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都多仁士

2016-05-28 07:26黄桂英
乡音 2016年4期

文/黄桂英



中山古都多仁士

文/黄桂英

定州,古称中山国,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腹地,省会石家庄和古城保定之间,距首都北京200公里,京广铁路、京石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朔黄铁路横穿东西,是河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省辖市之一,是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河北省改革开放先行试验区。总面积1283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2013年,成为河北省首批省直管县(市)。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国家农村土地征收改革试点市。

定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2600多年建城史,战国和汉代三次建立中山国都,后历代设州置府。新中国成立以后设专署,自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9处,省级13处,市级54处,馆藏文物5万余件,居河北省各市县首位。

数千年来,勤劳质朴的定州人民“耕而食,桑而衣,伐木艺竹而材,服先畴之礼乐”。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不仅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还有诸多的美誉和美称,如:秧歌之乡、吹歌之乡、鳌山灯之乡、状元之乡、成语典故之乡、修志之乡、定瓷的故乡、中国眼药的故乡、中国北方酒乡、古代北方丝织中心、北方佛教中心、中国科举文化昌明之地、中山多美物、中山有好粟、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中山庙学甲天下、中山文化主要发祥地、世界平民教育的发祥地、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等。

定州自古就有“物华天宝处,人杰地灵州”的美誉,历史上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先后涌现出汉代音乐家李延年,唐代著名诗人崔护、刘禹锡,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程熙,清代的郝浴、王瑚;现代教育家、史学家、美术家王森然、人民音乐家张寒晖等一大批名人;更有曾经客居定州的宋代大将韩琦、大文学家苏轼等,以及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

铁珊图书馆创始人——“中国第一流清官”王瑚

王瑚

王瑚(1865-1933),字禹功,号铁珊。清风店镇南支合村人。

早年进保定莲池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四川庆符县知事。在任五年,黜奸吏,裁陋规,勤听断,政声大震。百姓送诗“使君廉介(洁)胜刘庞,不向百姓选一钱”,并在城外路旁为他立“王铁珊长生禄位碑”以示怀念。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署灌县。

1907年赴日本考察,归国后创办保定农务学堂。此后曾任四川营务处总办、广西柳州知府、广东钦廉兵备道、东三省巡警局总办和吉林伊兰兵备道兼统领。1912年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为东三省省筹边使,考察官吏政绩后,称王瑚为“循吏第一”。1913年回直隶任雄县知县。1915年任湖南肃政使。1916年任总统府咨议。1919年春任甘肃禁烟专员。1920年8月任京兆尹,12月调任江苏省省长。1923年冯玉祥聘其讲文化课,从此二人成为莫逆之交。1925年任包宁铁路督办。1928年任赈务委员会兼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1932年被骋为北京辅仁大学教授。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组建抗日同盟军,他立即前往,对冯说:“我虽不能上前线,只在队伍前一站,对抗日士兵也是一种鼓舞。”1933年4月25日逝世于北平。终年68岁。

冯玉祥称他是“中国第一流清官”,在泰山建五贤祠,被列为五贤之一。冯玉祥以王瑚966部藏书,曾在定县师范建立“铁珊图书馆”,以资纪念。其传略和事迹被载入《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河北历史名人传》以《“循吏第一”王瑚》为题载入《政治军事卷》。

著名革命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王森然

王森然

王森然(1895-1984),原名王樾,字森然,曾用哑公、子燕、杏楠、曼伽等70多个笔名,东旺镇东旺村人。曾在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执教。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全国著名革命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13岁时,考入县立高小,曾组织“桑梓学社”,反对“八股文”。辛亥革命时他首先剪掉辫子响应革命,被校方开除,辛亥革命胜利始得返校,被推举为学校成立的统一共和党的头领。

1912年,孙中山路过定县时,特下令停车召见,并鼓励他说:“将来的中国要靠你们的,要努力去做。”

1913年,王森然考入定县中学堂,并结识了蔡元培。

1919年,考入直隶高等师范国文专修科。“五四”运动中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鲁迅等革命先驱,成立进步组织,创办20多种进步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刘志丹、谢子长、李培之、安娥、李广田、赵望云、张启仁等,都是他的学生。他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理论。

王森然在教育工作之余,还精心研究我国近现代史,撰写了《近代百家评传》《近代二十家评传》,集中反映了我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政治思想史,被国外学术界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同时,他还搜集了大量有关世界妇女问题的资料,编成了《世界妇女问题大系》13卷;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为《文学新论》。还写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杂文,针砭时弊,抨击暴政,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此外,王森然还坚持从事艺术研究和国画创作。他的画独辟蹊径,风格独特,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86岁高龄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松鹤朝阳》和《群鹰图》巨幅图画。

1984年4月4日,王森然在北京病逝。为了纪念他,同年5月9日,由全国政协、文化部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举行了从事教育事业70周年纪念会,并成立了“王森然教授艺术思想研究会”。1992年,出版《王森然画集》。1999年3月,“中日友好王森然纪念会”和“日本国北里研究所”在日本成立“王森然纪念馆”。其传略和事迹被载入《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

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作者——人民艺术家张寒晖

张寒晖(1902-1946),学名张兰璞,字含晖,大鹿庄乡西建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代作曲家,人民艺术家。曾历任定县“左联”负责人、定县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兼国文教师、中共定县县委负责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兼大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

