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脉,在阅读中升华逻辑思维

2016-05-30 02:52曹雷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脉络记叙文议论文

曹雷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之一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现实情形是,面对阅读理解,很多高中生还是举足无措,回答问题经常是抓不住重点,甚至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很多学生没有找到构筑文章整体的框架和脉络。那么如何才能追随作者思维的脚步,弄清文章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达到在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目的呢?

一、抓住人物,探寻记叙文主题思想

记叙文通常以人物、事件的发展和变化来行文,通过对具体情境中人物的描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很多情况下,人物的行踪、人物情感的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因此,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贯穿于文章始末的关键要点。当然,人物的变化通常也会伴有其他的要点。而以人物为主要线索的文章通常会出现不止一人的现象,阅读时,只需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和经历,便可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我们不妨探讨以人物为主要线索的记叙文,如何理清其结构支脉,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由于人物众多,加上又是古汉语,很多学生刚开始会觉得人物关系混乱,晦涩难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刘邦、项羽这两个大家熟知的人物为切入点,先把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分为两组。刘邦手下主要是张良、樊哙和告密者曹无伤;项羽手下主要是范增、项庄和背叛者项伯。然后再回来看文章,脉络一下子就清晰起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刘邦最终建立了汉朝跟这一次成功的逃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项羽的仁慈成就了他人,毁了自己,历史就在一念之间定格。

再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沿着黛玉的行踪讲述了她第一次进入贾府的所见所想。无论是黛玉眼前出现的人物还是经过的不同地点,都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脉络。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感,我们不仅看出了贾府显赫的地位、富足的生活和严格的礼教,也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为《红楼梦》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和最后的家族没落埋下伏笔,并形成鲜明的对比。

记叙文无论以什么来作为骨架支撑都是有路可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这些要点,理清关系,久而久之,学生总结记叙文主旨时的无奈就会迎刃而解。

二、分析意境,感受抒情文情感脉络

散文最大的结构特点就是形散意不散,看似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貌合神离,而实际上是散而不乱,一线贯穿。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的表达一定是处处紧扣文章的主题思想,文章的脉络也一定是自始至终蕴涵于其中。散文的阅读,最忌讳的就是断章取义,前后脱节,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每一句、每一段、每一个意境的情感,更要着重体会它们之间暗含的关联,这种情感线索一定是自上而下,互相连接。只要学会理清其经纬,便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文章的主旨。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开篇就说北国的秋清、静和悲凉,其实这也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独白。接下来写南国之秋凉意不够,北国的秋天的槐树、蝉、雨都带有压抑和悲秋的色彩,每一段单独看都是成立的,而相互之间又联系紧密,紧扣主题。就连情绪的表达最后也拿出了佐证,并不是只有国人写悲秋,外国诗人也有。作者借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现状的深刻感受。这就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看似每段都可以单独成文,而实际上都是在表达着一种情绪,相互关联着。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读者一开篇就被作者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拨动心弦。但紧接着我们体会到的是静,小路和月色朦胧的静。荷塘中间又和周边的景色以及古代诗篇作对比,突出荷塘的静,让我们不禁要思考营造这样静谧的意境何意?原来是要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每一段都和开篇所表达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文章最后点题,揭示了颇不宁静的原因——惦念着江南。文章思维缜密,结构严谨,情感贯穿始末,这样分析就很容易抓住脉络,也能理解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散文看似抓不住中心,实际上处处透漏着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去体会每一个意境,会发现一篇散文,每个意境的背后都是同一个情感,就是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

三、遵循问题,寻找议论文论述思路

对学生来讲,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和思路脉络的把握相较于记叙文和散文,显得更清晰和容易一些。议论文一般是遵循问题模式展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者通常会开篇提出观点,之后找出实际的论据来论证,最后提出该如何解决和谈一谈作者自身的体会等。即便先驳后立的文章,也会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部分。在议论文阅读中,指导学生找出哪里提出什么观点,举什么例又是为了证明什么,作者希望人们怎么做,就很容易把握整个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清论证的思路、论证的方法,进而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对学生议论文写作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手段。

在讲授《劝学》一文的文章结构时,笔者先带领学生复习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然后让学生自主分析第一段。学生就想开篇有没有提出观点?提到青、蓝、冰、水、木等又是为了证明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接下来先用“青出于蓝胜于蓝”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个比喻来佐证中心论点,如果停止学习一定不可能青出于蓝,也不会冰冻三尺。紧接着进一步运用“木直中绳”的例子比喻论证君子更应该广泛学习,反省自己,才不会犯错,才会不断进步。学生很容易地找到了论点和论据,就会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再如周先慎先生的《简笔与繁笔》,先是提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的辩证关系,接下来举例论证。简笔用得好,惜墨如金,可以言简意赅。繁笔用得好,用墨如泼,言简义丰。接下来作者的论证又有所侧重,反对当时文章创作冗长繁琐的现象,提出简练为文的观点。文章的结构只要抓住这几点就一眼明了了,也就很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

整体上来讲,议论文结构清晰明了,只要认真阅读,就很容易找到文章的整体结构支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论点论据来提炼,议论文的结构就会了然于心。

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阅读不仅在高考中至关重要,在生活中也非常重要,因此更好地理解文章,更深刻地和作者通过文章有精神上的同步和交流,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情感是最基本的能力。作为师者,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更要引导他们掌握自主阅读分析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226300)

猜你喜欢
脉络记叙文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如何写好记叙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