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联赞泉州人
——朱熹三对楹联的解读

2016-05-30 11:04陈立献
对联 2016年5期
关键词:联语朱熹圣人

●陈立献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徽州婺源,南宋高宗建炎四 年(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1200年卒于建阳县考亭。黄干《朱子行状》载:朱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九考,立朝四十日”,为宋代理学大家、教育家。曾任秘阁修撰等官职。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创办书院、讲学和著述。如创办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兴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学50余年。著述有《朱子大全》。绍兴二十一年(1151)任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主簿,多次来泉州讲学,游览名山胜迹,留下不少诗联。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这是一副木制的楹联,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开元寺的天王殿。相传为南宋朱熹撰书,久佚。如今我们看到的是1938年现代高僧、著名书法家弘一法师补书。

上联是写实。泉州素有“闽南佛国”之称,这里民间是神佛不分。此地有多少佛呢?自西晋太康九年(288年)泉州建第一座佛寺“延福寺”(址在九日山下)以来,至南宋时城内城外,大大小小的寺庙宫观,数以百计。“佛国”不但过去是,而今太平盛世,亦毫无夸张之说。民间信仰诸神佛,林林总总上百种,祈求还愿,十分鼎盛,香火轰轰烈烈。

下联写泉州英才辈出,也赞泉州人胸怀开阔。泉州自唐欧阳詹至清朝末年科举废除约700年间,共出状元10人,进士2305人,人才辈出。说泉州“满街都是圣人”实不为过。朱熹在泉州府所属各县书院讲学,帮助创建许多书院,培养众多信徒。在泉完成《四书集注》《周易本义》。泉州是朱子学的发祥地。这里读书人多,受儒家道德教化的文明程度高。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圣人”,有两层意义;其一,《史记·礼书》:“圣人者,道之极也。”“圣人”,指品学修养、出类拔萃的人。泉州道德高尚、才高学博的人多;唐有欧阳詹。宋时,泉州人应试中举、“登龙门”者不少;而入阁为官、位居宰辅,高冠博带,经邦论道之才者,也不断涌现。北宋有三朝元老、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军火大家曾公亮;被朱熹赞为“始终一节,出入五朝”的宰相科学家苏颂;营造洛阳桥的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北宋政治改革家吕惠卿等等。其二,李贽《答耿司寇》信中这样阐释:“圣人不责人之必能,(圣人从来不要求人十全十美,什么都能做),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也许联语赞扬泉州人胸襟开阔,高视阔步,能宽容大度接纳四方人,不苛求人完美无缺。唐、五代泉州已成为外国商人云集之地,“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那时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已数以万计。

联语对泉州人评价极高。王充《论衡·艺增》:“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泉州人受圣贤的称赞,就更自尊自爱了。缅怀历史,可激励今天。联语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妙哉也矣!

朱熹题欧阳詹故居(在泉州市区西街甲第巷)联语:

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

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欧阳詹(756—800年)字行周,生于晋江潘湖(今池店),后随母到南安高盖山(诗山镇),最后定居泉州城西街甲第巷。“事业”:功业,成就。闽海,指福建。“气运”:气数和命运。上联褒扬欧阳詹为八闽大地的俊彦,是闽人开创入朝经邦治国之才的先河,为八闽士子扭转了气数和命运。欧阳詹是泉州历史上首位甲第进士、与韩愈同榜登科一甲第二名,任国子监四门学助教。44岁客死京都,韩愈为之写祭文《欧阳生哀辞》,宋代大文豪欧阳修为其作传。理学大家朱熹也为其故居(在泉州市区西街甲第巷)撰联,对欧阳詹的才华赞扬备至。

下联称赞欧阳詹的殿试文章文采斐然,是位出类拔萃的人才,使国家也为之觉得荣耀。“温陵”,泉州别名,唐已有之。“破天荒”,语出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书载:唐代时,荆州每年解送举人,赴京考进士,都考不中,当时,号为“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大中四年,荆州人刘悦考中了,人称“破天荒”。后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欧阳詹于唐贞元八年,“五试于礼部”,与韩愈等举子高中甲第进士,时称“龙虎榜”。欧阳詹跃登一甲第二名,成为泉州历史上开科进士、八闽首位甲第进士,是名符其实的“破天荒”。

泉州孔庙明伦堂旧联,相传朱熹撰。

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

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圣域,指孔孟儒家学说。“理学”亦称道学。宋明儒家哲学思想。汉儒(主要是古文经学派)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即解释古书中字、词、句的意义。宋儒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生命为主。“津梁”,渡口和桥梁。这里比喻用作引导的事物。“渊源”,本谓水源,也泛指事物的本源。陈笃彬、苏黎明合著的《泉州古代书院》说:南安“石井书院(杨林书院)是泉州最早创建的授徒讲学的书院之一”,“是古代泉州冠以书院名称的私人读书之所之一”。朱熹多次到此讲学。泉州的理学,是从石井书院开启的。

“邹鲁”,孟子生于邹国,孔子生于鲁国。旧时因用“邹鲁”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弦诵”,弦,弦歌;诵,诵读。古代学校读诗,有用琴瑟等弦乐器配合歌唱的,有只有口诵而不用乐器的,后即用“弦诵”称学校教学。“桐城”,五代后晋开运三年(928年),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扩建泉州城,环城及巷陌、路旁,遍植刺桐树。那时泉州海外贸易兴盛,阿拉伯商人来泉经商,见处处有刺桐树,便称之为“刺桐城”。外国人亦沿袭此称谓。后人省称“桐城”。联语赞颂古代泉州书院繁荣,文教兴盛,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民风向学。今日,泉州已荣膺东亚文化之都,盖“渊源有自来”矣。

猜你喜欢
联语朱熹圣人
春日
官场圣人范仲淹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官场圣人范仲淹
切瓜分客
“朱子深衣”与朱熹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