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文化名城需要文化风骨与书香传承

2016-05-30 10:48肖心月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8期
关键词:风骨扬州历史

肖心月

阮仪三,2016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2003年所做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8年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大运河保护与研究”项目获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委员会杰出贡献奖。

记者:

阮教授,您好!您的祖籍是扬州,我们知道您非常关心扬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而且您曾经提出过“扬州应该成为首屈一指的文化城市”,那么您理想中的文化城市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评判呢?

阮仪三:

我认为对于文化城市,首先应观察它整体的外表的物质形态,在物质形态上要能呈现出泱泱大国、悠悠文明的特色。扬州就具有这样的特色。扬州是千年的古城,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扬州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利用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说城墙,这几年很多城市把已经毁掉的城墙重新修建起来,但基本都是在遗址残迹上造假,既浪费大量的人民财产,又给人民造成一种误导。这一点扬州就做得比较好,东门西门北门,都是原样留存,而且经过必要的修整,这种留存非常珍贵,它具有世界遗产的价值,让人们看到原来的历史风貌,这种重要的教育价值是无可取代的。在古建筑的修整上,扬州也是原样原修,主城范围内没有太多高层的建筑,没有把马路拓得太宽,基本上留存了完整的老城区。在这里还能看到历史文化的风貌,接触到历史文化的氛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方向。瘦西湖也很好地留存了明清以来的历史风光,湖的周围没有现代的建筑物和设施,没有电视塔、高压电线等工程痕迹。当年乾隆皇帝看到的风景,我们现在也能看得到,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

另一方面,要看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这几年,扬州古城里面出现了很多老百姓自发搭建的仿古园林、仿古住宅。老百姓非常热衷于扬州的传统建筑,这反映了扬州人的一种文化风骨。这是我特别欣赏的。这种文化风骨是内在的,它体现了扬州人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由衷的热爱。

这种内在的人文素养,外表的物质形态,从内而外,就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反映。习主席最近提出要“留住乡愁”,这个“乡”就是物质环境,有了“乡”然后才有“愁”,物质环境会引发你很多的思考,两者都留住了,乡愁就留住了,两者相辅相成。

记者:

正如您所说,扬州城市的样貌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文化记忆,那么您认为扬州人对传统文化由衷的热爱,以及这种内在的文化风骨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阮仪三:

一方面来自于老扬州人内心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扬州这座老城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没有湮灭掉。比如说我们阮家,起名字就有讲究,老祖宗给我们定好了,“恩传三锡,家衍千名……”我们就要按照这个字辈取名。每家每户取名字都有这样的传统,其中的辈分关系很清楚,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很清楚的、很重要的社会关系网络,这就是中华的礼仪和尊卑的传统文化。

再比如,老的街巷,人们生活在其中,就形成了一种老的社区邻里关系。老扬州的街巷体系,以井为场,从何园到小盘谷,不走大路走小路,七八个弯,每一弯就是一个井场,就有一口井,每一井必有水,很多居民用这个水洗东西,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家长里短,这个地方就是人们交流交往的地方,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所在。这种历史环境很好地保留着,这座老城的非物质文化就依附在上面了,这些非物质文化留住的就是我们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再比如说我们的家祠,每年都要去祭拜,这个祭拜看起来是个形式,实际上,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络了起来。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对祖先的尊重,就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天地的敬畏。这种历史的传承,在家祠里体现得最清楚,家祠里有家训、家谱、家规。我们阮家盖家祠的时候,就会回忆阮元对国家的重大贡献,对文化的重大贡献,在这种家规家约的控制下,我们阮家的子弟绝对不会出现不肖子孙,这样的家族肯定是兴旺的。

这种文化的反映好像是内在的,但是它很快会从外在上反映出来,这种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反映相辅相成,从而组成了涵养丰富的城市,这座城市也必然是具有文化素养的,悠悠古城、泱泱大国就会千年不变。扬州经过几次屠城,很快又发展起来了,文化始终没断过,就是因为我们重要的文化风骨在。而有些城市,在新建的过程当中,把原来的文化全部撇开,用新东西来造假的历史风貌,这反映出文化水平的低下,反映出对历史文化缺乏认知和尊重。

记者:

这种文化古城的外在特色、文化风貌要如何突显出来,如何保存呢?

阮仪三:

对于扬州这种美好城市的特色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它的价值,然后要采取恰当的保护方法,要在用的过程中发挥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保住它。另一点是需要传承,在新城市建设中要有传统特色、历史风貌的体现,城市与城市之间要不一样。那么怎样反映出城市自身的特色内涵,内涵与外观怎样很好地结合?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很好地发扬城市自身的文化风骨。

扬州做得是比较好的,但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历史上扬州的园林比苏州多,清代以后,扬州逐步败落了,但是老百姓还是喜欢摆弄花草,摆弄亭台楼阁,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把这种精神发扬,让它蔚然成风,政府也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支持,这样的话,扬州城市的特色就可以重新焕发出来,文化城市的风貌就自然而然地显现了。

记者:

扬州既是千年古城,又是书香城市,您认为书香城市和文化城市,在概念上有什么样的关系?

阮仪三:

我们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且书是传递信息和知识,丰富涵养的一个重要物质形态,所以说书香浓了,这个城市必然繁荣,城市的教化水平必然提高。人的教育靠什么?书是重要的媒介。虽然我们现在有最先进的网络,有各种声像的艺术,但是书本身作为几千年来传递重要信息的手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任何其他媒介所不能代替的,它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城市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写书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书的重要性就在于,书上记录下来了,就有根有据了,书都没有,光靠口传,传着传着就没有了,而且会变掉。白纸黑字留在那里,千年不会变,这点很重要。

有很多地方上的文化人,他们写一些相当于地方志的东西,我非常欣赏。因为这种东西,正史上是不记载的,但是这种看来好像是非正式的小笔记,却非常重要。它记录了城市的一些典故,是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建筑是形而下的记忆,书是形而上的,这两者相辅相成,如果缺失是令人惋惜的。

我在扬州有一个舅舅,今年大概88岁了吧,是老城建局局长。他对老扬州的东西非常熟悉,是扬州的“活字典”,他告诉我很多扬州的典故。他说当时扬州东门、西门的城门口有一对石雕,像生殖崇拜,这个石雕一边是阳的,一边是阴的,它起什么样的作用。很多这样的文化我并不了解。还有当时平山堂后面的鉴真和尚纪念堂就是他亲手盖起来的,按梁思成先生设计的图纸,梁先生亲自来扬州指导,这个历史过程藏着很多的典故。我跟他说:这些故事在你脑子里,你要不传下去就没了。我想这种装着精彩故事的老先生们,扬州还有几十个几百个,整个江苏更多。

记者: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这样一个“活字典”,这样一种“活文化”,其价值难以估量。您认为怎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这种历史遗存的活资源?

阮仪三:

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对群众进行教育疏导,要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古典建筑这些历史文化的价值,我希望政府或者媒体能够主动地来做这些“活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工作,系统地搜集整理,把这些非常好的“活文化”作为全民阅读的材料,这样才能让这些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很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风骨扬州历史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扬州的秋日
直言才见真风骨
新历史
下扬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