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紫砂的探索和发现

2016-05-30 10:48袁野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泥料宜兴紫砂壶

袁野

0 前 言

天降紫泥于蜀山,也许上天对宜兴特别偏爱,就将仅有的五色土赐给了这块宝地。宜兴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仰仗着宜兴丰富的陶土资源。同样,宜兴紫砂器的起源与发展也以紫砂泥为依托。且宜兴地区有逾7 000年制陶史,制陶有传统,工艺成熟,为宜兴紫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宜兴先民夹杂在“夹泥”陶土中使用。

名茶好水出阳羡。据古籍记载,宜兴的茶业生产可追溯到先秦。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到“阳羡买茶”的说法。“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如果说宜兴地区富庶的经济、发达的文化、秀美的山水、诸多名寺、爱茶的传统为宜兴紫砂准备了先决条件,那么天赐的紫砂泥则为紫砂壶的产生发展创造了直接的机会。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明代李渔在《杂说》中评论:“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明文震亨在《长物志》里道:“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壶赢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宜兴河网纵横,水路交通极为方便。南部山区陶土资源丰富。龙窑所需优质燃料——松枝、鹿角桩满山遍野:张渚、湖父、洑东、归径的蒲墅、栅村和乌山等南部地区均产上乘松枝,是取之不尽的薪炭;与宜兴南部山区交界的浙江、安徽、江苏溧阳等地丘陵也产此类松枝、鹿角桩、竹木。这些客观条件促成了古代宜兴陶瓷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到北宋,日用紫砂陶器虽然胎质粗糙,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蜀山窑”闻名遐迩。宜兴紫砂业至明嘉靖间日益繁荣兴旺,此间宜兴陶人欧子明自烧窑口举世闻名,世称“欧窑”。至此, “宜兴窑”、“欧窑”和“蜀山窑”(紫砂器窑)三大名窑已举世瞩目。

1 多彩的五色土

先贤认为五行是万物的本原。制作茶壶用的泥料,俗称五色土,五色与五行在这儿对上了。那泥料中有水、有土、有金砂,在烧制过程中要用木头、用火,一把紫砂壶恰好是金木水火土的结晶。

紫砂泥作为紫砂陶器的原料被誉为“五色土”、“富贵土”,业界根据矿岩基本颜色的差异将其分为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也称绿泥)三大基本类别。紫砂壶之所以能呈现出多种色彩,就是因为紫砂泥料的天然差异。紫砂泥有五色之分,如以适当比率调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制,便会呈现出黑、褐、赤、紫、黄、绿等丰富且深浅不一的色彩。

天然紫砂矿料以烧成后呈褐、赤、紫、黄、绿等色为常见,而黑色却已难得一见。明、清二代曾有黑铁砂、深青灰、鲨鱼皮等颜色的壶存世,如今博物馆中或偶得见之,但其泥料的调配及烧制技术均已失传。如今常见的黑紫砂壶是用化工原料和捂灰工艺制作的。在紫砂壶中添加化工原料以呈现黑色的做法尽管早在民国就已经广泛使用,但其对人体是否有害始终颇有争议。仅就外观效果而言,这种添加化工原料而呈黑色的壶和传世古代黑紫砂壶的观感完全不同:其壶色没有神韵,只是死黑一片,完全无法与天然矿料制成的古代黑紫砂壶相提并论。

有一种将普通紫泥坯烧成乌黑色的工艺,称捂灰。具体流程如下:将已烧成的紫砂壶以稻谷糠掩埋,用匣钵封好,于炉头部分再烧一次。炉头部分的温度在1 000 ℃以下,温度上升缓慢。谷糠虽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的氧而无法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炭被吸入壶胎里形成黑色,此工艺被称为捂灰,其色如上等徽墨,黑而不板,温润如玉。

宜兴地区长期用龙窑烧制紫砂,直到推板窑出现。新型窑炉的出现,提高了成品率,加大了产量,同时也使一些珍贵的紫砂工艺就此失传。

一把紫砂壶重要之处有三:原料、成型工艺、烧制工艺,三者缺一不可。当下我们只重视紫砂的成型工艺,忽视了对紫砂泥料和烧制工艺的研究。如今的电气化和可控标准化烧制技术,使古老的烧制工艺已不为人所重视。

