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部分农民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2016-05-30 10:29林燕飞李德英陈志颜王爱萍刘小强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文化建设

林燕飞 李德英 陈志颜 王爱萍 刘小强

摘 要:农民安置型社区作为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特定产物,其社区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然而,由于社区居民自由散漫、缺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以及文化素质存在差异,致使安置社区文化建设阻力重重。同时,有限的社区建设经费无法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费用支出及需求,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

关键词: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35-03

“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政府征地后使许多农民失去原有生存的土地,为安置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政府修建了大批的安置型社区,使其实现了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1]。从农村过渡到城市,从农民过渡到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的高低又决定了安置型社区的整体面貌乃至社会的和谐。政府想方设法改善安置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高度重视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积极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文化建设措施,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社区的文化建设也逐渐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被安置在统一建设的安置型小区的新居民,由于安置社区处在建设初期,许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和不足,现有的一些信息资源未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以及社区文化管理和服务落后,文化活动较少,使得许多居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较低,对社区的文化建设满意度不高[2]。如何采取更合理的措施,加强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逐步提高社区文化服务质量和农民市民化意识,实现由农民顺利向城镇化居民的转变,是自贡市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3]。

一、关于“十二五”期间自贡市部分安置小区的调查

(一)自贡市景苑社区的调查

景苑社区隶属自流井区高峰乡,是政府重点打造的失地农民安置示范小区,位于S305省道以南,卧龙湖以北,东连龙汇路南延线,西邻红肖路。该小区筹建于2014年11月,住宅面积92 954.8平方米,共29栋,计1 106套房。现已入住700多户居民,1 500余人。

虽然小区建有6 283平方米的地下车库,但是许多住户还是将自家的小车停靠在小区的道路两旁,严重影响了行人的过往。由于缺乏活动室,小区内的多数老年人常围坐在社区办公室门口的花坛边聊天。尽管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地带有人管理,但是在道路两旁的空地以及靠小区背面的绿地上,不少人却种上了小葱、蒜苗、莴苣等蔬菜。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对此行为经常予以批评和劝阻,但几乎是无济于事。

(二)自贡市和景苑社区的调查

和景苑社区隶属自流井区红旗乡,也是政府重点打造的失地农民安置示范小区。该社区位于红旗乡汇南路西段,北靠大湾社区,曙光绿盛学校南湖校区,东邻龙神村,西邻济公社区,南接S305线、普润博览城和大西洋工业园区,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共有8个居民区小组,现有户数564户,居住人口1 758人。

该小区建有两层地下停车场,位于小区内,社区象征性收取每月80元/车的停车费。但许多居民为了方便和省钱,仍直接将自家小车随便停在小区人行道两旁。由于小区没有更广阔的供孩子们玩耍的地方,许多小孩子直接在人行道内玩耍,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阻碍了其他居民的出入,使地下停车库留有大量的空位。

从以上两个小区的问卷调查及调研情况看,小区的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从事各种职业的居民都有,收入差距也较大。大部分的住户对目前的生活环境不满意,尤其是景苑社区的居民,他们认为交通不便利,小区过于密集,没有休闲娱乐的场所,人情冷淡,红白事情也没有地方可以宴请。目前,两个小区的公共健身器材均较少,有的已经坏掉长期没有人维修。社区组织的公共文化活动较少,有的人甚至表示根本不知道社区有组织过文艺表演等。调查中发现,居民满足文化需求的途径主要是电视、手机和互联网,即便社区设有书屋,但是也看不到有居民进入阅览,使书屋成为摆设,可见居民对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两个社区的部分老年人选择晚饭后在社区里较小的空地上跳坝坝舞,但因此也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曾经还发生过居民与跳舞的大妈之间的争吵。在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居民聊天时语气中常流露出许多无奈和抱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居民文化素质存在差异

调查发现,约5%的居民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约80%的居民为高中及以下学历,15%左右的居民几乎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文化素质的差异导致安置社区的大部分居民难以改掉农村的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如将自家的东西乱扔乱放在过道口,影响他人出行;将自家房子周围的绿地占为己有,或改为菜园子,或改为停车场;破坏公共健身器材;在小区内高声喧哗,严重影响他人的休息等。这些因素均影响了社区和谐的文化氛围,导致社区文化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缺乏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

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居民认为自己虽然不种地了,生活在安置社区,但是生活水平远远不及城市人,所以认为自己不属于城市人;少部分的居民认为自己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无法享受到与城市人同等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养老也是有一定的压力,只能算半个城市人;极少数的居民在调查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份认识模糊,时而觉得生活在城市算作城市人,时而觉得生活费用等各项开支远远大于在农村居住的开支,无法与城市人比拼,还是做农民好。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在政府行为下,迁入集中修建的安置型社区中,许多人面临着市民身份转换的困难。部分中老年人由于失去土地,又没有一技之长,每个月仅靠政府为其购买的养老保险金维持生活,导致生活陷入贫困。诸多因素累积起来,使得居民身份认同感模糊。同时,由于社区文化活动的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使得许多居民根本不愿意加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安置社区的许多居民平时交往的范围仍局限于亲戚与熟人之间,而与社区其他居民往来较少,甚至不往来。这导致社区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在同一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体现得较为冷淡。许多居民早出晚归,忙于工作,更没时间顾及社区的文化活动,致使社区凝聚力不足。同时,由于社区管理者意识缺乏,自身管理经验和组织经验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内容丰富且大众化的社区文化活动,这也是导致社区缺乏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三)有限的经费无法满足社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需求