1916年张寒晖考入定县省立第九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因参加演出反对卖国贼的新剧被校方开除,后转到保定高等师范附中读书。1922年,考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1926年5月5日,他与黄云谷等人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红色剧社——五五剧社,专门从事戏剧事业。1927年,潜回家乡,秘密从事农民革命活动。1928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继续深造,在此期间,主要从事进步戏剧创造和演出。

张寒晖

1930年夏,他回到定县,进入教育馆工作。他经常利用到乡间举办农民夜校的机会,向农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同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结识了定县的另一位地下党员张省三,经过商议,取得教育局的同意,重建职业学校,张省三出任职校校长,他教学生唱歌、编演戏剧。他还秘密成立课余读书会,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开展讨论会,交流心得,使不少青年学生开始接触到革命道理。

1931年5月间,他秘密召集读书会的同学们在定县雪浪斋开讨论会,谈《苏俄视察记》的读后感,借此向同学们介绍苏俄社会的情况,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的“读书会”还推广到男子师范、女子师范和九中等学校,使不少青年学生开始接触到革命道理。“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歌曲《可恨小日本》《告我青年》,在学生中传唱,并很快由学校传到农村。

1932年,职校暴露,经党批准,他暂离职校应邀到西安教育馆从事教育、戏剧演出及报刊编辑等工作。

1933年夏,张寒晖又回到定县,参加了晏阳初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部的工作。他在“平教会”参与《平民识字课本》的编辑工作,编写过多种农民通俗读物,被人誉称为“平民状元”。因目睹了定县大规模的“扫盐斗争”创作了《盐潮》和《听候审判》等小说,以犀利的笔墨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鞭挞了剥削的残酷,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农民的斗志。

1934年7月起,按照省委指示,张寒晖以平教会职员的身份作掩护,担负起地下党的工作。

1935年10月,定县的地下党成立了以省委特派员李德仲为书记的中共定(县)藁(城)无(极)中心县委,定县的工作,暂由他和叶德光等负责,基本上恢复了处于瘫痪状态的党组织,中共定县地下党又开始了正常的组织活动,一批进步青年,由他介绍加入党的队伍。

1936年以后,张寒晖走上了革命歌曲的创作生涯。

1937年,张寒晖编写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一经问世,迅速传遍中国,极大地唤起了东北军及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激励无数爱国志士投身抗日救国、拯救民族的运动。随后,陆续创作的《军民大生产》《去当兵》等70多首抗战歌曲,无不成为鼓舞人民抗日的战斗号角。他还创作并导演过一批优秀的话剧、独歌剧,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946年3月11日,张寒晖在延安病逝。

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文协出版了《张寒晖同志遗作歌曲集》。1960年,定县建成张寒晖纪念馆。2002年,在张寒晖纪念馆旧址改造扩建了“张寒晖文化广场”,以纪念、缅怀这位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其传略和事迹被载入《河北近现代人物辞典》。

著名画家——安明阳

安明阳,1927年出生,赛里村人,擅油画。历任军委政治学院副处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天津市出版局副处长,1958年退休。主要作品有《炉火纯青》《瑶族姑娘》等,著有《安明阳画集》。

安明阳

因不甘日本侵略者的统治,14岁的安明阳离开家乡,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成为一名活跃在前方的火线剧社少年班的演员,后又随抗大七分校转移到陕西东华县豹子川一带,进行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战天斗地的大生产运动。

1943年于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文工队美术组学习,期间创作了《喂猪》《打窑洞》《纺线》《开荒》等近20幅木版画。1951调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专修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深造,集中进行美术基础学习,毕业后转攻油画。

1958年,他转业到天津,担任天津美术出版社副社长,一方面参加繁重的出版编辑工作,又担任天津美协常务理事、文联委员;同时,他还带头参加并负责一些全国和地方组织的美术活动。9月份,创作水墨画《毛主席和战士》组画3幅,被《天津画报》刊用。

1961年,安明阳与其他人一起去桂林深入生活30多天,画了许多肖像和风景。1964年,他决定创作一幅表现炼钢工人的油画。为此,他来到天津钢厂,在平炉车间体验生活近40天,画了许多炉前工人劳动的速写,最终创作出了油画《炉火纯青》。该作品入选“建国十五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览”,9月13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同时发表了这幅作品。该作品还先后刊登在《河北美术》《油画作品选集》上。

1969年,他又到河北涉县天津铁厂劳动近一年,画了不少速写、工人肖像。毕开文为《安明阳画集》作序,称“这段时期他的创作呈现了三个艺术特色:一是突出主旋律;二是题材新颖,形象生动;三是无论油画、水墨、素描,水平也堪称一流。”

1977年为庆祝建军50周年,安明阳参与天津市组织的平津战役创作组,与车永仁等合作的油画《伟大的战略决策》和1978年与车永仁合作的油画《建设一个新中国》等作品,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当时为了创作的真实,以安明阳为组长的创作小组深入西柏坡采风,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观看了原始的纪录片。这两幅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表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让更多的人对新中国的成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985年,他提前退休,转攻中国彩墨画,以山水、花卉为主,作品《漓江印象》《鸡冠花》《白菊》《秋天红叶》等,刊于《国画家》季刊。

2008年,几位原画的作者又萌发了重新创作历史题材《伟大的战略决策》、《建设一个新中国》油画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两幅作品终于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完成。

2009年,安明阳等3位画家将《伟大的战略决策》和重绘的另一张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建设一个新中国》捐赠给安明阳的故乡——定州市人民政府。随后,他拿出部分精品画作,先后两次义卖7万元,全部捐献给了家乡。

(作者为定州市政协宣教委副主任)

史海一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