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稀有剧种(五)

2016-05-30 10:48陈音璇
音乐生活 2016年6期
关键词:弋阳腔傩戏安顺

陈音璇

明洪武十四年,成祖朱元璋为了平定云南粱王的叛乱,派遣三十万大军南下征战,史称“调北征南”。战乱平息后,为巩固西南各地的安宁,这几十万大军便以贵州安顺为中心,就地扎营屯兵、立寨建村,同时,军队的家属也逐渐从中原、江南等地移民至此,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他们战时用兵、闲时务农,慢慢在西南少数民族边陲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汉族“屯堡文化”,也在600多年后的今天,遗存了许多旧时中原、江淮地区的汉文化传统,“地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地戏,也称“跳神”,是汉族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因为演出常在野外空地进行,没有专门的舞台搭建,因而称为“地戏”,主要流行于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中心及市属的平坝、普定、镇宁等,以及邻近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地。一般情况下,地戏每年演出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祈求吉祥,一次是农历七月祈求丰收,演出以村寨为单位,一个村寨唱一本大戏,称为一堂戏,少数的大村寨唱二至三堂戏。

地戏的剧目没有文戏,都是武戏,以历朝历代的历史故事为主,剧目内容多为战争故事,演出时常带有武戏打斗。例如描写商代故事的《封神》,三国故事的《三国》,唐代故事的《薛刚反唐》《隋唐》《反山东》《四下南唐》,宋代故事的《私下河东》《杨家将》等。其中又以唐宋故事的数量最多。据《安顺续修府》:所跳材料,系取自东周列国者,便名日跳《列国》,系取自封神演义者,便名曰跳《封神》……皆以其材料而日其名。由于地戏的剧目常以历史为线索,民间艺人称之为“戏叙史册”,当地百姓在剧目内容的选择中也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他们说“岳传不演风波亭,三国不演走麦城,为的是纪念英雄”。

关于地戏的音乐,主流观点认为是来自弋阳腔,可能由当时屯兵迁徙的江西地区移民带来,而地戏音乐的表演形式确实与弋阳腔有着些许共同之处。首先,地戏的表演为徒歌形式。即由演员千唱,伴奏乐器仅为一锣一鼓,无丝竹乐器,其中鼓是核心,鼓点的变化与剧情发展息息相关,与弋阳腔“不拖丝竹、锣鼓助节”的特点相同;其次,地戏的演唱中有着大量与弋阳腔相同的帮腔形式,对烘托剧情、塑造人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剧目上来看,弋阳腔也多演出战争故事的武戏。因此,有学者研究认为安顺地戏与江西弋阳腔一脉相承,地戏中徒歌、帮腔、滚调等形式都具有鲜明的弋阳腔特色,安顺地戏是弋阳腔广为传播和流变之结果。

安顺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开箱”“请神”“顶神”“扫开场”“跳神”“扫收场”“封箱”等组成,其中,“开箱”“扫开场”“跳神”与“扫收场”是四道必要程序,“跳神”是正式演出(又分为“设朝”“下战表”“出兵”“回朝”),其余几个部分则带有驱邪纳吉的祭祀意义,具有傩仪的形态。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安顺地戏与傩戏,尤其是军傩有着渊源关系。

在祭祀性的仪式之外,地戏表演时所佩戴的面具——“脸子”,也与傩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傩戏中,面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戏中,“脸子”也是如此,所有演员都必须戴上面具“脸子”进行演出。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地戏脸子一般由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由面孔、帽盔、耳翅三部分组成,其中面孔和帽盔是由一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在面相上分为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但脸子的佩戴与一般傩戏面具的佩戴稍有不同,地戏脸子内会有一层纱先将头包住,再将脸子顶在额头之上,演出时会露出嘴巴,便于在空旷的地方使声音传得更远。也便于武打。一堂戏的人物一般有几十个,对应的脸子也就有几十面,旧时雕刻一堂戏的脸子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这就决定了一个村寨只能长期、乃至几辈人总演一出戏,以及一些不重要角色的脸子可以互换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脸子对于地戏而言,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演道具,更具有神的象征意义,不仅在当地有专门的人来雕刻脸子,而且在非演出期间,脸子必须好好封存在木箱内,演出前,木箱必须由人从神庙或家中抬出,经过庄严的祭拜仪式开箱,方可使用。

2006年,安顺地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和众多传统艺术一样,地戏受到了当代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但这几年的正月里,依然有那么几个村子依旧拜着神明、跳着地戏,继续延续着600年来代代相传的生活,而这生活,就是我们的传统。

猜你喜欢
弋阳腔傩戏安顺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劫后华夏再杨帆(弋阳腔)
清代戏曲理论批评视野中的“弋阳腔”
弋阳腔
寻味贵州——安顺
江西省弋阳县弋阳腔初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