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2016-05-28 09:21黄玲萍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黄玲萍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达成了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教师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数学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新课程的实施更使老师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真实有效的基础

教学并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想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差距的。不妨先看几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利息的计算》

课一开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过年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教师的原意是想通过这一问题引出压岁钱,然后通过将压岁钱存入银行得到利息而展开教学。教师用心良苦,他也许想让课的引入更精彩些。可全班四十几位同学就是偏偏不往这个点上靠,尽说喜欢“放鞭炮”、“走亲戚”、“玩个痛快”之类的事,急得教师满头大汗,最后不得不自己说:“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是得到压岁钱。”这时,上课时间已过了五六分钟了。

[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生活原型”,在情景创设上大做文章,反而有喧宾夺主之嫌。]

【教学片断二】《角的分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以下板书:

细心的同学发现了问题,急不可耐地问:“老师,那表格中平角和周角中间空着的一块,比平角大而比周角小的角叫什么角?”是啊,很多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说:“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请同学们下课再讨论,也可以上网收集有关资料。”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处理学生提问的方式并不少见。的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说句实在话,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就有旺盛的求知欲,刨根问底想知道答案,您能回答吗?就这个问题,我曾问过十余位教师,都是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数学教师,能答出者寥寥无几。看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在很有必要。]

二、精彩生成是课堂教学激活思维的关键

1.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期望学生能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久而久之,聪明的学生自然会悟到:老师其实不想让我们说自己发现的结果,下次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恐怕得先猜测老师想让我们说什么。长此以往,学生只有唯教师为上,哪还谈得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呢?课堂应为学生而精彩,更应让师生焕发生命活力。

2.数学教学具有丰富性和展开的多种可能性。

数学学科本身历史悠久,变幻无穷,充满神奇的魅力。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做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当数学学习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问题充分发表己见,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解决,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3.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教学具有生成性。

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形势相比,教材和教学设计往往有滞后性。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死守着原有的教学设计而不顾及形势的变化,无异于“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极大的生成性。

以上种种,足以说明数学课堂教学既有生成的必要,又有生成的可能。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三、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构建张扬活力的数学课堂

1.预设与生成,防止“顾此失彼”。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袁老师通过创设“为市政府选择植树公司”这一生活情境,将现实材料进行适度加工,引导学生互相争辩,使得“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在一种生活化、需求化的大背景中“应运而生”。

2.在预设时留足生成的空间,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生长点”。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组织探究性学习,对于实现数学三维目标有着明显的作用。在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成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钟老师在《简单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中,搭建了没有“框框”的“舞台”,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思维方式选择验证的方法,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3.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生成营造成良好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在各种各样的数学练习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精彩的生成,融为一体,它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具有可持续性与实效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少一些固定预设,多一些课堂生成,数学课堂将会闪耀着思想、精神、生命的光辉,走进一片灿烂的天空。“让孩子少一些包袱,多一份快乐”,同时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正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