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构思艺术

2016-05-30 04:59曹淑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山神庙

曹淑芬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另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感。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的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进而真正使整个文章紧密联系起来。

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伏笔和照应,能使文章如风行水上,有助于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水浒》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堪为此手法运用的经典。

该文开篇写林冲遇到酒店李小二以及两人的对话,作为故事情节的一个引子,除了让读者知道林冲是李小二的恩人,这为后文店主人李小二夫妇向林冲通风报信预先埋下了伏笔。特别是:两人的对话还交代了林冲与高俅之间的矛盾,“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这里。”这一番话看似“闲笔”,实则作者极为用心,这才使后来李小二将酒时只听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就会想到: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加上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闪将进来”、“不叫,你休来”、“低着头也去了”,所以李小二派妻子去偷听这几人的谈话,便引出后文情节,为李小二向林冲通风报信埋下了伏笔,也引出了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寻敌复仇的情节,这把小刀看似一个道具,其实也是林冲最后杀陆虞侯的一个伏笔。行文这样安排情节,可谓肌理缜密,颇具匠心。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就因为有了李小二的通风报信,当管营吩咐林冲接管草料场时,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可以看出林冲心里也起疑心,当林冲去接管草料场,离开天王堂时,“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这一细节描写,为“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才行的三四步”的陆虞侯“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最后杀陆虞侯”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这一痛快淋漓的复仇过程,也对前边的伏笔做了完满的回应。

可见,正是这种先抑后扬,伏而不发的伏笔艺术,让这一回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描写,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情节由隐而显,线索清晰,首尾相应,浑然一体。

所谓“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用在此文中再适合不过了。高俅一逼再逼林冲,他派陆虞候追到沧州,通过管营、差拨把林冲从天王堂调到草料场,并预谋纵火烧死林冲。然而最妙是那一场大雪的描写,看似普通,其实正是高潮到来之前的铺垫,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蓄势,也是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大天冷,林冲“才觉得身上寒冷”,这时想喝酒驱寒才会到市井去沽酒,也因此发现山神庙。林冲去打酒,一路上“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打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而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草屋被压垮,这才逼得林冲夜住山神庙。正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阻住了陆虞侯等人进庙,这就为林冲无意中听到陆虞侯等人的谈话引了线,陆虞侯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让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文章借“贼人”之口将谋害林冲的阴谋和盘托出。将文章引向怒杀三“泼贼”的高潮,风雪越来越紧,也暗示着高俅等人对林冲的逼迫越来越紧,这次彻底断了林冲的生路,灭了他的幻想,所以当陆谦等踌躇满志地看着草料场的大火时,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踹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

这些伏笔和照应,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为后面的故事设置线索,构思精巧,不留一点斧凿痕迹。

除了成功地描写了风雪,作者还精心写了“火”,写火有什么作用呢?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林冲第一次推开草料场的大门,一眼就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这个老军向林冲进行交割时,特地将“火盆”借给林冲;林冲在床上放下包裹被卧,就坐下生起“焰火”来了。火渐写渐大,作者故意布下一串疑影,使人担心烧掉草料场的火,可能是由火盆引起的。但接着写林冲为了御寒要去买酒,就随手“将火炭盖了”。一路写火而来,到这里轻轻一盖,火在人们心中溘然消逝了。等到林冲买酒回来,见草厅被大雪压倒时,林冲首先想到的不是行李物品,而是担心“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个细节突出地写出了林冲性格精细的一面。短短的一句话中,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完全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了。下文会怎样发展呢?还会与火有关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冲天的大火。可见作者所描写的火,除了有衬托风雪之大的作用。更有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通过火,作者不断地设疑解疑,使情节不断向高潮发展。

文章多处情节描写,看似闲语,实则重要。故事情节的步步展开,上下勾连,彼此呼应,恰似一条暗线牵引,最终实现了繁复艺术结构的完整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江门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草料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山神庙
大火逼出一条好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次偷听与山神庙设置的思想艺术价值
茶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何以存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实用性教学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处细节探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处细节探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听觉艺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