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声音特色 坚守文化品位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广播精品节目

2016-05-30 05:07潘晓闻魏胜利
中国广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统广播全媒体

潘晓闻 魏胜利

【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台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为样本,分析了当前广播节目创新与创优的方法与途径。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广播节目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守文化品位,不断强化声音特色,巩固相对优势,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才能完成节目的创新,赢得市场与听众。

【关键词】传统广播 精品节目 春节节目 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中国之声、经济之声等七套频率并机、持续6小时直播的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节目以新闻性元素为主,融合文艺与专题元素,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用声音刻录时代前行的脚步,再现百姓生活欢乐温暖的瞬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传承,为亿万听众奉献了一道广播特色鲜明、年味十足的“声音大餐”,赢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也创造了广播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广播新媒体互动。

本文以《中国声音中国年》为例,探讨广播精品节目的创新创优方式。

一、强化声音特色,发挥广播特长,打造有声版的“国家编年史”

对于广播这一媒介而言,声音是其唯一的呈现方式,而呈现方式的唯一性,使得广播成为唯一不用诉诸视觉的媒介。

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体无特色,就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杰克·富勒(Fuller.J)曾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向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广播强化声音特色,就是强化自身的相对优势,也是在夯实自身的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从而在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挺立潮头。

广播节目所使用的声音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播报(包括主持、演播、脱口秀等口头表达)、音乐和音响。发挥广播的声音特色,就是要用对声音、用足声音、用好声音,让音响思维与音响表达贯穿在广播节目生产的全过程。

《中国声音中国年》是一档年度性的广播节目,因此,我们从策划之初就将这档节目定位为:“在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刻,用中国的声音反映这一年间中国社会与中国百姓生活的变化”,并将节目全部内容细分为“国家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家的声音”与“我台的声音”四个部分。

1.开创性推出年度“国家的声音”,打造有声版“国家编年史”

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首次推出年度“国家的声音”,旨在用声音刻录时代前行的脚步,力求涵盖党和政府的年度中心工作、反映百姓的年度记忆,以此彰显国家立场、突出时代主旋律。

“国家声音”从发生在2015年(羊年)的上千条新闻中,重点梳理、集纳了25条最具标志性的年度声音,这些声音浓缩了过去一年最振奋人心、最激励国人的历史瞬间,并以“中国在奔跑”的拟人化方式巧妙地加以串联。节目既气势恢宏、激动人心,又引人思考、耐人寻味,形成了极具表现力的国家电台年度声音档案。梳理年度“国家的声音”,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每年评选、长期积累,将形成有声版的“国家编年史”。

“国家的声音”是特别节目的核心,在6小时中三次播出,并由主持人对这些推进国家发展进程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声音加以详细解读。而在“我们的声音”和“我家的声音”中,来自百姓和基层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又对“国家的声音”中提到的中心工作进行呼应,形成上下同频共振。如《唱着歌儿去营销》反映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新农民的变化,《创业者的一脚点球》讲述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者刘建宏的故事,《梦想与坚持》讲述的是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新华社记者汤计推动呼格案重审的故事。

2.首次推出猴年的“历史声音”,国家电台典藏声音档案再现广播,节目具有史料价值,更具人文情怀

《中国声音中国年》首次提出年度“历史声音”这一概念,制作系列广播纪录片《猴年记忆》。《猴年记忆》对1956~2004年之间的每个猴年中的重要历史声音进行盘点,筛选出那些曾经影响和感动过亿万听众、铭记着国家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温暖声音,并进行有机串联和解读。

以《猴年记忆1956》为例,其中既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上的讲话录音,也有各地庆祝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解放牌汽车批量生产、国产歼击机下线等录音报道,还有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的采访录音,以及中央电台维吾尔语言广播和《小喇叭》节目开播等极其珍贵的历史声音。上述音响大都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播出并收藏入库的,是时隔60年的首次播放。

《猴年记忆》节目温故知新,通过展现声音的魅力、通过对传统的传承,对历史的挖掘和解读来塑造国家电台的声音形象,唤起了广大听众对新中国发展成就与发展道路的强烈认同感和美好记忆的强烈共鸣,也体现出中央电台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情怀。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品质和人文情怀的广播精品节目

