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岸边说六朝

2016-05-30 10:48杨民仆
阅读(书香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王导陆机东吴

杨民仆

东晋的第一任皇帝是司马睿,按照常理来说,他是司马氏的后人,但他的身世却是流言满天飞,后代正经的学者都喜欢聊聊这种八卦新闻。

司马睿传说

不是皇族血脉

曹魏时期,有一本谶书叫《玄石图》,也就是记载各种预言的书,风靡一时,上面有一句是“牛继马后”。

司马懿当时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后来他做到太傅,杀掉曹爽后,掌握了曹魏最高权力,已经想改朝换代。人在做大事前,对风吹草动特别敏感,认为上天在暗示什么。突然有一天想到了这个预言。

他手下有个将领叫牛金,为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司马懿疑虑重重:难道牛金也像我一样,将来会发动政变,他的后人要取代司马氏。司马懿越想越怕,宁可枉杀三千,不可漏掉一个。他派人请牛金赴宴,酒里下了毒。牛金一向忠心耿耿,文化程度不高,也许就没读过这本破书,毫无疑心地喝了下去,稀里糊涂地送了性命。

司马懿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以为他的后代可以高枕无忧地坐稳江山。哪知道世事变幻莫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他的老婆是夏侯氏。王府内有一个姓牛的小吏,夏侯氏和他好上了,还怀孕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司马睿。司马觐始终认为是自己的,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牛氏的后人司马睿继承了司马氏的江山,又应了“牛继马后”的预言。后人戏谑称司马睿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贽,就称东晋为“南朝晋牛氏”,而不称司马氏。

司马睿与诸葛氏有关系

当然这带有一点传说。但司马睿与诸葛氏有关系,则是可以搬上台面说的事。也就是说,司马睿如果算起来,和诸葛亮还是亲戚。

三国时期,诸葛氏在三家都有做官的,诸葛亮在蜀汉,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堂弟诸葛诞在魏国。故事就发生在诸葛诞身上,他做到了镇东大将军,相当于扬州军区司令的职位。

后来他背叛魏国,投降东吴。司马昭迅速出兵,灭了诸葛诞,诛灭三族,但留下了他的女儿。为什么留下她呢?因为她是司马懿的亲儿媳妇,司马懿儿子琅琊王司马伷的妃子。

诸葛妃和司马伷生下了三个儿子,长子叫司马瑾,又名诸葛觐,这个“瑾”字有讲究,因为祖上有个“诸葛瑾”大名鼎鼎。司马瑾的字叫“思祖”。可见这个母亲明显的心思,通过给儿子取名字的方式,寄托对娘家的思念和哀悼。

司马觐的儿子就是司马睿。诸葛妃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她的孙子做到了皇帝,司马睿也就是诸葛亮的重孙辈,也是世事难料啊。

北方根本看不起南人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南方正式称帝,史称东晋。但实际上,司马睿在公元307年就到了江南,为什么11年后才称帝呢?因为他到江南后并不顺利,可以说是一路荆棘,曲折艰辛。

司马睿被司马越派到南方来时,职务是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相当于扬州南片最高的军事长官,地位显赫。然而让他尴尬的是,迎接他的,没有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地方上的豪强对他视而不见,不要说摆欢迎宴会了,上门打招呼的都没有。司马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和失落。

原来在西晋灭吴后,晋武帝担心江东子弟卷土重来,把南方士族基本都打入到冷宫,出来做官的也安排到清冷衙门。南方的大族包括吴郡(今苏州)的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义兴(今江苏宜兴)周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虞氏、贺氏等,像坐着滑滑梯一样,从高空陡降到平地,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含恨在心。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后来西晋政府也觉得南北裂痕太重,做得过分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双方试探性地握手言和,让东吴大族到北方做官。吴人心理也在悄悄变化,男儿终究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于是部分吴人开始去洛阳,比如东吴“带头大哥”陆机、陆云曾隐居家乡10多年,此时也和顾荣等人北上进入仕途。

万万没料到,北方望族根本看不起他们。

陆机拜见太原王济时,王济指着北方的特产羊酪说:“你们江东有这样的好东西吗?”

