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科学发声方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作用

2016-05-30 15:30刘瑾怡
音乐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唱声乐

刘瑾怡

内容提要

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是声乐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美声科学发声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旨在完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指导实践教学。

关键词

美声唱法面罩共鸣民族声乐声乐教学

声乐课是音乐教育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用于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为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声乐基础。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主要讲授科学的发声方法及教学实践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授课形式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灵活多变,它要求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学工作,在我国当前声乐教学工作中,美声唱法是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加大,传统的声乐教学难以满足教育需要。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工作时有必要借鉴美声科学唱法。

1.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始于艺术之都意大利,兴盛于欧洲,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美声原意指优美的演唱,我国通常将通过这种形式学习演唱的方法称为美声唱法。早期美声唱法与现在所说的有很大区别,意大利早期用白声进行歌唱,女声和男声唱法不同,分别为童声高音和假声,由于这种声音不用噪音歌唱,身体其它部位才是演唱的真正着力点,听起来的感觉是高、纯、白。这种声音演唱地点一般是在教堂,曲子只有一个声部,对演唱者要求较高,自然和谐是这种音乐的特点。美声发展到14世纪,出现与不同音乐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民歌、牧歌和酒歌等世俗音乐的吸收上,在冲破教会桎梏的同时产生了和声。随着歌剧音乐艺术的产生,出现了宣叙调和咏叹调,这就颠覆了以往的白声演唱,要求歌唱者演唱效果达到雄浑嘹亮,并且具有穿透力,现代意义上的美声唱法即要求有此种演唱效果,可以说美声唱法是随着歌剧的发展产生的。优美、圆润、轻松自如是生美声唱法的特点,那个时期完美表现美声唱法特点的大师有亨德尔和乔尔达尼等,他们创作歌曲时大多采用古咏叹调,而且歌曲都含有一定的进步思想,可以说他们是古老美声演唱的典范,现在的美声唱法就是在其艺术基础之上兴起的。

所有音的统一、连贯是美声唱法的特点,美声唱法并没有太多理论性知识,现在所讲的美声知识和教学模式大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由于美声学派禁止改动乐谱,因此良好乐感和演唱技巧是优秀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连唱是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也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例如滑音的演唱,如果采用方法不对,就会导致美感大大降低,因此在进行美声唱法时必须保证所有声音高度一致,每个嗓音都尽可能的达到最高点。演唱表现歌曲内容,吐字清晰,音位准确,各个器官共鸣是完美的美声唱法标准科学唱法通过对气息的巧妙控制,运用喉头和共鸣腔体发音,美声唱法有固定的演唱原则和训练方法。首先,美声唱法要求呼吸准确。要演唱好歌曲首先就应控制好呼吸,使呼吸随着声音变化,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演唱时对呼吸控制自如。一般进行歌曲演唱时,必须全身放松,用鼻子吸气,将气息吸至身体深处,声音应当出现在舌面上边,这样就能产生面罩共鸣效果。用这种方法唱高音,会唱出“头声”效果,声音洪亮充实;其次,要求依靠器官振动发声。喉头位置、呼吸效果和共鸣腔体状态是影响嗓音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歌唱时应尽量稳定喉型,保证气息通畅,才能唱出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再次,运用共鸣使各个声区统一规范。共鸣腔体的运用,可以对各个音域实行修饰完善,使上下声区不断地完善并统一,这样演唱出的声音极具圆润、宽广的效果;最后,美声唱法要求在进行歌曲演唱时保证吐字清晰、乐句连贯,唱出歌曲的完整内容,美声唱法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

2.美声唱法发声原理及特点

人的嗓音是由即气息和声带共同作用产生的,乐器发声必须具备三要素:动力、振动器、共鸣腔,对语言的运用是人的歌唱与乐器发声的重要区别。声带被气息冲击发生振动,经共鸣腔体扩大,加上特定语言就是演唱歌曲的过程,自然圆润的声音是发声各部位完美配合的结果。圆润饱满是高位声音的特点,气息浅、声音窄是低位声音的特点。想要获得好的声音必须保证声音效果的高位集中。只有集中的声音才能带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3.如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美声唱法

歌唱艺术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地区不同人们的文化差异性也很大,但是声乐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必定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不论什么样的唱法,想要获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使各个发声器官有效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借鉴美声唱法,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其次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乐感,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3.1正确运用混声

人在自然状态下,唱歌大多运用“真声”,运用真声进行演唱时,声带处于闭合状态,通过整体振动发出宽洪明亮的声音。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本嗓”进行歌唱,本嗓一般用于戏剧的演唱。在音乐学院新生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唱出的声音音域狭窄,效果不好,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都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传授适合他们的真声与假声结合方法。一般来说,真假声结合都离不开咽壁,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咽壁力量,使“真声”处于较高的位置,而后混入假声,产生的混音效果最好,发出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因此必须传授学生正确的混声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对他们的音域起到扩展作用。还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学习基础。

3.2正确运用共鸣

声区和换声是声乐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如何正确运用共鸣。高、混、低声区是音域的三个部分,不同的共鸣和声带振动方式其划分声区的重要标准。科学的发声要求就是使各个共鸣腔体产生共振,传授学生正确运用共鸣可以通过培养他们在歌唱中的混合音色和混合共鸣意识,这些意识增强了,学生就能针对不同声区运用合适的声色,避免在换声过程中出现痕迹。

3.3正确运用歌唱语言

语言和音乐是歌唱的两个重要部分,歌唱中的吐字清晰自然.不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在声乐教学中不能仅重视声音教学。还应教授学生在歌唱过程清晰吐字的正确方法。以音乐的形式表达歌词中蕴含的感情是歌唱的主要目的,歌唱的实质是将语言艺术化。因此歌唱有其特性,歌唱首先要求发音准确。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语言问题应具体做到以下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歌词理解能力。有学生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显得呆板,目无表情,就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歌词中蕴含的感情,因此教师在进行声乐讲解时,应将乐曲写作的文化背景和写作人的情感一并讲解出来。同时应当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看,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歌词理解能力,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歌词中蕴含的感情,才能歌唱时做到声动、形象、富有感情;其次,必须训练学生语言基本功,歌唱最重要的就是咬字,因此学生必须对语言音节有足够的认识,掌握语言的声母、韵母和音调,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声韵着力点,在歌唱时达到整个字音的协调;最后,应当注意教会学生语调和曲调的结合技巧,并且做到使用语言规范化,如让学生朗诵歌词等。只有解决学生的歌唱语言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在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中,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不能全盘照搬,应当根据声乐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借鉴.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歌唱能力是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最终目的,在借鉴过程中应当遵守歌唱发声规律。在借鉴国外优秀发声方法时,应当保留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优秀经验。

结语

完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借鉴美声科学发声方法,要求在民族声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民族声乐教师要深入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去,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传授他们科学的发声方法,树立正确的发声理念,提升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乐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们的歌唱能力及其在社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美声科学发声方法同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因材施教。只有不断借鉴先进声乐学习方法,不断创新民族声乐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声乐人才。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歌唱声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歌唱十月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