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江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期刊及其影响

2016-05-30 10:48薛志清张海洋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江苏马克思主义期刊

薛志清 张海洋

摘 要:以五四运动前后,即1919年—1922年期间在江苏出版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刊物报道为文本,考察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内容和区域特点。以《少年世界》《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妇女评论》等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报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更侧重于介绍与中国实践相联系的内容,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界、社会界的影响力,展开了在政治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并开始形成了江苏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關键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 江苏;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008-05

报刊作为近代传媒的重要工具,不仅促使了文化的发扬,而且对传播新知识与介绍新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民智的开启、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近20年来,国内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成果硕果累累,特别是近年来在早期传播的区域研究有所突破。但遗憾的是,江苏由于临近上海,又加上早期中共党组织与上海行政管辖的交叉,使得江苏区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状况被忽略。江苏是极富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大省,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传播。随着新思潮的传播,在江苏宣传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的发行量不断增加。在进步刊物的影响下,江苏各地纷纷创办了新的刊物。五四之前期刊的编辑内容偏重于文体改革和思想讨论;五四之后,随着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蓬勃兴起,期刊的内容偏重于介绍新思想、探索改造社会为宗旨,从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对这些刊物的历史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在江苏早期传播的表现,同时,研究其历史贡献,也对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现实借鉴。

一、五四时期江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期刊及贡献

(一)学生团体期刊

1919年6月23日创刊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是由南京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阮真任主编,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张闻天、沈泽民担任该刊编辑,他们也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张闻天在当年8月所发表的《社会问题》一文,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代表作品。文章首先用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为社会发展基础的论点解说人类历史,指出:“按马克司(Marx Karl)惟物的历史观。吾们可以晓得,社会问题经了四大变动。”[1]文章对所谓“四大变动”作了具体叙述。在阐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之后,作者尝试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并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认为中国革命同欧洲旧时革命差不多,但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劳农界人”,就是工人和农民,也就是说革命要靠工农起来彻底推翻封建统治者。第二步,实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为了具体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景,张闻天用白话文全文摘录《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条纲领,这是十月革命后在我国公开报刊文章中第3次出现的“宣言”十条纲领的白话译文,所以此文也就成为我国最早传播“宣言”的文献之一。[2]

今日看来,张闻天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并不纯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是他能够从正面介绍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之前,对中国革命应分成两步走有初步的理解,这不能不说是早期马思主义传播运动中的一个有思想启迪的成果。可以说,张闻天是江苏乃至整个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二)社会团体期刊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社团,这些社团编辑出版了代表其思想主张的刊物,其中在江苏出版的有《少年世界》《五七月刊》《双周评论》《宜兴评论》等。

《少年世界》月刊于1920年1月1日创刊于南京,编辑者为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是“少年中国学会”的第二种出版物。当时有许多革命者如李大钊、蔡和森、恽代英、罗学瓒、王若飞、赵世炎、黄日葵、沈泽民、张闻天等,都曾经为这个刊物撰写过文章。该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建树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于介绍苏俄,宣传列宁主义方面做过一定的贡献。其中有从英美资产阶级报刊上翻译过来的介绍苏俄的文章,如《波希微党之教育计划》《一九一九年之俄罗斯》《新俄罗斯建设之初步》《苏维埃教育之成绩》等。这些文章也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共产主义和苏俄的认识和态度。《少年世界》的第7期刊载了列宁在1919年7月发表的《伟大的创举》中有关妇女解放的言论,这是列宁著作的早期中译文之一。

二是《少年世界》发表了介绍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章。主要有李大钊的《“五一”May Day运动史》、黄日葵的《日本之劳动运动》和《最近英美之劳动运动》。黄日葵在后一篇文章里特别叙述了英美工人阶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觉悟提高的情况。蔡和森在该刊第11期发表了《法国最近的劳动运动》一文,分析了法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法国劳动者从1920年“五一”节起举行的全国各行业总罢工的不同态度和法国议会中左右两派的斗争情况,并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消弭这次罢工而采用的阴谋手段。此外,罗学瓒和王若飞分别发表了《法兰西工人》和《圣夏门勤工日记》。罗学瓒在文章的最后联系他所亲眼看到的法国劳动人民那种生气勃勃的精神,揭露了中国封建礼教对于中国人民精神和身体的束缚和危害,并进一步指出:“要求精神生活,非从物质中去求,是不能得到的,是枉费神力的。”[3]也就是说,要想得到美好的精神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必须有新的经济基础,否则,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他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筑的辩证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圣夏门勤工日记》里,王若飞记载了他在法国工厂中做工两月的见闻和经历。他在文里指出在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无权和被动,以及为争取自身利益而进行劳动运动的必要性。从上述这些文章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十月革命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对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影响。