陸机不假思索,回答说:“我们那里的莼菜羹,就算不加盐,已比这个好吃!”

陆机、潘岳都是大才子,合称“潘江陆海”,还是“二十四友”俱乐部的成员。一次聚会,陆机看到潘岳来了,起身就要走,潘岳见这个南人丝毫不给他面子,大怒,说:“清风到了,尘土飞扬!”

陆机随口就答:“众鸟相聚,凤凰远飞!”

两个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这里有一个背景。在东吴末年著名的西陵大战中,陆机的父亲陆抗击败了北方三路大军,最西边的一路军是杨肇指挥的,杨肇兵败后被贬为庶人。杨肇就是潘岳的老丈人。

南人也不愿和北方合作

南人在北方受尽侮辱,最多做一些秘书这样的文字工作,核心部门的实权职位几乎没有一个南人。朝廷抛出的橄榄枝在南人眼中渐渐枯黄,没有了诱惑力。后来“八王之乱”,北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南人也趁机南归。等到陆机、陆云被杀,天下喊冤,南人更是不肯北上,绝望的心如冷冷的长江之水,隔成两地,誓不相见。

因此,北方尘土四起、兵荒马乱的时候,南方大族喜上心头,不仅袖手旁观,还守着自己的巨大庄园,豢养佃客家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们采取的是类似于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因此司马睿来到南方一个多月,当地士族、百姓视而不见。司马睿面子实在挂不住,正当他愁眉不展、苦闷无助之时,一个人挺身而出,帮他解围,那就是王导。

王导策划了一出戏,

让司马睿一举成名

在司马睿的创业初期,王导就类似于他的诸葛亮。他通过一次精心的策划和炒作,让默默无闻的司马睿一举成名,亮瞎了江南大族的眼睛。然后稳扎稳打,不时传出一个劲爆消息,终于让司马睿从小角色成超级巨星,一跃成为江南的形象代言人。

“八王之乱”时,琅琊王司马睿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犹豫彷徨,王导的手就在南方画了一个圈。描绘出未来蓝图:劈开生死路、跳出是非地,依凭长江天险,积蓄力量,相时而动。

司马睿立即向朝廷打报告,请求调动工作岗位。司马越视他为心腹,也想在南方找块根据地,为北方失守留条后路,就任他为扬州南片最高长官。公元307年,两人漂泊过江,王导担任司马睿的大秘书长,一生不离不弃。

看着江南人冷如冰霜,王导是很清楚的:双方曾有太多的风雨,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在心里。眼下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往事不要再提,让明天好好继续。

王导有个堂兄叫王敦,司马越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属于地方实力派。他到建邺时,王导说:琅琊王有仁义有德行,但声望还不够,你现在手上有军队,名气也大,应该帮帮琅琊王。

王敦一向信服王导,点头同意了,并且带信给王家的兄弟们,一起支持司马睿。

为了使南方大族认识这个大领导,王导想出一个点子。

每年三月,民间流行“修禊”活动,就是这一天,城里的男女老少一起走出家门,参加消灾祈福的仪式,诗人们聚在一起饮酒游乐。王导让司马睿坐着豪华的轿子,下面的人全副仪仗,队伍整齐威严。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还是被气势压倒,悄悄地跟在后面看。

王敦、王导等北方的名士都骑马跟随,一脸恭敬。纪瞻、顾荣大吃一惊,因为王家天下闻名,看到这几个大腕对司马睿这么推崇,搞不清楚是什么大人物,相继在路边施礼拜迎。

南方有三个

领头人物

纪瞻是南方“太子党”出身,祖父纪亮,在东吴做到尚书令,类似于宰相一级的高官。年輕的时候就以正直出名,东吴灭亡后,西晋也让他出来做官,他没有应召。

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的孙子,孙权末年,顾雍两个孙子顾谭、顾承被流放至死,顾家遭到沉重打击。但顾雍有个儿子叫顾裕,从小体弱多病,大家都以为他活不长。没想到他很长寿,而且还生了个有出息的儿子顾荣,命运谁能说得清呢。

