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2016-05-30 11:22周万喜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文本

周万喜

新时期,伴随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如何有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了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如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也成为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对教材进行了拓宽,并加大了语文同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提升。但是,因受地域、校情等相关因素影响,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呢?

一、合理开发教材

文本是教学活动展开的重要凭借,是作为思想与观点表达的载体,故切实认识并挖掘其价值,就成为全面展开有效教学的根本所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备课”,结合教学目标与学情,筛选出有价值的文本信息,或对文本内容加以拓展研究,并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学习《传记选读》时,因其中融合了一些名人事迹,笔者在备课时,就按照传主事迹特点来划分文本,如传递文化的有沈从文、富兰克林等,宣扬百折不饶精神的有贝多芬、邓小平等。通过这样一种对教材内容重组的形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使之更好把握传记写作中人物描写的技巧,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使其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得到同步的提升。 又如学习《唐宋散文选读》,因文本中涉及一些古代文人的事迹及文学创作历程等内容,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查找这些文人的事迹与作品,鼓励学生从生平事迹、思想观点与文学风格等方面来深入解读这些作家,不断丰富学生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设计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个集体活动,且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展开互动,如此一来可使个人学习行为发展为一个集体的、团体的学习活动,且让全体人员都体会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所以,改善教学情境,创造和设计最理想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调动教师的情绪,能更好地产生教学共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时,笔者通过情境创设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展示了一幅“深秋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来更加形象、直观地体会到立于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碧水的那种感觉,从而更好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爱国、忧国、报国”的情怀。结果显示,学生兴趣被调动后,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

又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通过问题,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内,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烛之武是本文的关键人物,其言辞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然后要求学生在“退秦师”前添加状语,展现自身对文章的认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也更加热烈。

三、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从教师的“教”出发,是为方便教师“好教”来设计的,教学极易陷入“注入式”“填鸭式”窠臼。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主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便于学生的“好学”来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即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将目光着眼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发展与各种矛盾课内解决的基本点上,以此来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讲解《病梅馆记》时,因该文是寓意深远、文藻华丽的政治杂文,文章托物言志,一语双关,故教学中笔者摒弃了传统的“先简述背景、后解读文本”的模式,分几个步骤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首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不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也不点出文本特点与性质,仅要求学生将其作为一篇记梅的文章来赏读,并要求在基本读懂文本字句基础上,把握文本浅层意思,即“病梅的原因与作者疗梅的决心和行为”,然后,因势利导,抛出问题:“全篇处处都在写梅,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梅而写梅吗?”听到这个问题,学生思维受阻,开始深思。笔者顺势向学生介绍了“知人论世”的阅读办法,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把握文本的真正内涵,可从作者自身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来入手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文本表层之下的深刻内涵,从而深入把握文本,提高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进入全面改革阶段。而在教学过程中,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从教材开发、学生兴趣调动、教学模式优化等方面入手,加以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把握更多语文知识,掌握更多语言技能,最终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26600)

猜你喜欢
新课程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