三是《少年世界》的第7期、第8期是“妇女号”特刊。第8期刊载了田汉的《吃了“智果”以后的话》,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揭露了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是劳动者和妇女受压迫和鄙视的根源,并为妇女争取自身解放指出了道路,作者已初步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此外,《少年世界》的增刊“日本号”报导了日本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和进步的知识分子们的活动。

《少年世界》注重于实际调查和应用科学,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现实借鉴的角度来介绍有益于改造中国社会的经验,因此,它对马克思主義传播的理论方面还是欠缺的。

《五七月刊》创刊于1920年9月25日,编者为无锡“五七团”,该团体是无锡具有爱国思想的店员们组织的。“五七”的含义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袁世凯政府在1915年5月7日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五七月刊》的出版反映了新文化思想和五四运动对无锡店员所产生的影响力,也体现了爱国店员们的社会担当,尤其是作为一个商界的出版物来看,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月刊刊载的文章反映了某些撰稿者对于十月革命的向往和中国要以俄为师的主张。

《双周评论》是五四运动后无锡出版的进步刊物之一,创刊于1921年5月15日,由青年店员陈枕白和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学生朱锡昌一起创办。它以“改造社会”为宗旨。《双周评论》第2期刊载了枕薪的“妇女劳动问题漫谈”。文章叙述了劳动妇女在阶级社会里所遭受的较男劳动者更为变本加厉的剥削和压迫。如何解除劳动者特别是妇女劳动者的痛苦?作者认为,要彻底解决“工资”问题,非推翻资本制度不可,经济罢工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而对于妇女劳动问题,主张“先用种手段,要求得到和男子同等的工资。……”[4]然后以劳工组合,和资本家宣战。作者所阐述的劳动者团结起来,通过革命的手段去摧残旧的社会制度,破坏旧社会的经济体系,这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摆脱剥削和贫困的唯—彻底的道路。这无疑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该刊还刊载了彭湃同志的《日本底“五一”》一文,在这篇文章里彭湃以生动的写实笔法反映了1921年“五一”节日本劳动人民的示威游行及其与日本反动政府的军警斗争的情况,并指出这是“日本革命的先声!”

1921年春,徐州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的成员发起成立了公开的组织——“赤潮社”。当时李大钊在文章中论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种社会革命的潮流,虽然发韧于德、俄,蔓延于中欧,将来必至弥漫于世界。” [5]“赤潮社”的命名即取此意。“赤潮社”成立后,创办了石印刊物《赤潮》旬刊,这是徐州第一个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由陈家安主笔,赤潮社成员撰稿。《赤潮》里的文章基本上是歌颂暴力革命,也有—部分文章介绍了巴枯宁、克鲁泡特金、普鲁东和傅立叶的片断思想,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刊物还是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三)妇女问题期刊

五四期间,《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推动了一些有识之士编辑出版关于妇女问题的刊物或专栏。其中1915年创刊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汇刊》,是由江苏二女师校友会主编的。它评论的中心问题是“妇女解放”问题,其中“妇女评稿”栏目为国人介绍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

1920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之时,《妇女评论》在苏州创刊,刊物由叶圣陶编辑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研究和论述妇女运动的专刊之一。《妇女评论》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和研讨“妇女解放”问题,但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宣传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歌颂布尔什维克党和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刊物发表了《儿童公寓与妇女劳动》《劳工歌》等文章,以事实批驳了敌对势力对十月革命的造谣和中伤,也纠正了一些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误解。在“俄国与儿童”一文中,作者盛赞苏俄使世人“拨云雾而见青天,方知他的光明所在。”同时,感叹地说:“我们看了苏维埃政府所施底教育政策和儿童在学校里的愉快生活,……回过头来望望自己国内的教育,愈觉得没有生气”。[6]杂志以大量的篇幅批判了中国妇女在旧制度下所受的重重压迫和束缚,提出了“儿童公育”“经济独立”等作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历史局限,他们没有找到“妇女解放”问题的彻底解决办法。

此外,《妇女评论》中的一些文章也开始从阶级分析入手,找出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劳动者不能自已享受自己的生产,而生产的过剩,为不劳动者——指资本家或企业者——所获得,制成贫富悬绝的阶级,不平等生活的状况,这是违背社会原理,忧乱人类的安宁的大原因。”[7]因此,杂志在一些散文和诗歌里为劳动人民的贫困、无权和压迫发出了不平的呼声:“我们不是牛马,为什么过这没趣味底生活,去碌碌忙忙地劳动?”主张劳动者应该“团结起来,要求较高的劳金和较好的工作待遇”[8]346-347。在这里,撰稿者们虽然看到了“贫富悬绝”的不合理现象,对劳动人民的受剥削和压迫心怀不平,但他们并没有找到劳动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正确途径,不过,《妇女评论》热情地歌颂苏俄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是值得肯定的。

