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熊礼斌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意象运用

2016-05-30 13:03张中旭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意象绘画

张中旭

【摘要】:主要以西北少数民族人物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其油画《草原上的人们》(又名《草原上的祥云》)在2014年斩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铜奖,水彩画《小扎西的冬天》获中国美术奖创作奖提名,综合材料绘画《新家园建设者》(又名《农民工小涂》)入选,创造了全国美展史上一位画家三件不同画种作品同时入选并获奖的新纪录。本文从美学角度对熊礼斌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进行意象分析,从色彩的使用与氛围的营造上解读熊礼斌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关键词】:熊礼斌;少数民族;绘画;意象

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这样解读熊礼斌的作品:“作品意境好,审美品位高,画面静美纯净,具有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的风格,充满诗意。白雪、远山、牦牛、金黄的秋叶、澄明的天空,色彩块面构成,层次感较强,浪漫主义色彩浓郁。在创作题材上,熊礼斌参透着对人生的感悟、强大的人文关怀,附身贴近大地,贴近自然,贴近生活。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画面逼真的同时,既传情亦达意,创设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神韵。”

在熊礼斌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雪”是最常见的一个意象,春天里即将消融的雪,夏日中带来凉爽的雪,秋风中恣意飘扬的雪,寒冬里漫无边际的雪……熊礼斌赋予高原上的“雪”以丰富多姿的生命力,用来传递他对朴素、纯洁与神圣的崇拜与向往,同时也揭示了西北少数民族人民原始、恶劣的生存环境与他们坚毅、淳朴的品格。在展现新疆风情的人物作品《塔吉克姑娘》中,主人公年轻的塔吉克姑娘头戴一顶深红色的圆筒形绣花棉帽,帽外披着浅黄色的方形头巾,身着镶有银色花纹的红色上衣、褐色长裙,臂弯中挎着一只水桶,双手交握着站在银白的雪原之上。帕米尔高原上的风吹起了她鬓间的发丝,一头驼着水桶的毛驴温驯地停在她的身侧。从塔吉克姑娘身后那低矮的雪峰上可以看出,画家与这位可爱姑娘相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姑娘迎着阳光的双眼微微眯起,一抹还未及绽放的微笑停留在她黝黑的脸庞上。可能是常年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原因,高寒地区的人们反而更热情奔放,画家精准地捕捉到塔吉克姑娘热情中略带羞涩的那一瞬间,运用红与白、红颜与雪原的强烈对比,完美地向我们展现了纯美质朴、溫暖热情的塔吉克族风情。在他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小扎西的冬天》、《冰山女人》、《转场》、《冬牧》中,也都是以“雪”为背景的。

“云”也是熊礼斌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在藏族、蒙古族的文化中,“云”有“吉祥”之意,所以多称为“祥云”。在熊礼斌的作品中,常用红色来描绘“云”,为我们常见的这一自然现象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在他的油画《草原上的人们》(又名《草原上的祥云》)中,二十名蒙古族人民群立于夏末的呼伦贝尔草原之上,老人,中年人,年轻人,孩子,各种不同年龄的人脸上神态各异,他们身穿各式各样的蒙古袍,或直视前方,或遥望远方,在他们头上的天空,一朵红色的祥云缓缓飘过。这幅作品蕴含了浓烈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光辉,这源于画家创作背后非同寻常的经历:在熊礼斌多次深入内蒙古草原采风期间,曾不幸遭遇特大车祸,这部作品也包含了作家在劫后重生之时对于人生的感悟。草原人民朴实、平和的神态与天边那朵“祥云”相得益彰,既向人们传递了来自草原牧民的祝福,又表达了作者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与对漫漫人生之路上“吉祥”、“平安”的祈愿。同样,在熊礼斌的水彩画《天边的红云》里,幼小的藏族女孩孤身一人跟在苍茫雪原中的牛群之后,孤独无助却又目光坚毅,天边的那一抹红云代表了画家对女孩的疼惜与祝福,在这一刻,两个来自不同地域,隶属不同民族,诉说不同语言,拥有不同信仰的灵魂被融为一体了。

“牦牛”、“马”、“毛驴”等游牧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形象也是熊礼斌少数民族题材画作的一系列主要元素与意象。《塔吉克姑娘》中驮着铁桶温顺驯服的毛驴,《天边的红云》里散布在藏族小女孩身后的渺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牛群,《小扎西的冬天》中温暖扎实可以为人遮风挡雪的牦牛,《冬牧》与《转场》里成群结队的牦牛和马,无一例外地向我们展示了牧民与牲畜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青藏高原,牦牛被藏族人认为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礼物,被誉为“高原之舟”,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烧耕都与之息息相关。 而“马”除了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之外,更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人们常称蒙古族为“马背上的民族”。毛驴也已经成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在维吾尔族机智人物故事中,阿凡提与阿克登巴的出场也常伴有一头毛驴。熊礼斌这些描绘游牧民族生活的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人与动物的守望相助与亲密接触,对生活在与动物互相隔离的城市之中的人们来说,是极其富有冲击力与吸引力的。画家想要营造的这种人与动物、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极力向往的,熊礼斌用他独特的笔触完成了一次天人合一的深度召唤。

在熊礼斌的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就是“桶”。直观地从作品中观察,我们无法得知桶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可能是水,可能是奶,也可能是其他与牧民生活相关的液体与物品。在《天边的红云》姐妹篇水彩画《小扎西的冬天》里,藏族男孩小扎西迷茫地站在牦牛群中,在他的身后,他的母亲手提着铁桶正在给牦牛挤奶。《塔吉克姑娘》中主人公手臂上挎着水桶,毛驴身上也驮着水桶。画家之所以选择了“桶”这个元素,是与这些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的。在高原上,水资源是极其匮乏的,人们只能通过从遥远的地方往家里运输水源的方式来满足生活所需。而奶制品是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之一,奶的储存与运输也离不开桶这种工具。画家巧妙地运用了高原上随处可见的物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鲜明而又耐人寻味的视角,去感受、体会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也去品味与反思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大环境中的问题与现状。

熊礼斌是一个具有浓烈古典主义情节和人文关怀的写实画家。近年来,他把创作的视角投向西北少数民族题材,他杰出的创作能力获得了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与认可,也牵动着无数观众那颗萦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心。他运用“雪”、“云”、“畜”、“桶”这些自然界与牧民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圣洁、纯美与和谐的动态意境,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了解、欣赏、热爱少数民族文化。他笔下所呈现的少数民族地区,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均被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圈,其一系列少数民族题材画作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与艺术价值,还蕴含着高度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的精神内涵。搭建了一座连接与沟通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艺术桥梁,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当今文化艺术领域的曝光率,加大了文艺工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深度,在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今天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池瑜;《象、意、形、神范畴在中国美术批评中的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8-25

[2]陈池瑜;《象、意、形、神:中国美术批评的基本范畴》[J];三峡大学学报;2005-01-2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意象绘画
抚远意象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