人介入之前,我们国内的考古界非常“谦虚”地断代为9000至1万年。然而美国考古界很不客气地把断代年份锁定在大约1.4万年至2.1万年,最后确定断代在1.8万年!这是2009年6月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刊载了有关玉蟾岩陶片断代文章里的结论,也就是说玉蟾岩陶片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发现的陶片都要早好几千年,也标示着玉蟾岩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还在洞穴里居住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陶器。也就是说,与这些陶片同时出土的水稻化石的断代应该也是——1.8万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和最早的陶制容器。

不管是神农氏,还是考古发现,陶器的诞生与农耕的出现紧密相连。远古时期,人类猎获的野兽可以用火烤着食用;但随着农耕文明收获的谷物,如果没有合适的炊煮器物和炊煮过程,几乎是无法被加以食用的。可以说,末次冰期之后的人类文化与社会,在以陶器与农耕为代表的技术基础和定居与庞大人口为前提的社会结构的支撑下,迅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

云南作为世界野生稻原产地之一,利用和栽培水稻的历史悠久。从宾川白羊村、元谋大墩子、曲靖珠街扁窟坑和八塔台都发现了3500年至4000年前的栽培稻和陶器。农耕与陶器如同伴生一般,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期的大专题“耕而作陶·?时光深处诉流年”,通过讲述曲靖市麒麟区的两个小镇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看到“耕而作陶”的千年往事。

猜你喜欢
陶器农耕考古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老佛爷的茶碗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