《中国声音中国年》是国家电台在中国农历新年推出的特定的年度节目,是整合了新闻节目元素、文艺节目元素和社教专题节目元素的综合性节目。

1.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节目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在节目策划过程中,节目组有针对性地选择各行各业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深入采访、讲述他们的故事,打动听众,引发共鸣。

“我家的声音”共设计了6组人物特写,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礁盘上春节》讲述的是在南沙群岛华阳礁上守礁卫士的故事,反映的是解放军战士敬业乐群的精神和家国情怀;《用纪录片再现父母亲情》讲述的是著名摄影师焦波为已故父母制作电影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中国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民间寻亲志愿者张宝艳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国人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而这些品德,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与内涵。

此外,12个现场连线报道“此时此刻迎新春”、6个纪实广播微剧《回家的脚步》,同样真实地记录和讲述了祖国各地、社会各界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共同组成了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宏大交响。

听众在跟帖或者电子邮件中谈道:“节目给予喜欢广播的人温暖回忆,哪怕很少听广播的人,也能获得快乐。”“《中国声音中国年》很好地串联起过去与今天、大家与小家、现实与希望等许多让人好感倍生的温暖线索,真心让人觉得很赞。”

2.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正当其时;节目年味十足、品质精良

作为一档在节日播出的特别节目,尽管《中国声音中国年》不是文艺晚会,但其中的文艺元素与文艺小栏目却必不可少。文艺节目是营造温暖、轻松、欢乐的节日氛围的重要手段,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的年俗文化也集中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声音中国年》浓墨重彩推出《名嘴话年俗》栏目,力邀6组著名播音艺术家讲解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年俗文化,如虹云、傅成励在节目中讲解《贴门神的来历》,为听众梳理门神从神荼、郁垒到秦琼、尉迟敬德,再到关公、岳飞等的演变过程,勾勒出崇拜扶正祛邪的门神和崇拜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民族英雄的关系。倪萍、赵忠祥在讲解《拜年的来历》的过程中,还着重介绍了古代以监督政事得失、检查官员行为为职责的御史不得拜年的制度,说明中国人注重人情,却又不为人情所牵累的传统。此外,《压岁钱的来历》《年夜饭的讲究》《民歌小调唱新年》《过年唱大戏》等小栏目同样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可听性极强,赢得各个年龄层听众的交口称赞。

在《名播诵古诗》栏目,方明等六位著名播音艺术家为听众朗诵并讲解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名篇,如《元日》《立春偶成》等,朗诵声情并茂,讲解通俗易懂又意韵悠长,是短小精悍的文艺精品。

3.《中国声音中国年》首次汇集众多著名播音艺术家与主持人同场亮相,是其无与伦比的声音魅力的一次成功展示,更是国家电台人才集群优势的一次集中推介

在6个小时的节目中,一共有26位播音艺术家与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各个环节;其中,金话筒奖得主9位、中央电台历届十佳主持人12位,他们足以代表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水准,是国家电台播音主持实力的集中展示。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黎江、于芳、肖玉参与《名播诵诗词》,演播与讲解声情并茂,堪称艺术精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电台著名栏目《今晚八点半》主持人雅坤、贾际,《午间半小时》主持人虹云、傅成励等主持《名嘴话年俗》,时隔二十余年重新搭档、再现经典,成为听众关注的焦点。

《中国声音中国年》由9位主持人接力主持,苏扬、雨亭、黎春、王冠、高莉、田龙、楚悦、阿杰、海阳完美地呈现了温暖、轻松、欢乐的节目基调,亦庄亦谐,将各个栏目与板块恰到好处地衔接串联起来, 并与听众紧密互动,展现出国家电台主持人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文化素养。

三、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是一档全媒体传播的创新之作

《中国声音中国年》节目组充分考虑了新媒体的传播特质,从节目的前期策划、采访、制作、预热宣传,一直到全媒体直播与互动、后续传播等所有环节,新媒体均深度介入与融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首次推出微信“喊红包”活动,吸引上千万人次参与互动,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节目首次引入了广播特色鲜明的微信“喊红包”活动,听众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同时,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喊出规定口令的方式抢得节目派发的数十万元现金红包。这一活动成功地将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几十个国家听众的参与互动,参与的人次达到1552万,创造了中国广播史最大规模的广播新媒体互动,也为中央电台广播节目创新、为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引起了互联网及传媒行业的广泛关注。

