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视角下高校人才的道德培养

2016-05-30 18:22徐帅帅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徐帅帅

摘 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指出现今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荣耻不辨、是非不分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也应携手社会和家庭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引导,及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荣辱观;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50-02

一、荣辱观与道德的契合性

荣辱观,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荣誉与耻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荣誉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和思想道德的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具体说就是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行为选择和价值评价而形成的对荣誉和耻辱的一种心理感受及其相应的稳定的观念体系,它属于道德范畴,表现为行为主体的道德信念和价值取向,主要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荣誉的态度以及如何对待耻辱的态度问题。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荣辱观的现状

知荣明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在当代中国最严重的价值危机不是功利主义和世俗文化的泛滥,而是中国公民道德底线的崩溃。尤其在当代的高校中,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重而道远,无论何时何地必须树立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某些大学生利欲熏心,自私冷漠,没有了自己的底线。对于危害祖国、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对于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光荣廉洁的行为却反而觉得没有必要。有少数人以违法乱纪、骄奢淫逸来显示其拥有的特权与显赫地位,还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以用名牌为荣,以挥霍为傲,认为勤俭节约就是“寒酸”等等,阻碍了社会文明的传播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当前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某些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李建斌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外各种观念思潮随之竞相渗入,自由化思潮和腐朽的思想及种种不正之风乘虚而入,特别是权钱交易等腐败之风的蔓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外各种思潮的渗入无疑会把急功近利、注重关系、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带入中国社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取向和价值判断,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之影响。

2.家庭原因。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家庭因素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黄娟文认为:“在我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的不合理,部分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的确如此,家长为了让孩子考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只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德育,对家庭德育的忽视导致出现了大批的高分低能、书呆子,有些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荣耻、善恶都分辨不清,这在培养孩子正确荣辱观和道德观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3.个人原因。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期,许多方面还没定型,由于思想道德观念等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极易受西方及外界的一些不良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容易形成西方化的倾向,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弱化。这些都源于部分大学生的意志观念的不坚定,自制能力不强,易于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道德观上不同程度的倾斜。

4.网络影响。近年来,科技突飞猛进,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随着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也必然会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利用其日益增大的文化霸权优势,源源不断地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推向我国,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当代大学生带来迷茫和困惑。杨博认为:“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都是一元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民族的传统的思想虽然已经为他们了解、接受并熟悉,但整体而言,大学生的世界观尚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处于不稳定或‘可塑状态。”所以,在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入侵面前,部分大学生会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产生怀疑。有的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慢慢回避现实世界,甚至因无法区分虚拟中的场景和现实中的情况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荣辱观视角下高校进行人才道德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高校应进一步培养有道德的人才

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包含对学生的荣辱观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为使命。应促使大学生进行道德内省,提高道德自觉意识,摒弃“形式主义”,将外在的教育和规范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使荣辱观教育成为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道德启蒙。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高校携手家庭培养有道德的人才

家庭作为孩子教育的起跑线对孩子的先天教育和后天教育都尤为重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道德意识的确立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观念、家庭人际关系、文化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每个孩子的个性、人格、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都各不相同。因此,高校要重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应携手家庭教学生知荣明耻,引导其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高校应与家庭共同关心孩子,教师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尤其是心理状况,然后去感染、引导和规范其思想和行为,多方面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

(三)高校借助社会舆论培养有道德的人才

舆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荣辱观使大众对荣辱观念形成认同。荣辱观通过在高校的传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荣耻感并激发其道德感。高校应该借助社会群体的舆论力量治理好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荣辱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倡导大学生做有道德修养的人。此外,媒体要注意发掘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荣辱观念所应该具有的新内容、新境界,宣扬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新的荣辱观念,从而使高校的荣辱观教育有所创新、与时俱进,使大学生的道德感日益增强。

(四)高校利用网络培养有道德的人才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加强,这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对荣辱观和道德感进行宣传,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开设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校园网站,将荣辱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机地渗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同时通过网上论坛引导学生的言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把荣辱观的教育理论融入互联网中,以吸引广大学生主动使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造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的荣耻感和道德感。

(五)高校教育大学生做有道德的人才

高校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论语》中说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这样才能不断地总结和进步,也就是自我教育。在荣辱观的自我教育中,是一个从感受到内自省再到调整改善的过程。个人对荣誉或耻辱的感受,可能一开始并不明显清楚,通过内省,对原本的荣耻思想和行为进行认识、了解、控制和调整,以达到知荣明耻并转辱为荣。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并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反省,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更要争做道德标兵。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内省,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才。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很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当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对大学生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四点期望,大学生不仅只是学习,还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荣耻,有道德。除了学习理论、充分思考之外,感情上的共鸣、意志上的磨炼、身体上的躬行等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高校进行人才道德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建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荣辱观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53.

[2] 黄娟文.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 杨博.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D].南京: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白建才.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宋惠昌.社会主义荣辱观读本——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 陈锡宝,马志宏.道德指针——社会主义荣辱观[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戴木才.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9] 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重德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6-8.

[10] 王守忠,秦在东.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2):102-105.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