顾荣从小天资聪敏,他曾和陆机、陆云兄弟一起进入洛阳,号为“三俊”。“八王之乱”时,他比“二陆”聪明,天天喝得大醉,从来不理公事,所以一批批的人在身边倒下,他却安然无恙。后来他看到屠刀每天在眼前挥来挥去,也毛骨悚然,趁乱逃回吴国。有一个叫陈敏的人在南方叛乱,想到顾荣名气大,任命他为右将军、丹杨内史。顾荣看陈敏不成气候,起兵叛变。

陈敏被杀后,西晋朝廷任命他为侍中,让他和纪瞻一同前往洛阳,两人到了徐州后听说北方愈来愈乱,迟疑不进。司马越写信给徐州刺史裴盾,说顾荣、纪瞻如果观望,就地处决。两人听到消息后大为恐惧,一夜狂奔三百里,逃回吴郡。

当时南方还有个名人叫贺循。贺循也是“官二代”,父亲贺邵在孙皓时做到中书令。但是孙皓乱杀人,贺邵没有幸免,全家遭到流放。一直到吴灭亡后,贺循才返回家乡。贺循为人正派,举止严格遵守礼仪,又懂得谦让,所以名望相当高。

他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淡泊名利。他也曾在洛阳做官,但“八王之乱”初期,就说身体不好,潜回老家。江南发生多起叛乱,他参与平叛,但一到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就闭门不出。陈敏叛乱时,请他做官,他说脚有病,手不能握笔,还披头散发,全身赤祼到处跑。陈敏看他疯了,无可奈何。

王导就对司马睿说:顾荣、贺循在南方威望最高,只要争得他们支持,别人自然就肯来了。

司马睿就派王导去请他们来做官,王导恭敬备至,N顾茅庐。南方的三个领头人物终于出山。

贺偱开始称病不入朝,司马睿任他为中书令等官职,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后来他仅接受太常这个职务,太常是主持礼仪的官,在古代也非常重要。

纪瞻被任为军咨祭酒,类似于军事参谋长。司马睿每次到他家,都和他同乘一辆车。后来又加封扬威将军,都督京口、芜湖诸军事。

顾荣被任为散骑常侍,这个职位是皇帝身边的侍从。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或者顾问,专门向皇帝提建议的。顾荣又上书推荐了许多南方的人才,司马睿很宽容,只要顾荣推荐的,全部录用。

从此江浙一带的名门士族大多归附,开始认司马睿为“老大”,相互依靠,君臣名分确立。

王导是最大的功臣,相传他的幕府建在长江边南岸的山麓,这座山脉就定名为幕府山。幕府山长约5.5公里,宽约800米,主峰70米。山峦延绵起伏,滔滔江水从山下奔腾向前。也有人认为东吴时已有此山名。

清代乾隆曾写了一首诗《望幕府山有咏》:“过江见幕此山头,对泣曾经薄楚囚。可惜茂宏言固正,究何尝克复神州。”“茂宏”就是王导的字,就是看到此山想到王导,但讽刺他没有能光复中原。

王导为什么没有北伐中原呢?是因为他一直忙着安抚南方大族。但这里有个疑问:南北方裂痕那么重,难道仅凭一次演戏就能让双方化敌为友、携手合作?

其实现实要远远复杂得多。有个大族与司马氏合合分分的经历,可以看出南方势力选择司马睿背后的深刻原因。

那就是周家,代表人物叫周玘,这个名字可能陌生。但他的父亲大名鼎鼎,叫周处。

(摘自《扬子晚报》)

猜你喜欢
王导陆机东吴
东吴·名家
黄耳传书
发脾气也分境界
东吴为何没有五虎将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
未来面临的挑战:语言学与中国——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空洞无物
脾气啥时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