通过对景苑社区和和景苑社区的调查发现,两个社区硬件设施均相对缺乏,人多而公共器材较少的局面使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得不到基本的满足,这与城市社区相比,明显落后很多。其中,景苑社区在社区办公室的楼上有一个小的电子阅览室,里面有10台电脑可供人们使用;同时还有一个小的书籍阅览室,里面的书籍大多比较陈旧,由于处在办公区域,空间狭小,许多居民不愿意到此阅览,甚至有的居民根本不知道社区还有阅览室,造成书籍的浪费。而和景苑社区既没有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书籍阅览室,居民无法从社区的角度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两个小区均没有居民公共活动室供大家休闲娱乐,大多居民的休闲娱乐选择社区内私人开设的茶坊、麻将室或者露天聊天等。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不足和已有的建设资源的浪费及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究其原因,建设经费缺乏,影响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社区文化氛围较差,居民的市民化意识模糊,科学文化素质得不到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得不到发展,法律意识素质较低。

三、安置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社区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安置型社区虽有别于城市社区,但作为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起点,其必须承担起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提高安置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市民化素质,促进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重担[2]。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增加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来源

安置型社区居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失去他们原有的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成为城市居民。但是,这一代价的付出并没有使进入城市的农民得到应有的待遇和享受。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增强失地农民“农转非”的合理补偿,将安置型社区的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创造更多的公共资源[4],比如增建社区电子阅览室、书籍阅览室、社区公共活动室,增加运动健身器材等,这不仅有利于失地农民利用闲暇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其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更有利于安置型社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但是,政府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仅指望政府的财政投入而自身不加以改变,也很难实现长期的发展。在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途径很多,比如组织社区开展联谊活动,充分利用其他优势资源来弥补自身经费的不足;也可以适当地拉取一定的赞助,通过外来资金的介入提高安置型社区文化活动的频率,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

(二)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文化建设意识,提高文化建设管理水平

由于农民安置型社区更多地定位在“搬迁居住”角度,而非“社区服务”角度,因此安置型社区生活虽然有别于农村生活,但是社区居委会成员大多都为以前的村干部,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社区的文化建设缺乏前瞻性意识,自然缺乏建设管理经验。加强对社区管理人员的文化培训,使之接受先进的社区管理理念,提升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安置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交流,增加管理者的管理经验,也是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此外,社区的大多居民都与社区管理人员是老邻居,这种“熟人”情怀导致一些居民在社区内任意妄为,而管理人员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社区管理水平低下。社区居民的随意性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受到阻碍。只有摒弃“熟人情怀”,统一管理,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三)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农民安置型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看热闹,而不愿意参与其中。他们认为自己啥都不会,既不会识字说话,也不会吹拉弹唱,因此许多人根本不愿意参与社区组织的任何文化活动。这一特点给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农民安置型社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盲从地复制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而应从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开展适合大众的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比如,中老年人可以为其创建一支业余的舞蹈队,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增加老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减少老来孤独的感觉,同时在重要的节日里也可以为社区的文化活动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再如,社区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开展文化节,比如端午的时候,可以组织包粽子比赛;中秋的时候,可以组织拔河、爬山比赛;春节的时候,可以组织贴春联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形式相对来说比较符合安置型社区居民的特点,可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使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存在和温暖,接受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关心和帮助;打破居民局限的交往方式,逐渐扩大交往的范围;逐步减少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落差,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把社区文化建设“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

(四)建立社区广播站,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在安置型社区建立文化广播站,不仅可以定时地向社区居民传达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可以定期播放综艺类节目,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愉悦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文化的修养。广播站的建设可以吸引社区的有志之士参与其中,也可以挖掘社区具有播音主持特长的人才,充分发掘社区居民的才干,为社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社区管理人员在一些重要节日来临之前也可以通过广播站向社区居民发出社区文化活动通知,这种形式比单纯的在信息栏张贴一份活动通知更容易受到居民的关注。

安置型社区是新形势下的特定产物,国内之前没有,国外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也较少[5]。根据安置型社区自身的特点,通过各种努力和方式,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帮助并引导社区居民顺利从农民过渡到居民,改变生活观念,增进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得以提高,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幸福指数得到提升,这些都可以促进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燕.安置社区文化建设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深层影响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2):115-117.

[2] 李文静,等.农民安置型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8-29.

[3] 高虹,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考[J].社会学研究,2011,(9):160-161.

[4] 吴瑞君,等.征地农民合理补偿的可能途径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9-53.

[5] 曹一萍.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36-38.

Abstract:Farmers resettlement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products ofurbanization development,so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the identity transition from farmer to towner occur to people.However,lacking of cohesion and self-identity and difference of cultural quality lead to a lot of obstacle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Meanwhile,lacking of funds results in insufficient of hardware facilities andaffec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resettlement communities;cultural construction;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文化建设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