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葵花醒狮壶”的文化根源

2016-05-30 02:53王卫明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泥料葵花狮子

王卫明

纯手工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满足很多人源于基因且难以改变的偏执。个人认为模型壶终究难以做到自然随性的同时还能骨肉亭匀,故笔者以纯手工制壶为主。笔者从艺多年,一直都对朋友强调:不要过分执着于成型工艺,也不要过分强调泥料的优劣或陈腐时间,更不可轻易相信任何非经紫砂历史传承而来的泥料名称。

一款堪称经典的茶壶,并不是因为某一方面特殊,一定是因为各个角度都恰到好处。紫砂壶的评判不再拘泥于泥料的优劣,也不再细究出于哪位大师之手,这是当下紫砂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在此,简单谈谈这把“葵花醒狮壶”(见图1)。

在泥料上,“葵花醒狮壶”选择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底槽青泥。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矿脉最底层,质地纯净、颗粒细腻、色泽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壶身采用全手工拍打成型,圆浑饱满,尽显厚朴大气;狮形壶钮的设计最为突出,是全壶的点睛之笔,增添了一分灵动;狮形壶钮四周饰以葵花纹,与该壶主题相契合,同时为此壶带来一抹生机与灵气,更添东方古韵与吉祥意蕴;鼓圆壶身呈灯笼形,折肩柔顺,把手呈耳状环扣,壶身贴饰葵花纹,微凸盖上置狮戏球,颇有灵秀之气,捏塑生动、形象逼真;壶流微弯自壶腹自然胥出,壶把高挑圆润,与流相互呼应。整体来看大气磅礴、敦厚饱满、曲张有致。

狮子在中国最初就被赋予了权威、吉庆和宗教等内涵,不仅受到种种礼遇,还被尊为瑞兽,几乎取代了老虎万兽之王的地位。形象各异、风格不一的狮子雕塑、纹样图案随处可见。“狮”与“师”同音,象征官禄代代相传,也有事事如意、有求必应之意。同时狮子古称“狻猊”,被视为祥瑞之物,也象征了威权,禳灾辟邪、安康吉祥,古人常用以“镇宅”或“护佛”。

紫砂与狮文化的结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紫砂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到明代文人博古赏玩、醉心茶事、流连艺文,可以说紫砂艺术在明代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这其中紫砂花塑器的发展不能不提,明代中期正德年间的供春是其鼻祖,此后百花齐放,至清中期涌现了众多花塑器大家,如陈鸣远、陈仲美、陈汉文、项圣思、方衡禄等,他们凭借高超的制作技艺将紫砂花塑器的艺术水平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清代早期,随着几何器型的日益流行,具有优美线条的筋纹器已经发展成熟,花塑器也逐渐与筋纹器结合起来。到了晚清,狮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有了崭新的时代意义,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世界格局有紧密关联,“醒狮”二字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即使在当下,这二字依然铿锵有力,听之足以为之振奋,观之足以心潮澎湃,这也是笔者在进行紫砂创作时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居安思危的意识历久弥新。

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改革,中国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的醒狮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独特个性的形成,得益于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区域、风土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人在外来狮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民族特有的理想和情操,使其面目发生很大改变,这种情况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而,狮子紫砂壶也成为了中国紫砂文化中独特且靓丽的一道风景。

此时,狮子题材因其吉庆、乖巧的本土化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广泛流行,随着紫砂技艺的发展和海外贸易需求的提升,其开始应用于紫砂器具。因此,衡量一件作品的优劣不仅要看其品位或艺术性,更要看它承载的文化——精神追求往往是判断一件作品的真正标准。只有真正认识了紫砂,并把握了其赏鉴标准,才谈得上收藏和雅玩。当然,紫砂技艺也不可不重视,如果没有技,谈何表达艺,何以让材质释放出特有的气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现代紫砂壶装饰艺术方兴未艾,人们越来越多地巧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看似脱离了传统,实则是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美的内在规律所做的恰当演绎,“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目的是为了使形象更加突出、以及使主题更为鲜明,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装饰性,更加具有趣味性与幽默感。像这把“葵花醒狮壶”,尊重又不泥于狮子原本的形象,有时那些被简化省略的地方,正是留给观众回味遐想的所在。夸张变形融合了主观理解和客观形象,将艺术家思维浓缩调配,营造出“不似之似”的艺术形象,是突出物象本质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泥料葵花狮子
葵花王冠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云南建水紫陶泥料配比与工艺性质对比研究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狮子的喷嚏
葵花点穴手
狮子鱼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
基于ANSYS变温场的真空练泥机泥料挤出质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