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格律诗之辉煌

2016-05-30 15:06武琦璇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格律平仄杜甫

武琦璇

摘 要:文章对杜甫格律诗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提取共性的方法研究出杜甫诗歌中的恪守格律与恰当创新,从而造就杜甫在格律诗领域的绚丽辉煌。其中本文重点研究杜甫诗歌从内容、形式和律诗格律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杜甫;格律;平仄

格律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来说,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些格式律令,跳出了冠绝古今的“舞蹈”。在杜公手中,格律更是一种工具,他不仅能将格律运用地灵活自如,甚至还对格律这一工具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从而提升了格律诗的艺术效果。有人说,只有杜甫,才能真正地成为格律的主人。的确,格律诗成就了杜甫的伟大,而杜甫造就了格律诗的完美。

杜甫一生所作诗歌不计其数,在现存的一千一百五十四首古诗中,律诗六百零五首,排律一百一十六首,格律诗将近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杜甫写时事的诗大多为古体,如《兵车行》,《丽人行》,他在古体诗上的成就无疑是极其巨大的。但他的律诗,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却更为辉煌。

一、杜公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格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创作

杜公对七律的各种规则及变通技巧的,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古今七律第一”——《登高》,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风急天高猿啸长,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诗格律严明,对仗工整,用平仄二韵回环相救,如第一字“风”,应仄而开,以第二句第一字“渚”救,又以第三字“沙”回救,同时以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全诗在语意连贯,表达清明的基础上句句对仗,工整而错落有致。故而,明朝胡应麟所著的《诗薮》中评论此诗时赞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登高》是律诗之中的典范之作,也是杜诗中的翘楚,同时它也体现了杜公极高的诗赋写作能力与严谨认真的作诗风格。

二、杜甫在对格律诗多个方面进行突破

杜公对格律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格律诗内容形式的改进和对诗歌格律本身的一些突破,那我们先来谈谈杜甫对内容形式的改进。

他扩大了律诗的应用范围。先人曾用律诗写应酬、咏怀,而杜甫更写到了羁旅、山水,甚至是时事。前文提到,杜甫写时事之诗多以古体,因为古体诗较为灵活,所受限制少,从而便于叙事。而用律诗写时事,由于字数、平仄、压韵都收到严格限制,很少有人能用好甚至是使用这种形式。杜甫却能应用自如。在他的这部分诗中,较少记叙而较多议论抒情,巧妙地回避了律诗的弱点。例如《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街唯见哭,城市不闻歌。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诗中并未写征夫出征的过程,却淋漓尽致地给我们展现了一派凄凉悲哀的场景。《即事》、《王命》、《秋笛》,也是其中的代表作。杜甫的这一类诗虽少,但极大推进了律诗内容的丰厚进程,推动了其内涵走向更加深沉。

第一,他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常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之中都有这样的组诗。他在客居夔州时所作的《洞房》、《提封》八首诗(集中表现了他寓居夔州时的心境),就属于组诗。杜甫写组诗最成功的是七律,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的登封之作,他以山城秋色引发故园之思与对京华岁月的怀念,进而感悟哲理。八首诗在这一思路上层层深入,表达了一种复杂低沉回环婉转的感情。组诗很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也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第二,杜甫将律诗写得极尽变化之能,对仗工整又看不出造作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读时只觉得气势磅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当细读时,发现句句对仗,第二、四联运用流水对,其中“妻子”与“诗书”相对,“愁”对“喜”,“即”对“便”,“穿”对“向”,而“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不仅以地名与地名工对,还写出了自己的回乡之程。在颈联之中,“白日”“青春”时间名词相对,都作状语;“放歌”“作伴”表现动作性事件的动宾短语相对;“需”“好”动词相对,“纵酒”“还乡”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与“放歌”“作伴”回环相对。颈联是严格工整的工对句,词性与含义以及用法都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工”字。而又能将这种格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若不经意,只怕会忘其为律诗。

杜甫的格律诗中,有不少的排律诗,这些诗中也体现了杜甫诗变化自然,工整而不露雕琢的特点。受祖父杜审言以及齐梁余风宫体的影响,杜甫极看中对排律的写作。排律可五律,可七律,在杜甫一百一十六首排律中,有一百一十二首五言律诗。其五律诗从五韵到一百韵不等,将始于其祖父的四十韵扩大到一百韵,使得排律也成为了其诗歌的成就之一。现存其最长的排律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其中大量运用典故,严格遵守格律要求,还一韵到底(压十四盐韵),而且内容庞杂,忽自叙,忽写景,忽言情,忽叙人,忽记事,忽议论,忽眼下,忽过往,将一篇送别赠言写得这样波澜层叠,流转自如。这首诗思想及感情都极深,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排律诗要求多,局限性大,很不利于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纵然挖空心思,荨掌故,写得再雄浑大气,也难免会有重复、倒退等现象出现。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诗至百韵词意既多,故有失于拴点者。此诗‘满座涕潺缓与‘伏腊涕涟涟为重意。”张缙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说:“‘不敢坠周旋与‘泽国绕回旋为重韵。”这虽是一些小毛病,但也足以说明排律过长,技巧上很难把握。然而杜甫能将排律诗写到如斯境界,也是稀有难得,变化较为自然的了。

