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片不要断了曲意

2016-05-30 10:48周一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姜夔中华书局

摘 要:姜夔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其词章法有其独特性。章法的中心为起、结、过片三者,而其过片尤具特色。姜词过片有碍而实通——承转自然、深化递进——词旨更深、融为一体——紧密连接及发起别意——异军突起等四类,从姜夔词章法结构就可以看出他多方面的艺术才华。

关键词:姜夔 词 过片

沈祥龙《论词随笔》称:“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而后实,前实而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1]所说的乃是过片联系着词上下片,关系着词意境的融合和结构的缜密。宛敏灏先生在联系音乐谈词的过片时也指出:“片与片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在词的章法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的有机联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2]词之有机联系须前片结句似合似起,后片首句似承似转,让全篇意脉相通。

姜夔现存的84首词中,除却几篇小令如《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醉吟商小品》(又正是春归)等是单片外,其他的令词和慢词都是两段。也正是因为姜夔清空含蓄的风格,在结构上最常使用简约的两片形式,故其过片在其上下片格式中尤为重要。白石词过片之分类借鉴于其《白石道人诗说》中提到的“四种高妙”的意境论:“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3]“理高妙”者,姜夔将其描述为“碍而实通”,他认为诗歌只有相通,并无挂碍。这点体现在其词过片上便是所谓“承上启下”,虽有上下片之分,但实则诗意是紧密相连的。除此以外,还有深化递进者、融为一体者、发起别意者,等等。

一、碍而实通

白石词的过片属于这类的词有26首,例如《小重山令》(寒食飞红满帝城)、《暗香》(旧时月色)、《一萼红》(古城阴),等等。张炎在《词源》卷下曾经提出:“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4]张炎所说乃是姜夔《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此词以声音为载体来写蟋蟀,上片从吟赋声到私语声、机杼声,下片紧接砧杵声、笑声和琴声,而过片“西窗又吹暗雨”也是雨声,完成了整首词声音的统一,同时“又”字与上片歇拍的“甚”意趣相投,从凄凉到更凄凉,也与篇末的“更”遥相呼应,读者的感慨也就更深一层。而紧接着,词人紧接一问句“为谁”,与弄“机杼”“砧杵”的“思妇”联系起来,正是“曲之意脉不断”。又如《淡黄柳》: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过片“正岑寂”承接上文的凄凉悲况之景,应和首句中的“空城”及结拍“唯有池塘自碧”,词意连绵,结构紧密。姜夔的此类过片可以算得上典型,承转自然,织线绵密,可见其词创作艺术手法之高超。

二、深化递进

这类过片往往是下片深化上片旨意,揭露上片模糊的情感。这类白石词数量也较多,与承上启下数量将近,如《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鹧鸪天》(京洛风流绝代人)、《虞美人》(阑干表立苍龙背)等27首。

如《踏莎行》(燕燕轻盈)上片从侧面写梦中和佳人相遇,伊人缓缓出现在读者面前。歇拍“春初早被相思染”,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过片“别后书辞”仍是以虚笔写伊人的情思,直至最后一句词人孤独愧疚的情思流露无遗。“如果说姜夔此词的前半部分还停留在情、意、想高妙的境界上,那么‘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一句已然达到一种自然高妙的境界,将作者那种孤独、悲凉甚至绝望的心情展露无遗,正所谓‘词心存焉! ”[5]这幅场景让人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爱情的失意和别离的苦痛,更融入作者对人生处境的思考,与身世之悲、羁旅行役之叹,交织杂糅在一起。再以《扬州慢》为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开篇描写胡马践踏后扬州的凄凉状貌,这只是作者视觉、听觉感受之上的直观叙述。而过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明作者走出感性而想到了历史和历史人物,要是杜牧重来到如今的扬州,会多惊诧?由歇拍“都在空城”引发联想,在杜牧生活的时代,扬州有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美景良辰,但是如今眼前耳里却只剩下“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作者感慨古今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心情便已然流露出来。在这其中,过片起到了很关键的递进作用,使得词旨大大深入。

在词作中,双片递进的结构并不少见,但往往在下片叙述中回顾上片内容,上下粘连,结构较为复杂。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6]中,过片“多情自古伤离别”由上片记事递进一层写别情,在下片中仍是继续上片叙述:“今宵酒醒”“此去经年”,上下两片语意有重复之嫌,与姜词的简洁、不赘述并不相同。

