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学四步法

2016-05-30 04:51汪禹彤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语文教学

摘 要: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古诗教学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训练朗读、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和丰富想象。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以及古诗语言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难免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很多教师也纷纷表示,诗歌零散含蓄,难以讲透。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教学,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知人论世、品味意境、品读语言和以意逆志四个方面入手,对古诗鉴赏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诗 语文教学 意境 情感 语言 古诗鉴赏

人教版初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169课,其中诗歌8课(古代诗歌7课),6册教材共入选29篇古诗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共有课文65课,其中诗歌12课,占教材的18%。以上数据表明,古典诗歌是语文教学不可小觑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的诗歌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做好古诗鉴赏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其思想轨迹,领悟他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1]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知人论世”已经成为了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重要路径。比如说《将进酒》,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带学生了解一下李白深受“儒”“道”“佛”三家影响,在出世入世间几经徘徊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那么学生便能更好地把握住诗歌基调,理解作者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越、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从而更震撼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瑰丽,感叹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无奈,钦慕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在冲天豪气中一览大河奔流,纵横捭阖的诗仙之气,体会作者最终归于“万古愁“的唏嘘。另外,了解作者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归纳和解读作品。比如说,李白的诗大都清新俊逸,杜甫的诗多为沉郁顿挫,李商隐的诗则是情致深蕴…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避免 “一刀切”的情况。

二、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氛围,是诗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同时也包括了诗人诱发和开拓的审美空间与想象空间。叶圣陶在《二十韵》中提到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充分说明了探寻意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古诗中,“意”不能直接说出,而要借物表现,“境”不能孤立存在,需要由意触发。因此,揣摩诗歌的意境又必须从意象着手,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挖掘其背后的内蕴,体会诗中的感情。比如秦观的《画堂春》,就通过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等残春景象,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采用“以读代讲”“适时点拨“的方法,领导学生分析意象、进入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品味诗歌情感,感悟诗歌之美。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有些意象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运用和约定俗成,从而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些有固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应当是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的。比如“东篱”,最初出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被后世诗人反复使用,有了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又如西风、残照、落叶、枯木、冷雨、北燕等意象常见于悲秋之作,多用于抒发伤老、思乡、怀古等思想感情。

三、品读语言、体味美感

古诗短小凝练,却极富变化。饱含着多样的艺术手法、丰富的情感内涵、广袤的精神内核以及隽永的语言、诡谲的想象,显示出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之美,也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品味诗歌之美,先要品味诗歌语言,研究诗歌语言,又要从欣赏诗歌用字开始。古人对于用字向来严苛。以至于《朱子读书法》[2]中谈到炼字,甚至用到了“猛将用兵”和“酷吏治狱”。相传贾岛行在路上,偶然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又觉得“推”不够好,在“推”和“敲”中几番徘徊,苦思不定,后来遇见韩愈,韩愈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贾岛大喜过望,当即定下“敲”字。这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句。又如王安石作《泊船瓜洲》,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改为“入”字,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见诗人选字之精,炼字之难。在讲授诗歌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一字之差,相隔天地”的艺术妙境,感受诗人的匠心独运。另外,诗中惯常出现的运用典故、词性活用、句法变化和修辞手法,也是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感悟诗歌之美。

四、以意逆志,准确理解

《孟子 万章上》[3]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直到今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仍是我们讲述诗歌、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意”,一般认为是读者之“意”;“志”,即作者表达的原意;“逆”,从常规来讲有三层意思,即接受、探究和反求。大致来讲,“以意逆志”,就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没有完全抛弃自己的想法,也没有背离作品本来的意思。而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理会诗歌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原意。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这一赏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欣赏诗歌、发展思维以及形成独特全面的视角。它的意义不仅局限在诗歌之中,还体现在诗歌之外。那么,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呢?首先,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确,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比如李清照由于境遇与感情的变化,前期的诗多清新明快、后期则转入哀婉悱恻。又如盛唐的诗风豪迈壮丽、爽朗无比,晚唐的诗风却多了悲壮沉郁、愤慨哀伤。另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以意逆志”的切入点和依据。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锻炼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它的“暗示性”以及对比、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它的绘画、音乐美又可以打开学生心门,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由此可见,诗歌教学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讲透诗歌、讲好诗歌,从而展现诗歌之美、发挥诗歌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教师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释:

[1]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陈晓浒:《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凤凰出版社,2014年4月版。

[3]南怀瑾:《孟子与万章》,东方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汪禹彤 四川南充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637000)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语文教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