在诗词格律方面,我们知道“晚节渐于律诗细”,可见,杜公对自己还是很自信的。这句话是他一生创作实践的总结。杜甫穷尽毕生精力,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好诗篇,但当我们以格律的眼光去审视杜诗时,便会发现,在杜诗之中,犯“孤平”、“失对”、“三平调”以及粘缀不当的问题的出现,竟也屡见不鲜。我们不排除有一些是由于疏忽造成的,但更多的应是一种追求与探索。诗圣杜甫也无疑是格律中最大胆、最富有创造性的改革家。

三、杜甫又是如何在格律诗中针对格律本身进行“破格”的呢?

一是杜甫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合常格的句子。例如平起仄收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与仄起仄收的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都出现了连续三个平声,虽不算“三平调”,但动态平衡明显失调。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若将倒数第三字换为平声,那就会出现“三仄脚”的现象。为避免出现此类现象,可以在第四或六字处用平声补偿,后三字形成“仄平仄”的格式,成为一个“拗句”(因出现频率较高,通常不觉得拗;有的专家称为特定句式),就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种句式在杜诗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每首都用到了这样的句子:“庚信平生最萧瑟”“最是楚宫俱泯(平声)灭”“千载琵琶作胡语”“武侯祠屋常邻近”“福移汉祚终难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句式只用于绝句第三句、律诗第七句,否则视为破格。可是请看五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小儿女”、“倚虚幌”都是这种格式。而杜甫为更好抒情,不惜在颌尾两联都运用了这种句式。可见在杜诗中如此不合常格甚至更不合常格的句子,也是其中的亮点。

杜甫还曾几乎最早使用过一种句子——在一个地方找不到合律的字眼,就在另一处“救”一下,使一联或一句在声调总体上仍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诗句被称为丁卯句,也就是通俗意义上讲的“拗救”。在《天末怀李白》之中“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一句,“几”应平而仄,是为“拗”,“秋”应仄而平,是为“救”。在《陪诸贵公子文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放”字“拗”,“生”字“救”,同时“放”出句诗眼,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生”也使河水有了动态之美。这样的破格“拗救”也便利了诗歌表情达意。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若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想来,也是百年前的杜公,让千千万万的文人才子有了这种“诗以意胜,不拘于形”的观念罢!

再者,杜公还探索了打破原有的整体格律框架,创造出了多样化的格律规范。例如,在《白帝城最高楼》一诗中,运用了多种方法来“改良”既有的格律: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白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从大的框架来看这是一首七律,但并非寻常。这首诗中,杜公不仅有意识地使用了前文提到的句法格律大忌“三平调”——四联中有三联犯了这种大忌,还在诗中使用了虚词与代词,诸如“之”、“者”;更绝的是,诗中还引入了格律诗中罕见的散文句式:“之飞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这种散文化的语言与格律诗常见的“四一三”节奏大相径庭,读起来有些拗口,但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悲怆、呜咽的情绪,也在客观上使格律诗更加丰富多样。

杜甫晚年时,已敏锐地感觉到格律诗渐趋圆熟,易引起人的审美疲劳。因此他对格律诗的节奏进行了切分式调整,除了上文所讲的散文化语言,还大量使用了一种名为“吴体”的七律诗。杜甫在夔州时,曾写过一首题为《愁》的诗,其言曰: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

至于何谓“吴体”,杜甫并未注明,至今已不可考,但这种诗音韵方面定然不合乎严格格律诗的要求。此诗从音韵格律上看,几乎句句为拗体,但从句法上看,起承转合,诗发井然,又是律体。我认为,杜甫是将古体诗歌的音韵特色引入了格律诗之中。在杜诗一百多首七律中,这种“吴体”诗就占到了十九首之多。杜甫的这种大胆探索与改进,也应是唐代格律诗走向巅峰的原因之一。

四、总结

杜甫将古代格律诗艺术技巧与艺术境界推向了极致,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称杜甫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杜甫自己也曾言道:“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这“稳”字包括了格律的稳妥,也包括了情意的妥当。而杜甫这种既尊重前人成就,以“晚节渐于律诗细”为荣耀,又能大胆创新,改革格律诗的品格与能力,是百年诗圣所绽放出的绚丽光辉,亦是杜甫格律诗永垂不朽的灵泉所在。

参考文献:

[1]冯至.杜甫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元]张性.杜律演义[M].大通书局,1974.

猜你喜欢
格律平仄杜甫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杜甫改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杜甫与五柳鱼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