二、早期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影响

(一)推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从1920年起,除上述杂志对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外,马克思、列宁的《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等著作也先后在无锡、徐州等地的一些书店经售。据1922年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统计,该地区发行的进步刊物有《向导》50多份,《中国青年》40份,《民国日报》70多份。[8]343徐州女学生还参加了“群学阅书社”、“邮传阅书会”等阅书团体,不断从进步书刊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1922年5月5日,南京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又组织了公开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为进步青年提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书目和书籍,并在读书的基础上,轮流报告、演讲,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界、社会界的影响力。

(二)形成了在政治界、文化界、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斗争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广泛传播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开展,江苏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当时,军阀政府在政治上以反对“过激主义”“赤化运动”为名,查禁进步书刊,禁止一切进步思想的宣传,如《赤潮》出了4期后,被徐州当地军阀查封。

文化战线上还出现了一些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马列主义传播的派别。比如主张中西文化融合的“学衡派”。“学衡派”以创办《学衡》杂志而得名,杂志1922年1月创刊于南京(1933年停刊),宣称以“讲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其中坚人物为东南大学的梅光迪、吴宓、胡光骕等人,他们在整理国学和研究中西古代文化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学衡派”无心于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他们主张改良,用保守的方式进行文化的革新以实现民族的新生。在近代中国救亡任务成为历史主题的情况下,提倡文化改良或革新,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所以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刻批评。

(三)开始形成了江苏区域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杨贤江于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并当选为分会书记。1920午春夏之间,杨贤江在南京组织了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当年12月2日,南京发生了机织工人为“饭碗问题”捣毁省议会、痛打议员的事件。事后不久,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邀请杨杏佛作了《教育与劳动问题》的讲演。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杨贤江与同时期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如莫如、钱杏邨(阿英)、怪君(柯庆施)等都曾在南京进行过社会调查,并发表了调查报告。莫如写出了“南京劳动状况”一文,发表在《新青年》第7卷第6号上。钱杏邨的“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怪君的“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则分别发表在《劳动界》第10、12期。沈泽民五四时期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1919年,满怀爱国激情投身五四运动,参加编辑了《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和《少年世界》。杨杏佛曾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学成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他接受了当时作为新思潮广为流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思想,经常在讲演、学术报告和教学授课中介绍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对南京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

与此同时,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并在党团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七月刊》的主笔是唐光,无锡前洲镇人。《五七月刊》创刊时,唐光任编辑部主任。1923年秋,无锡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时,唐光为团支部主要成员,1924年初,他从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张闻天在l919年8发表《社会问题》一文后,于同年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他始先后赴日本、美国留学,在经过了5年的社会和人生理想的探求,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学说的比较鉴别中,于1925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一生不论是出于何种境遇,都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成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的楷模。

三、结语

期刊的本质决定了其精神产品的性质,也决定了其社会功能的作用。期刊既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又作用于社会,促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五四以后,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问题被提高到重要地位上来,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思想潮流。由于江苏地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和追求,加之他们大多是传媒中人,非常清楚传媒在传播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报刊的时效性强、发行量大、信息传播快、读者面广、宜于阅读与保存等优势,使马克思主义在江苏乃至中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为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的建立以至中国共产党确立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学说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尽管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够深入、作法不够妥善的地方,但仍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闻天文集.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4-8.

[2] 张培森.张闻天与二十世纪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34.

[3] 罗学瓒.法兰西工人[J].少年世界,1920(11):34-53.

[4] 枕薪.妇女劳动问题漫谈[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25-427.

[5]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J].新青年,1918(5):10-16.

[6] 品仁.俄国与儿童[J].妇女评论,1920(6):97-100.

[7] 友琴.儿童公育与妇女劳动[M]//沈嘉荣.江苏史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346.

[8] 沈嘉荣.江苏史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reports and articles from publishing journals during 1919 to 1922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aper intends to examine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is kind of spread. As important magazines at that time, Teenagers World, Daily of The League of Nanjing Students, and Women Comment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level of mass media. Beside the articles as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of Marxism, the above journals focused on contemporary social practices with Marxists perspectives. This way of introductions expanded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in both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and the society, which lead to the pro and anti-Marxists struggle in this period. The spread of Marxism in early 20th century finally became the precondition of early Marxists in Jiangsu province.

Key words: Marxism; early spread; Jiangsu; journals

責任编辑 徐 晶

猜你喜欢
江苏马克思主义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期刊问答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