三、融为一体

此类过片上下两片活动相联系、情感相融合,细观下来,整首词山仍是山,水仍是水。属于这类过片的姜夔词也不少。以《庆宫春》为例: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

由景入情,上片触景生情。开篇描绘一幅湖面景象,一系列意象“鸥鸟”“白云”“远山”等,构成了眼前清空高远的画面。又写山如眉、压双眸,重现伤心往事。下片接着写游迹、意绪,从回忆连接到现实:早春寒冷,独自放歌无人应,美人不再,只留阑干倚眺。更多此类过片如:

杨柳夜寒犹自舞(《浣溪沙》“钗燕笼云晚不忺”)

春浦渐生迎棹绿(《浣溪沙》“雁怯重云不肯啼”)

回首江南天欲暮(《夜行船》“略彴横溪人不度”)

朝来碧缕放长穿(《好事近》“凉夜摘花钿”)

须信下榻殷勤(《念奴娇》“楚山修竹”)

无限风流疏散(《眉妩》“看垂杨连苑”)

细草藉金舆(《卜算子》“绿萼更横枝”)

别后书辞(《踏莎行》“燕燕轻盈”)

以上这类过片连接上下片内容,使得上下片感情及思想深度并列平行,能较为清晰明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词感情也是统一的,一气直下,紧密连接,破格创新。

四、发起别意

沈义父《乐府指迷》:“过处多是自叙,若才高者方能发起别意。然不可太野,走了原意,”[7]说的便是“发起别意”之过片。此类词上下片是跳跃式的转折或蒙太奇镜头的衔接,过片不仅仅要服从结构变换安排,更要保证合中有分、气脉贯通。姜夔不愧为一位“才高者”,他创作的此类词有16首:《卜算子》(月上海云沉)之过片“又见水沉亭”,《虞美人》(摩挲紫蓋峰头石)的过片“盈盈相望无由摘”,《小重山令》(人绕湘皋月坠时)的“鸥去昔游非”,《探春慢》(衰草愁烟)的“长恨离多会少”等等。具代表性的如《角招》:

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

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翠翘光欲溜,爱著宫黄,而今时候。伤春似旧,荡一点,春心如酒。写入吴丝自奏,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

开篇擒题,“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描绘烟外峰峦,美轮美奂,词人此时独游,也不禁怀念当日的“湖上携手”,继之想起故人离去后的凄凉风情:“早乱落、香红千亩”。伤春怀友,相思而更伤春。下片“犹有”以雍容细腻之笔来突出他人的乐趣,发起别意,进而转折对比。眼前船上,佳人以袖掩面;岸边歌馆里,美女挥扇倚立,而自己却孤赏良辰佳景,此时词人的心里只有摆脱不了的如酒般浓烈的伤春意绪,欲把它谱入丝弦却能寻得何人理解这个中情思呢?反衬过后,愈显词人之苦。再如《凄凉犯》: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蓑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上片写“边城一片离索”,下片追念西湖往事“小舫携歌,晚花行乐”,与上片有明显的转折对比,即过片“追念西湖上”完成了镜头的切换。这种过片是冒险的做法,然一旦驾驭便能使得感情于矛盾统一中更进一层,富有特色,别具一格。

总之,此四类过片各有其优势。碍而实通者,白石甚善于此,往往承转自然,针线绵密,曲意不断;深化递进者,则引人入胜,造就词旨更深一层;融为一体者,使得全词紧密连接,感情统一自然;发起别意者,白石词中虽出现不多,却是异军突起,内容与情感于矛盾中统一,别具一格。

注释:

[1]沈祥龙:《论词随笔》,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1页。

[2]宛敏灏:《词学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1-102页。

[3]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2页。

[4]夏承焘注,张炎著:《词源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5]周燕玲,吴华锋:《论姜夔的诗学思想与词的创作》,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3页。

[6]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页。

[7]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9页。

参考文献:

[1]夏承焘注,张炎著.词源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宛敏灏.词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沈祥龙.论词随笔[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6]周燕玲,吴华锋.论姜夔的诗学思想与词的创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5).

[7]沈义父.乐府指迷[A].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周一帆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00)

猜你喜欢
姜夔中华书局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陆明君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姜夔,你咋这么牛
建筑史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