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及可行的解决之道

2016-05-30 15:19朱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朱华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企业这个群体一路走来,直到今天,已然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从群体的宏观视角切换到具体企业的微观视角,发现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一直处于挣扎求生的状态中,而“融资难”是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主要的显性问题,受到国家层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概述中小企业历史沿革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现有主要的融资途径及效果,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局;解决之道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86-02

一、中小企业历史沿革及现状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针对社会各类基本消费需求的供给在数量上严重短缺,高质量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更是无从谈起,也不存在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研究该段时期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经验,对于现今的参考价值不大。

改革开放后,原本受到压抑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释放,中小企业普遍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以轻工业企业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这段时间,中小企业主们只需要顺应时代,吸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加以组织进行生产即可获得成功,融资难问题尚未显现。

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原始积累后,如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构成,在注册数量上接近千万,占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创造的经济价值也达全国企业创造总价值的六成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近八成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与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休戚相关。

经过近三十年国家的政策引导,国内创业热情持续高涨,相对于社会总产能来说,市场容量已呈饱和,市场主体间无可避免地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现金流的价值被空前重视。

然而中小企业普遍不符合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主流融资方式的风险控制要求,融资无法得到满足。根据中小企业协会2014年统计数据,中国90%的中小企业表示融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据业内估测,同期国内银行信贷总份额中,实际投入到中小企业的贷款占比不足15%。

二、中小企业现有主要融资途径(种类)及融资效果

在这里,本文没有严格按照经济学理论上的融资途径分类进行探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就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融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银行贷款

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业第一大子行业,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无论是从融资金额还是融资成本考虑,银行贷款都是中小企业最经济的选择。中小企业普遍反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达到银行内部审议贷款的四个维度要求:

1.主体资质评判。通常要求企业主体及经营者无不良信用记录,且企业正常经营一定年限以上(规避创业风险)。

2.融资用途评判。贷款用途不得投向国家禁止和限制性行业。

3.还款来源评判。对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获取现金流的能力进行评估,或是对贷款投资项目的经济回报进行评估。

4.担保价值评判。对贷款担保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或对担保物进行价值评估。

中小企业满足其中任意一项维度要求都很难,而这四个维度评判均是一票否决。

因此,中小企业主们甚至部分国家层面人士认为银行“嫌贫爱富”,缺乏社会担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银行业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子行业和国有经济,一旦行差踏错,放开必要的风控底线,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并由全社会承担代价。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内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一事历历可鉴。

其次,银行作为非充分竞争行业,也是存在历史最长的金融子行业,各项内外部监管规定非常多,想要突破现有规定对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的难度非常大。

再者,对中小企业给予过于激进的融资支持,对于单个银行也是极大的冒险行为。中国的整体负债水平远高于其他主流经济体,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负债已占GDP的160%,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增加了60%,在宏观面上,中国的企业已不适宜再增加财务杠杆。民生银行于2008年之前开创性地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这项举措不仅从声誉上为民生银行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也从指标上拉动了实在业绩:2008年1月时划归该事业部的存量贷款余额66.02亿元,当年末则增长为179.31亿元,增幅172%,可谓名利双收,大量的同业积极主动跟进,银监部门也发文要求各大银行及时设立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并颁发金融许可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也许包括飙升的不良率),自2012年起,若干颇具影响力的大银行陆续撤销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机构。

随着经济新常态达成共识,各家银行也纷纷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偏好投向大中型国企和政府融资平台以求避险。

(二)直接融资

与银行相比,证券市场更主要的是服务于优质的大中型企业,草根企业在证券市场获得融资的难度更大。

1.债券融资。为打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相关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先后放开了政策,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债券品种,推出之初也确实受到市场热捧,但后来的情况有违政策初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通常要求追加政府担保或是企业资产担保,最终并未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同时也有违债券市场操作惯例,即使如此,该券种仍是风险频发。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问题则更为突出,竟然沦为了政府融资平台借道融资的工具,真正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反而鲜有问津,这也说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非全是由于政策限制,在市场机制下,资金仍然没有选择票面利率更高的中小企业债券。

2.股权融资。近期,国家放开和鼓励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目前看来运作颇有成效,为众多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二级市场交易量长期低迷,新三板股票失去了流动性,一级市场恐怕无法长期繁荣。

(三)混合融资

本文认为,如果能在近期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将较大概率地着落于银行贷款、债券融资或股权融资三者,其他各类创新措施较难跳出三者范畴,例如私募基金类同于私募债券或新三板股权,融资租赁则类同于银行抵押贷款等。

近期关于鼓励银行债转股和取消金融混业经营限制呼声较高,本文认为这两项举措效果有限:毕竟中国实施分业经营了如此之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别在自己领域内做得很好,现在就算放开限制,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比对方做得更好;债转股则更是明显地通过行政手段损害银行利益,有开经济体制倒车之嫌。

(四)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绝不是金融行业的有益补充,太多的事实表明,民间融资的贷款人都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的,不仅要求的融资成本高企,而且缺乏现代经济法意识,为收回投资不择手段,融资人根本无法受到企业破产相关法规的保护,融资企业主被逼上绝路的比比皆是。

三、对今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思考

通过前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两点: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确实难。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得超出投资人承受能力,而以中小企业的经营获利能力,又无法给出与风险相适应的融资价格,导致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融资。

第二,目前为止,金融激励措施效果有限。原因也很明了,并非是政策未到位,而是以中国中小企业当前融资水平来看,确实已近饱和,因此通过单纯的刺激手段难以奏效。若强行要求金融业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对双方都未必有利。

可见,再如何通过刺激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短期行为,我们也许应该思考如何从需求侧而非供给侧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思考中小企业为什么在如此高的负债率水平下,仍然需要融资?是否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本文认为,中小企业由于其股东实力弱、企业规模小以及历史上对商业信用不够重视的原因,在其供应链关系中话语权较弱,普遍陷入现款购货、赊账销货的困境,对资金极度渴求,这是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融资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信用支付(尤其是商业信用支付,因为银行信用可视作广义的融资)占比,减少现金支付压力来解决融资难问题。

首先,维护商业信用。中小企业要珍惜维护好自身商业信用,通过市场声誉的积累来逐渐减少现金支付。

其次,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我们的商业信用不能被广泛运用的原因是我们的商业信用价值无法被准确评判,无法估值即没有价值。因此,我们要构建好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诸如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多领域共享信用数据等手段来提高整个社会维护商业信用的意识并增加失信成本,突显商业信用价值。

再次,改善企业生存环境。一是我们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拥有一批具备良好口碑的老牌中小企业,是因为我们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较短,大部分未能熬过一个完整经济周期。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闻名世界的高税负水平。税负降下来,企业利润提上去,无疑将大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企业主体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降低了,融资也将不再是问题。二是中小企业自己也要想法摆脱在供应关系中的劣势。改革开放初期到现今,中小企业始终依靠堆叠廉价劳动力抢占市场来生存发展,错失长达三十年的转型机会。现在全球制造业正在逐渐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印度,我们的低价优势已经不再,必须要设法通过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服务质量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销售额。

总之,无论通过什么手段,我们必须要明了,要解决问题只有尽量加快经济发展一条路可走,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