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2016-05-30 16:56孙阳唐永鑫孟黎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孙阳 唐永鑫 孟黎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18.149

摘 要:根据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即高职专科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培养基层岗位操作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侧重培养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才结构需求对供给侧提出的要求,该文明确了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同时分析了两者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衔接策略。

关键词:高职专科 应用型本科 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c)-0149-02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1],再结合“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政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应用型本科改革发展提供的深刻启示,充分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专业、应用型院校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正在成为新时期大学发展的强劲动力,“衔接”也因此成为不同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决定着教育的本质、质量和特色。在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诸多方面,如:培养规格的递承、教育层次的贯通、课程体系的衔接以及评价体系的贯穿中,课程体系衔接才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核心和关键[2]。

1 课程体系衔接在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中的关键作用

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相似,同样存在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大任务。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把专业建设和结构优化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基础和改革重点。应用型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特别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一线人才和技术服务,属于社会供给侧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服务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智力供给和支持任务也空前繁重。人力资源需求上的变化,为“需求端”和“供给侧”两方面协调“共振”提出了要求,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高等职业教育彰显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出了挑战。

高职专科教育强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侧重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弱化理论知识系统化学习,最终导致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过度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淡化动手能力培养,致使毕业生上岗实操能力不足。因此,为了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应充分发挥高职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自身优势,使资源得到互补,结构得到优化,进而实现两者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衔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否顺利衔接,两者课程体系衔接是核心、是关键。

2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课程设置重复或存在断层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存在重复、交叉或断层。对于在专科阶段修过的课程到了本科阶段还必须重修[4];对于专科进行整合的课程,到了本科阶段与某些课程存在交叉,甚至断层,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理论知识结构不系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高不明显。

2.2 课程标准相互独立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的课程标准处于“校本”课程标准状态,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过于空、大、虚,没有具体细化的目标,并缺乏深刻推敲和权威论证,导致授课目标实现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理解、授课水平和实践能力。 两个阶段相互独立的课程标准,使得课程体系的衔接存在障碍。

2.3 教材建设不配套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材都以完整的学科体系进行编写,而并非以典型工作岗位所需“适用、够用”的专业理论、专项技能、综合能力所需知识进行建设,因而导致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不配套、与课程体系不衔接、与岗位技能不吻合。

2.4 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矛盾

高职院校竞争日趋激烈,特色办学、创新培养成为其兴校之根本。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为使专本课程体系有效衔接,可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宏观统筹,但这或许与专业特色建设存在矛盾。

3 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衔接的策略

3.1 课程体系模块化,实现专本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体系模块化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按照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课程设计成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模块,并明确规定高职专科阶段和应用型本科阶段的必讲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等,以确保到了本科阶段所学课程与专科不重复、不交叉、不断层,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精准衔接。

3.2 课程标准统一化,保障专本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是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应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的力量,统筹规划、全面布局,确保统一化的课程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这不仅为同阶段院校间切磋搭建平台,也为不同阶段院校间宏观规划、统一协调提供依据,进而保障课程体系横向可比较,纵向可衔接。

3.3 教材建设双元化,完善专本课程体系衔接

教材建设,应采取国家统筹规划和学校开发相结合的双元化方式,以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于理论性、指导性和方法性等内容国家统筹编写,而受区域性等因素影响的案例、数据、规范和指标等内容按提纲要求鼓励学校开发,这不仅确保了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也避免了教材使用受地域性限制,更完善了专本课程体系的衔接。

3.4 学校特色协调化,创新专本课程体系衔接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特色往往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如侧重培养某项通用技能或专业技能等。要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衔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均需对与专业课程体系有关的特色进行调整,使其符合衔接的基础条件;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课程体系“千篇一律”的局面,院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创新课程体系的制定,进而创新专本课程体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

[2] 孙阳.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8-9.

[3]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

[4] 陈玲玉.基于“四阶段三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5(1):75-7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
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利用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探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