研究互联网及传媒行业的权威媒体——“钛媒体”专门发文指出:“央广春节喊红包这样的一个案例,提供的其实是一种传统广播电台与新媒体平台或工具进行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对于众多在转型过程中的广播电台来说,“喊红包”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将广播电台那些空中隐形的听众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用户,这使得广播电台有了与网络平台在新媒体舞台上进行角逐较量的砝码。”

直播过程中,微信“喊红包”活动是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设置的,配合节目内容先后发出的口令有:中国声音中国年、老爸老妈我爱你、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是美猴王等。千万听众喊口令的同时,也在传递情感、推介节目,让节目更有欢乐感,收听黏性大大加强。长期关注广播互动的一位学者认为:“独具匠心的喊红包把年轻听众和手机一族拉回到广播前,而且不是闷头抢,是大声喊,持续互动,有激情、有新意。各时段的红包口令活泼、接地气,让过年气氛温暖、热烈、温馨,在互动中传递了美好的情感。”

此外,喊红包不仅仅是互动方式的增加和变化,更使得听众大规模的转化为节目粉丝用户,从而帮助广播电台完成新媒体的用户积累。直播期间“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增加粉丝大约30万。

2.特别节目从研发到生产全面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强调节目内容的碎片化与精品化,二次传播影响广泛,“长尾效应”明显

为了便于新媒体传播,从策划之初,节目组就将《中国声音中国年》定位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一档节目和一项活动。节目内容强调短小精悍,强调碎片化、精品化,便于新媒体二次传播与受众的分享。基于这样的策划,所有录音成品均按精品打磨生产,时长大多在4分钟左右,最长的不超过6分钟。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有许多听众与同行来电话索要年度历史声音——《猴年记忆》《国家声音》《名嘴话年俗》等音频文件。

正月初一至初六,“央广新闻”与“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将“国家声音”《回望羊年》《猴年记忆》《名嘴话年俗》《回家的脚步》《名播诵诗词》《猴缘》等栏目音频配发图文,陆续推出,引起了用户的阅读与转发热潮,并得到其他媒体同仁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节目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延伸。

除此而外,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客户端将上述碎片化节目重新编辑,制作点播专区,引起更多关注与点播收听。以喜马拉雅为例,仅讲述六小龄童、姚明、韩美林等人与广播情缘以及画猴、演猴缘分的小栏目《猴缘》 ,点击量就超过125万人次 (截止到2月13日),传播的“长尾效应”持续发挥。

3.《中国声音中国年》新媒体预热宣传形式多样、贴近受众、导流明显,整合多家新媒体音频同步直播创造超高人气

《中国声音中国年》力图通过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来扩大影响、互相导流、形成合力,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听到并喜欢央广节目。

在前期预热宣传中,导演组利用微信公众号和认证微博,先后采用音频、视频、图文、游戏等方式对《中国声音中国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推广,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央广也有一只猴,同样出自韩美林》《韩美林笔下的这只猴,请你来起个名儿》《美猴王在央广陪你过大年》 《<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主播重聚首》等微信内容被60多家媒体转发,网友阅读与转发量远超以往。

节目播出当天,央广网、中国广播客户端联合蜻蜓.fm、喜马拉雅与企鹅FM等音频平台同步直播,通过微信、页面、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新媒体渠道在线收听人数超过120万人,后续点播收听人数超过200万。传统广播与新媒体音频平台同步播出、交叉覆盖,有效扩大了节目的覆盖范围,改善了节目的受众结构,是一次跨媒体传播的成功尝试。

2016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国声音中国年》在节目内容、传播方式、广告营销与生产机制方式均有所创新与突破,而创新的前提是牢记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坚持正确的方向,创新的基础是牢牢把握广播节目的声音特质、把握传媒发展趋势、把握受众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听众、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作者潘晓闻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魏胜利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艺节目中心副主任)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传统广播全媒体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广播的发展趋势
把声音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的发展策略
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探析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车载网络广播对传统广播的影响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