2 黑紫砂制作工艺介绍

黑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3种:

(1)使用黑紫砂原矿泥料。过去曾有黑铁砂、深青灰、鲨鱼皮等泥料的壶存世,但泥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已失传,仅能在博物馆见到存世壶。

(2)以捂灰工艺焐黑。主要通过在烧制过程中添加谷糠或木炭、竹炭等成分的途径,产生焐黑和窑变,目的是改变原泥的烧成颜色,呈现出黑色。科学的说法叫“还原焰烧制法”,这一类黑紫砂壶如果烧制不成功就会呈色不均,形成‘阴阳脸。这一类壶的黑色是不稳定的,如果再回炉烧制,黑颜色会飞掉。

(3)使用合成泥料。一般是在泥料中添加锰、铁等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壶友对使用这样的壶是否会影响健康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此外,添加着色剂的黑紫砂壶呈色生硬呆板,外观如同皮革,毫无生机。

3 黑金刚紫砂泥料的配制及烧制工艺发现

综上所述,笔者探索和研究的内容就是运用天然紫砂矿料,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烧制呈色自然的黑色紫砂壶(见图1)。

推想古代以天然矿料为坯的黑紫砂壶恐怕是在龙窑之中烧制时,因窑内气氛的作用产生窑变而得,极其偶然,因而罕见,更难以传世。

笔者自2008年起,就进行对黄龙山矿料的研究。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紫砂矿土,这种泥料在不同窑温下烧成时,呈色不同,且在1 200℃以上高温烧成后,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紫砂特性。通过对泥料不同颗粒级配与不同烧成温度(最高温度达到1 300℃以上)的系统试验发现,在特定的工艺参数下,可烧制出壶身呈均匀黑色的紫砂壶。笔者将这种独特的泥料命名为“黑金刚”,并将泥料配制技术及烧制工艺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科技发明专利 (国家科技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298857,5)。

紫砂壶之所以能成为茶具首尊,是因为紫砂泥迥异于陶土和瓷土的特性。其烧成后的胎体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在显微镜下表面呈现为团粒状、层状和鳞状等特征。以紫砂壶泡茶有诸多好处。吸水率和气孔率合理,保味功能强,泡茶不失原味,不易霉馊变质,有益于人体健康;能有效吸附茶汁,使用时间长后,不加茶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味;耐热性和隔热性好,冷热骤变不炸裂;保温出色,传热缓慢,提携使用不炙手。用之越久,触摸越多,其色泽越沉,越发光润,玉色晶光,气韵温雅,色泽沉稳,丰富多变,肌理耐人寻味。

“黑金刚”紫砂泥料由于耐温高,故利茶性好,易泡养。普通紫砂泥在经受1 200 ℃以上高温后往往会因过度烧结而出现瓷化现象,如敲击壶身可听到清脆的金属音。敲击“黑金刚”泥料烧制的紫砂壶身,可听闻低沉的木声。其胎体晶体间的孔隙被玻璃相部分充填,形成鳞状的表面,导致紫砂表面的粗糙度降低,光的反射增强,因而表面呈现良好的光泽度。玉质水色润而不贼,稍经泡养即宝气充盈。“团粒”在泥料中占比合理,强调了器表的沙粒感,与光润如玉的观感相融合,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黑金刚”紫砂器具有一定磁性,能吸住磁铁,经国家轻工业陶瓷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测宜兴站对其进行的理化测试,其含铁量达6.6%。由于具备紫砂的良好特性,以此壶泡茶,软醇适口,齿有余香;“黑金刚”紫砂器中存放的茶水不仅越宿不馊,放置二周的茶水依然清香依旧。

经过对黄龙山泥料和紫砂烧成工艺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实验,笔者终于在2015年恢复了这一失传了百年的黑紫砂泥料配方和传统烧制工艺,烧成的紫砂作品完全符合历史典籍上对黑紫砂艺术效果的描述。至此,神秘的黑紫砂终于重现人间。

猜你喜欢
泥料宜兴紫砂壶
宜兴釉陶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