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开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新视野

2016-05-30 04:51李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阅读教学改革

摘 要:接受美学是源于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强调重视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体现于作者的文学创作,还需通过读者将其升华和再创造以其更加丰满。接受美学还提出文学作品“空白点”“未定性”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观点,为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改革开启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接受美学 阅读教学 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研究领域的思辨与改革也逐步深化。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意识到过去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教学现状。虽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但是,多数一线教师仍没有真正吃透新课改精神,对自身以及学生和教材等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理论尚不完善,而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等一些列理论观点恰恰是对其有效的补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接受美学及其理论观点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引起广泛影响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它是由西德康斯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为代表的“康斯坦斯学派”提出。1967年,联邦德国学者姚斯在其担任教授任职仪式上发表了题为《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的演讲,这被公认为“接受美学”的诞生宣言。此后不久,德国的另一名学者沃尔夫·伊塞尔又发表了《文本的召唤结构》,它成为接受美学的奠基之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接受美学被引入到我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理念,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文学接受”的内涵。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建构文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研究者要从过去重视研究文学作品创造者转移到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者,深度挖掘研究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这一观点,打破了读者被动接受文学作品的传统认知,确立了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主体地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者赋予它的意义,还要通过读者的阅读赋予它新的生命。文学作品在未被大众阅读接受之前只是作者的单一性阐释,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未体现,当读者阅读之后,该作品会在普罗大众和作品以及作者之间建立多线性通道,释放出多元化的解读甚至重新建构文本形象和意义。

(一)读者理论

1.“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提出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中,读者处于中心地位,读者既是文本意义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第二文本”。因此,读者是实现文本价值的关键,文学作品在被阅读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上生成“意义”。阅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读者的参与使文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得以延伸与发掘。

2.“期待视野”。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自身所具备的阅读认知能力会对作品产生心理预期,这种审美期待即姚斯所提出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既能激发阅读的兴趣,又是影响读者选择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文本理论

1.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存在意义和价值不仅存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读者的解读。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尚未被解读的作品本身和读者具体的阅读解读过程。童庆炳指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存在状态,即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在文本中表达了什么并不是第一位,重要的是读者从文本中读到了什么。伊瑟尔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文本只是作者种下的一粒种子,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唤醒它、催生它发芽,给予其生命和活力。因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阅读时生成的“第二文本”。

2.召唤结构。伊瑟尔在《文学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文本的“召唤结构”概念。伊瑟尔认为,在文本(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而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在主观认知情感的影响下对文本价值意义生成“否定”思维并在心里认知上形成“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空缺和不确定性因素是引起读者联想、构思和创造以完成文学空白填充的兴趣点,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就是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留给了读者进行解读、自主创想的空间。伊瑟尔提出的文本“召唤结构”,变革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固化永恒的意识的传统认知,赋予文本以活力,文本所具有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使其能摆脱作家本体思想植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文本与读者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也是的文本本身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二、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启了新的视野

1.“读者中心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就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从而形成的审美经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具备这种审美经验,它既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认知习得,也是对阅读对象的进一步选择、认知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多个维度的,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其解读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灌输式的一股脑把所谓的“标准答案”都塞给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包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理解,集中归纳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2.“期待视野”——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为语文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在个体和其所在的群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对文学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人的思维惯性作用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促发阅读者进行文学改良与创新。因此,期待视野会帮助阅读者选择阅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还会影响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同时,期待视野会随着阅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期待视野”就反映为审美期待,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和阅读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素养、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驱使下对文学作品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的阅读期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善于利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低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就会出现困难;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高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活动又会寡然无味。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在难易程度上要挑选等同于或略高于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召唤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交流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应充分发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观点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有利契机。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会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传统课堂中,长期盛行“独白式”教学——只有教师一直在阐述文本、对话文本,而学生则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建构对话式的阅读课堂。可通过积极设疑发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审美体验与作品的文学属性交流、碰撞、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任务也绝非是课堂提问式的言语对话,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学生以及自己之间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接受美学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给这座桥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填补促作品的潜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适时的放慢脚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沉淀、积累。

4.“第二文本”——增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强调“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读者主观意识的体现,是包含读者主体思想认识的文学加工、再创作。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感悟、创新是“第二文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第二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点。作文语文教师,必须要强化阅读教学的“第二文本”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二文本”是脱胎于“第一文本”基础之上的文学再创造,那掌控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则是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除了要在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反馈总结,加以引导。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第一文本”的解读兴趣、提高阐释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学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对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视读者地位、加强读者和作品联系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重新建构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构阅读教学课堂新的生态才有意义和价值。

(本文为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学接受理论视域下的语文教育研究”[2014-L-04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与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2013/02/544]、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宁,金元浦译,[联邦德国]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金元浦.文学阅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刘永康.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金元浦,周宁译,[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李鹏 青海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16;江苏盐城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224000)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阅读教学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改革创新(二)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