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陕西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竞合条件分析与路径选择

2016-05-30 01:37张金凤
邢台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竞合共生

张金凤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 721013)



基于共生理论的陕西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竞合条件分析与路径选择

张金凤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竞合共生成为陕西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交通便利、地理集中性强;文化趋同,形象相似度高;资源丰富,空间集聚性好;效益可观,客源稳定性优是关中五市休闲旅游产业竞合共生的条件。关中五市休闲旅游产业要实现竞合共生发展应从产业自创机会,实现自身超越;政府统筹引导,完成共生发展;旅游主体建议,启发集约生产;相关组织协调,做好科学规划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共生;竞合;休闲旅游产业;关中地区

一、共生理论与竞合理论的内涵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起初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于1879年提出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并指出寄生是一种共生,后经范明特(Feminism)、布克纳(Phototoxic)发展完善[1]。Ahmadjian和Paracer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生物体间出于生存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2]。共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构成,具体表现为六种关系,分别是寄生、互利共生、竞争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和无关共生。

竞合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取得竞争优势,行业之间有必要展开合作,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共生的目标是共生单元之间的共存共荣,但并不排除竞争,而是强调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3],由于共生所产生的“剩余”往往能够实现1+1>2或者“共赢”甚至“多赢”的效果。竞合模式是针对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而提出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the cooperation-competing model,简称C-C模式),并且他们指出了竞合模式的实施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或相似性、旅游者对区域的认知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活动条件[4]。

既然竞争共生能够在生物界立命,那么在相关产业领域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因而在学术界就诞生了竞争合作理论,它是一种新的行业发展理论,联合了若干企业的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可以实现规模效应、成本效应和创新效应。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面对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有必要开展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二、区域概况与旅游发展现状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省辖地级市,共54个县(市、区)。除宝鸡的凤县、太白两县和西安的周至县南麓基本属长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黄河流域,号称“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有古代文明的历史,也是现代文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接待人次从2010年的10443.52万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25149.9万人次,旅游收入也从2010年的666.44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795.68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力度加大,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然而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如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有效需求不足,基本上是各自为政,长期以来未形成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态势,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上升、效益欠佳、创新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

笔者将基于“共生”角度,从增强关中地区各个地理单元休闲旅游产业的吸引力着手,扭转和引导目前存在的不良竞争状态,实现区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合力效应,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模式,这是新世纪该区域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大西安国际旅游区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基于“共生”的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竞合模式条件分析

1.交通便利,地理集中性强

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5-6]。陕西是我国西部的重要省份,而关中又是陕西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关中地处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带,平均海拔低,东西长300公里,面积5.55万平方公里,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性特征。咸阳机场架起了空中旅游廊道,舒适便捷的城际高铁大大降低了城际旅游的时间成本,“三纵四横五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让陕西挺起了纵贯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经济区域的“铁脊梁”。陕蒙高速为以榆林为核心的能源经济圈疏通了北上道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成为沟通黄河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圈的交通枢纽;西汉高速将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连接起来;靖边至吴堡高速实现了陕西与东部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十三五”后,陕西将最终形成“2637”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其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具备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承接国际与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

2.文化趋同,形象相似度高

陕西方言由陕南话、陕北话和关中话三部分构成,关中方言又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宝鸡和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都、渭南、铜川)。然而,由于陕西的地理特点是东西短,南北长,关中方言差别较小。此外,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从上古时代的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的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乃是华夏源脉所在地,是典型的同根文化区,这种市场形象长期已经根植于民众心目中,区域市场形象趋同。

3.资源丰富,空间集聚性好

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旺盛,关中地区旅游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发出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优、吸引力强的精品绝品旅游产品,截止2014年底国家级5A级景区五家,分别是西安的兵马俑、华清池和大唐芙蓉园,宝鸡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和渭南的华山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29家,3A级景区71家,2A级景区34家,1A级景区1家,从数量上来讲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资源类型丰富,基本上每个地理区域都分布着类别繁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旅游者只要涉足关中地区,就有赏不完的美景,吃不全的美食。因此,关中五市旅游资源富集性极好,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4.效益可观,客源稳定性优

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富,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7]。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行业自觉意识的增强,关中五市都在着力于加快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也取得了预期的成果,近五年无论是旅游接待人次还是旅游综合收入都是稳中有升,且发展势头强劲,预示着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非常稳定,经济效益可观(见表1和表2)。

