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

2016-05-30 01:05杨淑华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3期

摘 要:花岗岩尤其特殊,经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易形成花岗岩残积土。花岗岩残积土具有诸多特殊的工程特性,这些特性对其边坡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章主要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做简单介绍,并对其边坡稳定进行分析。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边坡稳定

花岗岩是地表下经凝却形成的一种火成岩,质地坚硬,颜色美观,其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两者膨胀系数不一,长石又具有一定的节理,受热胀冷缩作用,花岗岩表层易出现裂纹,在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中,原地会留下许多碎屑物,厚度较大,主要是黏土矿物,此即花岗岩残积土。因为南方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化学风化较强,所以花岗岩残积土多分布于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残积土有其自己的特点,处理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引起边坡失稳等事故发生,加大工程的投资。

一、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

(一)物理力学性质

一般而言,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可塑至硬塑状、天然孔隙比较高、抗剪性能高、压缩性能较好的特殊的土体,其土体的强度,是自上而下逐步增强,因为表层的透水性不好,再加上天然孔隙比较大,使得其强度较低;到下层特别是砂砾质残积土,压缩性较低,透水性较大和天然孔隙比较小,强度也较高。如分布在福建泉州地区的花岗岩残积土,厚度较大,颜色以黄褐色居多,埋藏的深浅度不一。除石英外,云母、长石等风化后黏性较差,易碎。

(二)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

花岗岩较为特殊,其岩脉分布并不均匀,石英岩脉的抗风化能力较强,残积土会形成硬化层;但二长岩脉等抗风化能力相对较弱,残积土多呈软弱夹层,由此形成导致的残积土中的原生和次生裂隙决定着边坡的稳定性。从实际调查中发现,花岗岩残积土的边坡失稳现象多发生于坡度较缓处,其中圆弧式滑动占的比例最小,而非圆弧式滑动占的比例最大,假如花岗岩残积土是均质的,其失稳时出现的滑动面应该呈圆弧状,可实际恰恰相反,由此可知,花岗岩残积土具有不均匀性。

(三)扰动性

从其成因来看,花岗岩残积土有其特殊结构,除大量的砂粒碎屑外,同时具备原岩的一部分残余结构的强度,在取样时对其进行切割,很容易破坏其结构稳定,以至于强度降低,从而影响到室内土工试验的测量值,导致其压缩系数增加,压缩模量降低,而且,花岗岩残积土自身天然孔隙比较大,做地基持力层时,显得压缩性偏高,承载力较弱,为提升承载力,只能拖延工期,加大工程基础成本。如福建某地,在设计时,地基的承载力为150kPa,施工过程中,凡是超过6层的建筑,均选择了桩基础,但后来经附近工程荷载试验所测,此地花岗岩残积土的承载力最低为200kPa,远大于6层建筑基底压力的最大值,使用条形基础即可。

(四)软化特性

所谓软化特性,指的是在含水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花岗岩残积土的压缩性持续增大,强度随之降低。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分中含有大量游离氧化物,主要起胶结作用,且易溶于水,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残积土中的胶合物受其影响,溶解量骤增,从而导致残积土强度减弱。在福建省曾做过相关试验,将两组平板静荷载进行对比,两组的含水量和地基承载力分别为10%、20%和730kPa、450kPa,加水饱和之后,两组的地基承载力依次变为670kPa、270kPa 。经过对30组标贯击数和含水量的分析,算初期回归分析方程如下:

(五)崩解特性

崩解,指的是花岗岩残积土在水中浸泡过后,会呈片状或粒状崩落。如对福建泉州的残积土做了相关试验,对其各个时刻的崩解量At及相应的崩解速率Rf做了详细记录,通过试验发现,整个崩解过程可分三步,第一步要花5~10min 试样浸水,崩解速度较慢,速率约为1.33~2.16,崩解梁在30%左右;第二步需花费月20min试样浸水,崩解速度较快,速率约为5.57~14.62,崩解量达到了62%;第三步持续时间最长,30min左右,土体完全崩解,速度变慢。崩解量At和崩解速率Rf可通过以下公式表示:

可知,残积土在浸泡约10min之后,就会快速崩解。所以在进行人工挖孔桩基础时,如果地下水位高,孔壁始终浸在水中,即便采用水泵排水,孔壁依旧会出现大量崩解,损坏桩基的效用。

二、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

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其自身的崩解性质,二是其内部结构的微裂隙程度。如果土质相对来说较为均匀,微裂隙程度轻,多为滑移破坏;相反则属于崩塌破坏。

(一)滑移破坏

该破坏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软化滑移,二是滑移拉裂。前者边坡多位于低洼处,地下水埋藏的深度较浅,上覆土层属于冲积层。开挖之后,地下水会朝坡面排泄,坡面表层一旦浸水,很容易发生崩解现象,土体软化而坍塌,以至于后土体应力释放加快,土中微裂隙扩大,地下水渗透,在裂隙中发生泥化膨胀反应,导致结构面强度较弱,同时裂隙中的细小颗粒会被水冲走,孔隙不断扩大,最终引起软化滑移。滑移拉裂的边坡多位于低矮丘陵处,地下水位在残积土中较为稳定。开挖时,一旦超过了地下水位线,同软化滑移一样,土体容易塌落,上部形成拉裂缝。

地下水在滑移破坏中起着主导作用,在软化滑移情况下,可先降低水位,在使用锚杆挡墙等方式进行支护,若没有排水,则应该选择抗滑桩。在滑移拉裂的情况下,上部可选择喷锚支护的方式,下部需先排水,而后选择锚杆或土钉进行支护。

(二)崩塌破坏

有些山坡所处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一般开挖到达不了地下水位,其上覆土层多为坡积层,含水量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抗剪强度,在开挖初始,边坡较为稳定。但时间一长,裂隙扩张,地表水下渗,边坡强度减弱,各土体的抗滑摩阻力随之下降,在重力作用下,易引起楔形体坍塌。还有些坡体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形成泥沟土洞,最终出现坍塌。

坍塌现象刚开始多为局部坍塌,随后面积不断扩大,对其控制关键在于局部坍塌的控制,在发生楔形体崩塌时,可通过锚杆墙加以支护,在坡面种植草皮等。在冲刷崩塌时,需及时将地表水排出,同時在坡面种植草皮。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花岗岩残积土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且分布面积广,需做具体考虑。其软化性、崩解性和内部微裂隙容易导致边坡的破坏,对基础工程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对其破坏方式做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相关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子敬.汕头市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及路堑边坡稳定分析[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7(17):178-180.

[2] 林瑚旺,刘成禹.福建省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破坏特点[J].中华民居,2010(24):204-206.

[3] 吴晓阳.分析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勘察及处理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2011(29):157-159.

[4] 阮林龙,叶兴军.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破坏及防护[J].岩土工程界,2009(26):121-123.

[5] 吴能森,赵尘,侯伟生.花岗岩残积土的成因、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3):217-219.

[6] 杨树俊,陈明星.浅析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187-189.

作者简介:杨淑华,福建省闽东南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