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

2016-05-30 10:48马蓓丽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摘 要:选择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截面修正的琼斯模型计算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研究了重污染企业在环境管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环境管制显著影响了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缓解环境管制,同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

关键词:环境管制;内部控制;盈余管理

中图类分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6)05-0038-07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遭遇了恶劣的“雾霾危机”,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生活,更违背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我国经济的巨额损失;另一方面,重污染企业遭受到社会舆论批评,导致社会公众力下降,更降低投资者了对重污染企业的投资兴趣,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为此,加强环境管制和重污染企业内部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除了在环境问题上加强立法之外,对于重污染行业企业的内部的治理以及规范也进行了管制。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来规范企业的内部的治理。一系列的外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和企业内部治理的提高,能够起到改善环境作用吗?

本文选择2009-2013年沪深兩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重污染企业在环境管制、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环境监管部门提供政策效应评价,并为重污染企业从内部控制方面寻求对策。

本文寻求下面三个方面拓展已有研究领域,提升研究层次: 第一,选择重污染企业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其内部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受到环境管制强度和内部控制水平的影响,更有针对性;第二,将盈余管理这个变量与环境管制相联系,既是对盈余管理研究的一种创新,又丰富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学术文献;第三,本文构建的利用行业来衡量环境管制强度的要素,这是对环境管制衡量方法的一种创新和开拓;第四,从内部控制和环境管制这两个变量综合探究盈余管理程度,对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是一种新的补充。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环境管制与盈余管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持经济体系的基本条件。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等社会的经济行为所引发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面对当代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管制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措施,也成为中国工业绿色经济形成的重要条件(景维民等,2014)。环境管制对各行业FDI的变化也有着正面的显著影响(严丹霖等,2015)。而不同的环境管制强度对中国的经济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李钢等(2012)研究发现,因为环境管制的提高往往会降低总产出,提高物价水平,人们往往在经济萧条时减弱环境管制力度,在经济高涨时期提高环境管制强度。以往研究表明,多数的节能环保类上市公司因为其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成,产品的研发能力成为产品制造的短板,很多关键的生产设备、检测机器以自身的能力都满足不了预期的方案,所以就只能依靠国外进口,这种无奈的选择最终导致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减少,盈余能力降低且环境管制政策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该上市公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来保住自己的上市地位(黄晓薇,2014)。相比于节能环保类的上市公司,重污染企业由于环境管制的存在,实行的环保投资会引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变化(李虹等,2016),而在舆论压力与政府政策压力下更会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来掩盖自身的高额利润(刘运国,2015)。

基于以上分析,有理由预期,在国家相关环境法规的不断出台的情况下,环境管制力度较高的企业,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因此,相对环境管制力度较低的重污染企业,环境管制力度高的重污染企业可能更多地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降低政治成本,即环境管制强度越强,则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说 H1:

H1:环境管制强度越强,则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二)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自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了《SOX法案》以来,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质的发展,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热点。而

Cohen et al.(2008)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是否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有关,其中报告内部控制缺失的企业盈余管理越强。Altamuro and Beaty(2010)研究发现,随着内部控制监管制度的加强,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相应的提高。我国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出台后,国内学者高雷等(2010)研究发现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强;方红星、金玉娜(2011) 搜集2009年A股非金融类公司的数据,发现高质量的盈余管理不仅能够抑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同时,可以抑制真实盈余管理。叶建芳(2012)利用面板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的企业比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拥有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而一旦弥补了内部控制的缺陷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明显降低。范经华等(2013)研究内部控制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治理作用,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却较小。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对于重污染企业为谋求高额利润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经怨声载道,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如此负面的公共形象给重污染企业带来了不堪的舆论压力,以及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那么,重污染行业企业为了平息民怒,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可能会进行盈余操纵。为此,内部控制机制就应当担起监督、控制责任。本文预期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重污染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外部环境管制压力之下,能够抑制重污染企业信息操纵程度,降低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中错误的程序和估计差错风险,缓解盈余管理程度。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抑制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至此,本文提出假说H2:

H2:在外部环境管制压力下,重污染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2009-2013年沪深两市A 股的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12年证监会对污染行业的划分为依据,将煤炭、石化、造纸、发酵、采矿、纺织、制革、制药、化工、火电、钢铁、电解铝、建材、水泥、冶金和酿造这16个相关行业纳入研究样本,并且剔除了ST、*ST、退市、数据缺失企业。最终包含了787个样本数据来研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本文主要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本文有关环境管制的数据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其中废水、废气的运行费用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行业工业增加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通过手工搜集计算。

内部控制的数据来自“迪博·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数据库,该指数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框架体系为编制基础,基于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和资产安全五个维度进行内部控制指数设计,综合反应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特征,具有良好的外生性。

(二)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度量EQ

盈余管理的度量方法有多种,本文则在借鉴Kothari (2005)、Francis (2004)和Doyle (2007a)的基础上,选择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进行分行业分年度回归估计出度量盈余质量的指标,指标估计模型分别如下:

TAi,t=β0+β1(1/Ai,t-1)+β2([Δ]REVi,t-[Δ]RECi,t)+β3PPEi,t+εi,t (1)

式中,TA表示总应计项目,为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差;A是上期期末总资产;[Δ]REV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Δ]REC为应收账款的年度变动额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PPE是当期期末固定资产净值;ε是残差。对样本公司进行分行业分年度回归,计算模型(1)的残差,即得到修正的截面琼斯模型下的超常应计,取绝对值即得到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标EQ。

2.环境管制强度指标Power

本文将污染治理的运作费用作为衡量环境管制强度的指标:

Poweri,t=(CWi,t+CGi,t)/INi,t

其中Poweri,t是指第i个行业第t年的行业管制的强度,CWi,t是指第i个行业第t年的废水的运作费用,CGi,t是指第i个行业第t年的工业的增加值。

3.内部控制质量度量ICI

本文将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划分为十分位数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一分位到十分位数表示内控质量由低到高(Ittner and Larcker,1997)。本文在使用迪博指数时,特别查阅了迪博公司出版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详细分析了其内控指数构建过程,发现该指数综合了大量非财务信息,相对于其他计量内控指标,具有较好的外生性。

4.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在借鉴方红星(2011)、叶建芳(2012)、Roychowdhury(2006)、杨七中(2014)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配股或增发、破产风险指数、股票年收益率、两权合一、境外发行股票、外部审计意见等控制变量控制其他因素可能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具体定义详见表1。

(三)回归模型

本文为检验假说1和假说2构建以下回归模型(2):

EQi,t=a+β1ICIi,t+β2Poweri,t+β3ICI*Power+β4Sizei,t+β5Levi,t+β6Roai,t+β7Peigui,t+β8Z_Scorei,t+β9Returni,t+β10Dualityi,t+β11ABHi,t+β12Opinioni,t+εi,t (2)

式中,EQ是衡量盈余管理的各個变量,其他变量定义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首先,本文通过行业的分布及其所占比重来研究样本。表2列示了787个重污染企业的行业分布,重污染企业大概占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总数10%左右。由表2分析知,行业的分布并不均匀,但这是由于受我国地理位置、地区发展状况决定的,与实际的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分布较吻合,所以能够作为样本来研究。本文的样本覆盖了21个二级行业分类,约占证监会划分的90个二级行业分类的25%左右,与前期文献相比,本文所选择的本文样本行业分布广、数量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其次,从表3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发现,重污染企业之间的盈余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357。其中,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也不一样,最大值为977.720,最小值只有33.520,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同样,比较环境管制强度的均值和中位数,发现一半以上的重污染企业没有达到平均值水平,说明了不同企业的环境管制强度差异也较大,由此得出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管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当然这可能受当地的资源分布、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经济的增长方式等的影响。

(二)相关性分析

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所有解释变量相关系数表明解释变量之间共线性不强,符合OLS回归假设。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列示了盈余管理程度EQ全样本回归结果。列①仅分析环境管制强度Power与盈余管理程度EQ的关系,Power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环境管制的强度越高,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结果支持假设1。列②分析盈余管理程度EQ与环境管制Power以及内部控制ICI的抑制效用,同时,研究了交互项ICI*Power,回归结果看,Power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环境管制的强度越高,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而ICI得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了

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更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程度,同时,ICI*Power的系数又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从而支持了假设2,即重污染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越高,则缓解环境管制的程度越强。

对此结果,本文认为原因在于:当政府加大环境管制强度时,会间接的对企业投资者和公众发出一种信号,即该企业目前可能具有较高的环境危险,这对投资者来说减少对该企业的投资就会成为一种风险的规避,企业的政治成本会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能增加盈余管理程度,吸引企业投资者、赢得公众的信任。而当企业的内部控制越强,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和可靠性就越高,企业必然就越难利用盈余管理来更改企业的财务信息,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越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同样影响到了政府的环境管制,当企业合规合法的进行生产与运作,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政府必然会鼓励该类企业的发展,从而缓解了环境管制的强度。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研究的结论更加可靠,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测试。首先以2010-2012年的内部控制指数的十个分位数从低到高来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其次环境管制强度采用李虹等(2016)的方法,即行政处罚案件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在这基础上重新对模型进行回归,主要的回归结果保持一致,所得结论仍然支持本文研究假设。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重污染企业环境管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环境管制强度和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成正比,及当企业的环境管制强度越高,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而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却越能缓解环境管制的强度,抑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环境管制强度,完善环境管制制度,建立优质的环保投资市场,严格执行行业管制,促进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第二,为解决重污染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改变财务信息造成数据的失真,要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一方面,要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并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9):34-37.

[2] 严丹霖,吴磊,吴超. 环境管制与FDI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5(5):135-138.

[3] 李钢,董敏杰,沈可挺. 强化环境管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CGE模型的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2(11):5-17.

[4] 黄晓薇,郭敏.股权再融资门槛变迁与政策诱导型盈余管理——基于双重倍差法的经验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162-172.

[5] 李虹,娄雯,田马飞.企业环保投资、环境管制与股权资本成本——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71-80.

[6] 刘运国,刘梦宁.雾霾影响了重污染企业的盈余管理吗?——基于政治成本学说的考察[J].会计研究,2015(26):40-42.

[7] Cohen,D.,A.Day,T.Lys. 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and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8] Altamuro,J.,Beatty,A.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58-74.

[9] 高雷,宋顺林.关联交易、支持与盈余管理——来自配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0(2):99-106.

[10]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11] 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6):50-59.

[12] 范经华,张雅曼,刘启亮.内部控制、审计师行业专长、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

[13] Kothari,S.,A.Leone, C. Wasley. Performance matched discretionary accrual mea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39(1):163-197.

[14] Francis,LaFond,Olsson and Schipper.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4):967-1010.

[15] Doyle,J.,W.Ge,S.McVay.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a,44(1-2):193-223.

[16] Roychowdhury,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17] 杨七中,马蓓丽.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80-89.

Abstract: Choos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s listed heavy pollution corporations from 2009 to 2013, the paper adopted the modified crosssectional Jones model calculation of maneuvering accrued profit to measure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polluting enterprises,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heavily polluting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internal control can alleviat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restrain earnings manage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rnal control; earnings management

責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