表1 2010-2014关中五市旅游接待人次 单位:万人次

表2 2010-2014年关中五市旅游总收入 单位:亿元

四、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共生竞合模式的路径选择

1.产业自创机会,实现自身超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业活动单位不再坚持进行你死我活的竞争而选择合作双赢特别是竞争力不强的企业更应该通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来努力创造合作共生条件,寻求合作共生机会,实现自身超越。对此旅游产业活动单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树立合作共生的观念。旅游产业要想实现合作共生,必先转变竞争观念,放弃非你即我的竞争思想,建立起在合作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竞合共生理念。现代市场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意味着竞争压力巨大,为了对抗竞争,采取建立合作共生关系可以有效对抗压力。因此,客观条件要求旅游产业单位要努力培养共生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抓起,一是危机意识的培养,二是示范效应的推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这样才有建立共生关系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培养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来源,只有企业拥有着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超群的创新能力时,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才会获得其他企业的青睐。因此,任何休闲旅游产业单元都应具有自身的发展潜力。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学习型组织,组建创新型团队,培育创新型环境。

第三,积极主动加强产业链条联系。在竞争的环境压力下,产业单元必须加强联系,相互了解,增强信任,才有合作的基础,当交往实现常态化,则合作共生关系就得以建立。对此可选择主动寻找可合作对象、主动出击、主动让步、主动维护等策略。

2.政府统筹引导,完成共生发展

政府的政策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方向,决定了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空间。政府应该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健全体制,引导大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政府可以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空间环境和制度环境;其次搭建好各种信息沟通平台,如信息发布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第三培育好优势产业,实现带动效应;最后扮演好介绍人、联络人、调停人等角色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3.旅游主体建议,启发集约生产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活动的真正参与者与体验者,也是最终消费者。游客在旅游结束总会有一些感受,有的感受是对旅游客体的正面评价,有的是负面评价。作为产业单位,应该努力收集旅游主体的意见与建议,改进旅游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各种因素,学习所长,改进所短,根据市场需求决定供给产品的类别。在旅游同质化趋势背景下,旅游产业主体尤其是弱小群体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则是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区域旅游供给情况,不仅要提供有特色质量上乘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深度开发,以实现旅游产品效用最大化。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市场风险及投资风险,实现技术改造与升级,旅游产业单位应该实现集约化生产方式,分别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有选择地实现行业协作,并通过正式的协约指挥、控制协调生产,有效实现分工与合作,提高整体效益。

4.相关组织协调,做好科学规划

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相关各要素的协调,由于旅游业及各要素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必须应对变化的客观现实并不断调整规划以适应现实[8]。科学规划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价值颇大,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不可孤立地进行,需要与各种等级的区域体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者彭华就提倡“旅游无限化”,不能把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市场、发展空间、旅游产业等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而是要“跳出旅游规划旅游”、“跳出区域规划区域”[9]。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整个行业利润可能会迅速萎缩,为了整个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中间组织起到企业间的协调作用,如旅游协会、旅行社协会、饭店协会、旅游规划协会等,尤其是旅游规划协会,它可以为企业架起沟通桥梁,建立交流平台,参与企业可以共享行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为自身参与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是区域旅游规划科学化的保证。此外,利用这些中间组织建立一些行业自律规则,在这种共同制度框架下,在共享资源过程中实现合作共生。

参考文献: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J].改革1998,(02):101-105

[2]Ahmadjian V. and S. Paracer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 Hanover&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6.

[3]朱德亮,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贵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民族旅游研究.2012,(04):185-192

[4]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08):29-33

[5]Chew,J. Transport and tourism in the year 2000.Tourism Management[J]. 1987,8(2):83-85.

[6]Lamb,B.,&Davison,S.Tourismandtransportationin Ontario,Canada,In Harrison,L.,& Husbands,W.,(eds.),Practicing Responsible Tourism: Case Studies in Tourism Planning,Policy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1996:261-176.[]Page,S. J.,Transport for Tourism.London: Routledge.1994.

[7]吴必虎,李坚诚.中国客源市场研究的几个问题[M].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北京:地址出版社.1998.98-101,104.

[8]Kaiser,Jr. C.,& Helber.L.E.,Tourism Panning and Development[M]. Boston: VBI Publishing Company.1978.

[9]彭华.旅游规划研究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1,16(2):11-13.

[作者简介]张金凤(1978-),女,宁夏中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共生理论”的陕西关中地区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JK1023;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计划研究项目:关陇地区低碳旅游发展模式探讨.项目编号:ZK1091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6)02-0089-03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竞合共生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竞合之道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