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在思考中前行

2016-05-30 02:38田树
晚晴 2016年3期
关键词:全科医师全科院士

田树

与“老辣炮手”钟南山相比,54岁的曾益新显得低调。其实,这位海归院士一直是中国医改的智囊。“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似乎在曾益新身上得到了印证。他善于思考,且不断寻找可能的突破。

遵从于内心的召唤

1990年,曾益新获得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在那个出国潮涌动的年代,他顺理成章地跨出了国门:“那时候,一个普通的肝炎肝硬化患者,都会让很多医院束手无策。特别当看到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痛苦地离去,我感到很难过。”

1992年至1997年,他先后来到东京都老人综合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留学经历丰富了他的视野:在日本体会到了什么是勤奋和认真,在美国则感受到了真正的自主和创新。“科学研究是一场寂寞而艰苦的长跑。在国外,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医学知识,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曾益新谈起他的留学体验时说。

1997年,当时的中山医科大学逆时而动,向海外学子抛出了橄榄枝,一举召回10多名留学人员。曾益新就是其中之一。12年前的中国,医疗科研条件都相对较差。曾益新的选择颇令人“不解”。但是,曾益新坚持自己的理想,他认为“学了东西就是要报效祖国的”。

就像许多老一辈留学人员一样,先回国安定下来,再融合进去,接着发挥优势。曾益新说,走过这“三部曲”之后,事实证明回国发展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自己的国家,每一个勤奋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找到了精神、文化上的认同感,这个层面上的‘回归让我着迷。”

在思考中前行

找到了问题,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曾益新一贯风格。既然已经明确基层医疗水平是医疗体系的最短板,他本人和一些院士专家曾向国家建议设立10万个基层特聘全科医师岗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2个,其编制由国家特设,放在县区级医院(即县管乡用);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国家每年给予10万元特殊津贴。这些经过正规训练的全科医师(或从二级以上医院招聘的大内科医师再经全科强化训练)将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对病人的吸引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吸引更多合格的全科医师去基层工作。特岗计划可以说是国家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个特别手段,目的是通过强力的政府干预建立起一支活跃于基层的全科医师“国家队”和“种子队”,带动整个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补齐医疗体系的最短板,是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表现。可喜的是,目前已经在四个省份开展全科医师特岗计划的试点工作,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总结、提高、不断完善。

除了政府行为外,曾益新院士还提出应该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全科医学领域。方法是在高端社区设立全科诊所(健康会所),对社区人群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行使全科医师的职能。这种高端诊所的医生待遇好,当然收费也高,需要居民购买商业保险或自费来覆盖。但只要真正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高端社区的居民是有能力、也有意识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目前已经有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在居住小区开设全科诊所,以提升其小区的品牌价值;也有名牌医学院毕业生在大医院工作数年后愿意去高端社区诊所工作。这方面还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包括牌照发放、税收优惠等,以鼓励和引导这个领域的发展。

当全科医生的来源解决后,下一步如何解决患者在初级、二级、三级诊疗机构中的分流及转诊问题?虽然目前医改对此还没有明确,但是,作为一个兼收并蓄的思索者和改革者,曾益新院士没有停下思考和探索的脚步。

改革,但不越位,曾益新说:“我没有想过要超越现有体制,而是在传统的框架下,做些突破,比如让沿袭已久的职工代表制度,改变了‘花瓶的被动角色。”

“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巴尔扎克的这句话,似乎在曾益新身上得到了印证。他善于思考,在缜密的思考中,不断寻找可能的突破。思考,也许是收获正确答案的惟一途径。

猜你喜欢
全科医师全科院士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医学人文融入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口腔全科医师执业范围(讨论稿)
院士速递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