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2016-05-30 06:01卓聪敏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性高中语文文本

卓聪敏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推动高中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探究性阅读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发生质的改变,即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对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批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构建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营造探究性阅读氛围

和谐的阅读氛围是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的基础与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阅读兴趣丧失,即使再优美的文章也难以吸引学生眼球,探究性学习就成了空话。兴趣丧失,则阅读氛围死气沉沉,阅读教学便无活力,在此种情形下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如何营造探究性阅读氛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优化阅读教学内容。二是丰富阅读教学手段。三是实施赏识教育。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是师生心灵碰撞和交流的场所,注重链接师生心灵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探究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为探究性教学奠定基础。《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尽量丰富教案内容,并结合教学方案适当增添趣味性、探究性内容;在经典段落设计朗诵环节,设置朗诵比赛项目;在课堂内容讲解环节,可巧妙设计探究性讨论、学习环节。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本文的特点巧妙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将课堂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作品,理解语言,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有效学习。

二、设置探究性阅读情境

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的常用手段,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有着重要的诱导作用。设置探究性的阅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析疑、探疑和解疑,从而让探究性教学走向理性和深刻。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理解能力,他们见多识广,因此,教师设置情境时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并引入多媒体课件,从而让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性情境中,问题是学生探究的重要载体之一,教师可以以问题或问题串的创设为载体,抓住学生有一定问题意识,懂得质疑、思考的特点,巧妙借情境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性阅读,从而在探索欲和求知欲的引领下实现高效阅读。

如《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讲稿,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内容,牢固掌握演讲稿特点,并深刻理解“梦想”的深层含义。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演讲特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影响如此之大,它究竟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文本17~25自然段,进行思考与探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出‘梦想的基本内容与深层内涵。”当学生通过探究文本找到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设置问题:“梦想实现的方式是什么?”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教师可以结合问题和文本设置相关的多媒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对梦想的理解,在讨论中感受文本不一样的意蕴。

三、设计多样化阅读举措

在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在探究性阅读环节是否具有良好状态,是否能充分发挥潜能,全面提升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措并举,增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首先,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增强感知能力,才能全面理解课文内涵,进而提升文本加工、处理的能力。其次,重视课堂朗读。课堂朗读是增强文本感知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强化教师的引导。在文本感知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应巧妙指导与点拨,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紧扣“清”“净”“悲凉”等特点对故都的秋做了描述,继而又通过联想的方式实现了对“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对比,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故都的秋的“秋声”“秋色”与“秋味”。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多措并举,搭建探究平台,使学生能够结合文本的写作结构和写作背景去深入品味,并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感悟,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感受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探究课堂上,学生通过感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朗诵环节,借助朗诵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最终体会此文“情景俱到”“且细且清”“真切灵活”的特点,达到全面感知文本的目的。

四、善用迁移性思维策略

探究性阅读是与学生思维发展密不可分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高中生的思维极其灵活,教师若能恰当引领,科学点拨,善用学生的迁移性思维,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文本。因此,它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联系与迁移,找出知识的横纵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现有阅读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就同一问题找到更多、更科学的创新性解决途径,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深入文本,抓住关键文本中的各个段落、句子之间的联系,并探究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进行思维迁移,提高阅读效果。

如在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烛之武游说时所用的说辞、技巧与方法等进行探究、分析与总结,然后将烛之武的游说之道推而广之。最后,教师可以基于本篇课文内容,对古人的游说技巧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拿烛之武的方式与古代一般人的游说方式方法进行比较,在以后遇到同类阅读文本时便能游刃有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触龙说赵太后》等多篇文章均涉及舌辩之士、游说技巧等,学生就能自发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作为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更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创新,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多措并用、思维迁移和提供课外文本等多元途径增强探究性阅读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南星中学(362342)

猜你喜欢
探究性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