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材料“活”起来

2016-05-30 02:41刘中梅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台前幕后喷泉论据

刘中梅

文章如工程,写作是施工。当设计方案、工程结构确定之后,材料便引领着新技术革命“走”到前台,“活”在生动的当代生活剧情中。

对于高考作文而言,如何让作文材料激活作文?又如何让僵死的材料“活”在作文中?实非宿构、套模、默写之所谓匠心匠气所能为。让材料“活”起来,重在一个“活”字。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材料“活”起来。

激活语言材料

[]

语言在进入交流和表达之前,不过是一堆累积在知识系统中的符号材料。经过10多年的学习,我们大都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也练就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

一篇题为“爱的喷涌”的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这样堆砌语言材料:喜爱、爱恋、爱慕,都是藏在心里的爱,就像清泉、甘泉、山泉在地下累积、蓄积、攒积,只等一朝、一夕、一瞬、一刻的迸发。

迸发是喷泉,是涌泉,将最美的姿态、最精彩的容颜,展现在沉默、沉静之后……

满纸空洞言,一把虚假泪。如此这般的啰嗦言语,不但语义重复,辞藻浮华,而且造句无法。语言材料停留在未被激活的原生态,失分在所难免。

让语言材料“活”起来,关键的激活按钮是一个“真”字。按下这个“真”字键,说真话——话不空,语不浮,言不板;表真情,言有物,语有韵,话有神。

据此,对《爱的喷涌》一文的语言可作如下修改:

爱,隐行于心,就像清泉穿行在林地、山涧,无声无息。一点一点累积着,一股一股汇聚着,只为等待一朝一瞬的迸发。

爱的喷泉,是生命最美的迸发,是青春年华最美的绽放,在经历无数寂寞之后,在经历无数隐忍之后,爱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寻常的意境,相似的语汇,当它们被“真”所激活,语言材料便生动排列开来,组成一篇文章最有魅力的方阵,并且扛起飘扬着的思想大旗,走过审美的检阅台,接受阅卷者的“检阅”。这样的语言怎不让阅卷者青眼有加呢?

[活用论据材料]

据阅卷后统计,85%左右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议论文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直以来,同学们以为议论文的三段式易于掌握,便于操作,有理没理一通引经据典、东扯西拉就可以了,但这分数肯定高不了。事实上,不少作文失分也就在于生搬硬套论据材料。

下面以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台前幕后共筑人生》的节选为例: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其实,这就是台前幕后的关系。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原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但丁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瞩目的喷泉生活在人生的台前,光彩四溢,尽享阳光;地下的泉水流在人生的幕后,默默无闻,却能与泥土相拥。我想这两种生活都是有滋有味的,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的人生!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台前辉煌的人,也有被学校开除、被工厂除名的痛苦经历。

尼采说过:“若谁终将如震雷响彻人间,必要长久地自缄其口。”经历了“自缄其口”、甘居幕后的打磨,我们也不必刻意一直掩饰光芒,而应该在适合的时机大胆展示自我,焕发光彩。

路遥有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但我们需要为之努力,让它不枉此生。”

……

够了,恕不一一引用,这篇原长820字的作文,竟然引用了10多条名人名言,论据材料不可谓不多,但是重复的默写,呆板的引用,使阅卷者无法续读。

考生让别人替自己感慨,结果却落得一个无病呻吟的评判。即便是爱迪生的材料,也被弄成百度百科,而且其材料指向了“台前光鲜台后晦暗”的歧义。

还有,文章开头,几乎全文照抄了考题内容,将考题内容当作论据材料照搬过来,可以说,这是一篇滥用、套用、死用论据材料的“经典”之作。全然忘了,活用论据材料在于一个“实”字。

论据材料的“实”,指的是实用——实实在在起到支撑论点的作用,扎实——扎扎实实地夯实论证过程,诚实——老老实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思。

再看《台前幕后共筑人生》一文,我们回到诚实的写作态度上来,毫不吝惜地删除鲁迅和但丁的所谓名言——这些名言于本文论点而言既不准确,又很老套;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展开对尼采、路遥“语录”的阐释,引入爱迪生幕后钻研的一些实用材料并将其用实。这样一来,一篇勉强及格的文章,便可跃上高分台阶。

将论据材料用得实用、扎实和诚实,既是一种写作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过程。实得空灵,实得新颖,实得入情入理,是“实”的应有境界,也是“实”最鲜活的体现。

一言以蔽之,活用论据材料必须“活”得有理。

[活化理念材料]

活化,原指粒子从外界获得足够能量后,其电子由较低的基态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的过程。借用于此,乃是提示议论文在运用理论材料时,须有所发掘,有所提升。以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为例,题目如下: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材料的重心是最后一句,一个“其实”,就是引导我们发现、关注那些隐藏在光环背后的默默付出,引导我们去寻找生活的本质。

一个由常见的生活现象创设的真实问题情境,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理念提示,也准确符合“认知生活过程、关注生活现象、感悟生活哲理”的创作规律,考生原本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炼观点、表达观点,而始料未及的是,一些考生还是遁入了俗套、幼稚、宿构的迷途中。

出现最多的是理念宿构,不假思索地套用既往理念,如“坚持就是胜利”、“成功在于奋斗”、“机遇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爱拼才会赢”、“成功路上是坎坷”等,这些宿构的理念,中规中矩,波澜不惊,但稍不注意就会陷入“默写”以往的作文,大量“抄袭”自己或别人的成功作品。更有甚者,考场作文中还会出现离题千里的理念,如“苦难铸就辉煌”、“甘于平凡”等。如此立意,其得分可想而知。

可见,活化理念材料在于一个“准”字,准确的“准”,水准的“准”。准确地从材料中提取理念,或者用准确的理念筛选准确的论据材料,从而发掘理念、提升理念,最终创新地表达理念。

“泉水与喷泉”是一个思辨性兼比喻性的题目,既不能简单肤浅地就事论事,也不能云里雾里地以理说理。构思时,准确地化实为虚、对比思辨,挖掘材料精髓,捕捉到命题用意;写作时,准确地把握理念关联,如显性与隐性、台前与幕后、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伟大与平凡等。

这个作文题可表达的理念很多,但要写得有思想水准和审美水准,还须很好地提升理念,创新地表达理念。这是“活化”的能力。

作文之“作”,是一个动词,阐明文是“作”出来的,是鲜活地“作”。高考作文失分,很多时候是考生“死作”出来的,这也提醒我们务必让自己充满“活力”,从而激活语言材料,活用论据材料,活化理念材料,让材料坚实地支撑起一篇“活”作文。

猜你喜欢
台前幕后喷泉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一则反拒付案的台前幕后
可乐瓶里的“喷泉”
可乐喷泉
自制喷泉
台前幕后皆安全
台前幕后 ——原载“伊朗漫画网” ▲
新一轮机构改革台前幕后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