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虚化实

2016-05-30 10:48王家新
江苏陶瓷 2016年4期
关键词:佛心佛家模糊化

王家新

说起佛所有人都知道,但要用语言或者形象来描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一个只有名字的概念具现出丰满的形象,全凭每个人的主观想象。如果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难免走向牵强附会、自说自话的歧路,甚至有时候会孤芳自赏,向隅而立。紫砂壶艺传承已有几百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紫砂艺人们总能吸收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元素为己所用,兼收并蓄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丰富的题材和工艺在紫砂壶上被表现出来。以佛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佛题材壶就是其中比较成熟的一个分支,造型主要有“僧帽”、“莲座”等,都带有鲜明的佛元素,因此也可以说佛与紫砂壶渊源颇深。紫砂壶艺不断推陈出新,并非佛元素的简单重复。如果单纯为了契合主题而做出一把格调低下的壶,不仅毫无美感,且有违应有的艺术理念。壶终究并非雕塑,佛元素说到底仍需为壶服务,这是制作此类作品之前必须考虑到的。

佛门寺庙经常用香,香必用炉,其中有一种圆形三足香炉最常见到,其扁圆的形态简洁大方。有人说香炉便是趺坐冥想的人,细细观察颇有几分相似,这件“佛心壶”(见图1)便是以此为灵感衍化而来的。灵感是紫砂壶创作的先决条件,灵感迸发时虽只有一个不确切的轮廓,但各个部分已经在脑海中初步成型。随后定图稿,逐步完善造型上的种种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不时地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加深对创作的理解,每有所得,有时甚至会恍然大悟,接着便以图制样。

作品“佛心壶”圆腹硬肩,周身玉润,简洁大气。壶口置于平肩之内,壶钮为含苞待放的莲花,壶身层次以壶肩为界:上部安静通达;下部仿佛莲台净土。简繁分明恰如两个世界,芙蓉出水,意态宁静,符合佛家安宁不争、无纠无扰的思想境界。可以说 “佛心壶”通过造型表达的理念契合了佛家思想,形态承天接地,大度潇洒,神态自若,如来自在,仿佛一片微缩的掌上净土,有佛缘之人则一目了然,心灵得到净化。流、钮皆采用了暗接的手法,一弯曲线自壶流始,环绕一周,至壶把终,前后上下一气呵成。“佛心壶”整体具有沉稳的禅态、福态、神韵和佛家的恢弘气度,其最关键的原因便在于莲台状壶身的塑造,配合点砂云贴,平添了光华素彩,以极朴素的手法重现了佛坛之上的莲座云霓,配合壶盖之上亭亭玉立的莲苞状壶钮,不仅创造出腾云驾雾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升华的禅觉,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原本在脑海中隐现的佛与现实里这把壶的影子重叠在一起,细细观之,则壶即是佛,佛即是壶。

艺术作品需要一定的维度,然而人的心灵没有这样的维度。通常人们在对紫砂壶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会带有二维本位,而紫砂壶实际上有着三维的结构。进行壶艺创作就是要把内心深处的无维度加诸紫砂二维、三维的审美过程中,这也被称为“借虚化实”。我们往往不能将心中的造型通过双手简单地呈现出来,而这一点可以通过图纸实现:为造型披上一层文化的外衣,方便观者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同样,也不能在创作中简单重现想象的事物,而经常将其模糊化处理,隐性地表达自身内涵。吴冠中先生曾说大象无形,越细致入微越是能找出更多不同,越模棱两可越是能套入每一个轮廓——朦胧和神秘是思想驰骋无忌的乐园。需要说明的是,紫砂壶艺的模糊性体现在创作思维上的有意识模糊或无意识模糊,因创作主题的不同而有所选择,这把“佛心壶”选择的恰是前者。

借用文化上的共同认知及模糊化处理的技艺,可以极简单塑造出令人心动的艺术作品。在紫砂壶的创作上,情感是灵魂,观察是先导,想象是核心,思维和方法是上述一切的延伸。以自身的文化造诣为基础,广泛吸收文化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可以显著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丰富的物质生活创造了当下和谐安宁的创作环境,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经典可以再一次走上台前,新的灵感不断涌现,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思维方式,借一双巧手流传开来。紫砂艺术的前路是宽广的,即使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就必然能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猜你喜欢
佛心佛家模糊化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三角模糊数去模糊化对VIKOR妥协解的影响研究
“梵音永传·佛心常住”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佛心艺境——平山郁夫的艺术
黄梅落尽,佛心始开
佛心
“坠我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